“緣杖蟲聲切,過門馬足遲。”詩句出處:《感知上刑部鄭侍郎》;是唐朝詩人李洞的作品。
寄掩白雲司,蜀都高臥時。 鄰僧照寒竹,宿鳥動秋池。 帝誦嘉蓮表,人吟寶劍詩。 石渠流月斷,畫角截江吹。 閑出黃金勒,前飛白鷺鶿。 公心外國說,重望兩朝推。 靜蘚斜圭影,孤窗響錫枝。 興幽松雪見,心苦硯冰知。 緣杖蟲聲切,過門馬足遲。 漏殘終卷讀,日下大名垂。 平磧容雕上,仙山許狖窺。 數聯金口出。死免愧丘為。
|
【註釋】:
緣:
①古時衣服的邊飾。《儀禮· 喪服》:“麻衣縓緣。”(縓quàn:淺紅色。)②邊。《周書·王羆傳》:“嘗有臺使,羆(pí)為其設食。使乃裂其薄餅緣。”(臺使:官名。)③沿著;順著。陶潛《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④遵循;依照。《商君書·君臣》:“緣法而治,按功行賞。”⑤憑靠;依據。蔡琰《胡笳十八拍》:“天蒼蒼兮上無緣,舉頭仰望兮空雲煙。”⑥攀援;攀登。《孟子·梁惠王上》:“猶緣木而求魚也。”⑦佛教名詞“因緣”的省稱。指人與人或人與事之間所謂由命中註定的遇合機會,是一種宿命論觀點。《五燈會元·如滿禪師》:“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⑧機緣;緣分。杜甫《清明二首》之一:“紅顏騎竹我無緣。”⑨介詞。因為;由於。杜甫《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蘇軾《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杖:
①手杖;拐杖。《論語·微子》:“植其杖而蕓。”(蕓:除草。)②泛指棍棒或棍狀物。《呂氏春秋·貴卒》:“衣鐵甲操鐵杖以戰。”③兵器《漢書·西域傳》:“(烏弋)以金銀飾杖。”④古代刑法名。《新唐書·刑法志》:“其用刑有五……二曰杖。”⑤刑具名。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⑥執;持。《尚書·牧誓》:“王左杖黃鋮。”⑦依憑。《左傳·襄公八年》:“杖信以待晉。”蟲:
(一)①古代對一切動物的通稱。《大戴禮記·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zhǎng);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莊子·應帝王》:“而曾二蟲之無知。”②昆蟲;蟲子。《詩經·齊風·雞鳴》:“蟲飛薨薨(hōng)。”《荀子·勸學》:“肉腐出蟲。” (二)huǐ 毒蛇。後作“虺”。《山海經·南山經》:“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無草木,多蝮蟲。”聲:
①樂音;音樂。《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鄭聲:指鄭地的俗樂。雅樂:指廟堂音樂,正樂。)②聲音;聲響。《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③發出聲音。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④口音。魏禧《大鐵椎傳》:“與人罕言語,語類楚聲。”⑤聲張;張揚。張溥《五人墓碑記》:“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貲(zī)財以送其行。”(斂:聚集。貲:通“資”,財物。)⑥名譽;名聲;聲望。《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有聲。”⑦聲勢。《戰國策·齊策一》:“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威:震。)⑧指漢字的聲母。《南史·謝莊傳》:“又王玄謨問莊何者為雙聲,何者為疊韻。”⑨指聲調,漢字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權)公生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權公:權德輿。)⑩量詞。表示聲音發出的次數。白居易《琵琶行》:“轉軸拔弦三兩聲。”切:
(一)①用刀切開。《列子·湯問》:“用之切玉如切泥焉。”②磨。《史記·刺客列傳》:“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 (二)qiè ①摩擦;接觸。王安石《汴說》:“肩相切,踵相籍。”(籍:踐踏。)②貼近;接近。《荀子·勸學》:“《詩經》《尚書》故而不切。”(故:前代的掌故。不切:不切近現實。)③切合。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④誠懇;直率。《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建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直言,極切。”⑤深;深切。《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臣聞明主不惡切諫以博觀。”⑥急迫;殷切。辛棄疾《賀新郭·別茂嘉十二弟》:“杜鵑聲切。”⑦指中醫以手摸脈診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脈,乃治之。”(意:人名。)⑧反切的簡稱。反切是我國傳統的一種註音方法,即取上一個字的聲母與下一個字的韻母和聲調,拼成一個音,來註某一個字的讀音。過:
(一)①經過;走過。《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乘白馬而過關。”《史記·高祖本紀》:“西過高陽。”(高陽:地名)。②過去。杜甫《阻雨不得歸瀼西甘林》:“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適:恰好。霖:甘雨。)③超過;勝出。《左傳·隱公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參國之一:國都的三分之 一。)④過分。張居正《答馬總兵》:“一切事體,不必過慮。”⑤探訪;拜訪。《史記·魏公子列傳》:“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⑥過錯;犯錯誤。《左傳·宣公二年》:“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論語·學而》:“過則勿憚改。”⑦量詞。遍;次。陸雲《與兄平原書》:“前後讀兄文一再過。” (二)guō 古國名。在今山東省掖縣北。《左傳·襄公四年》:“(寒浞)處澆於過,處豷於戈。” (三)huò 通“禍”。《墨子·魯問》:“故大國之攻小國也,是交相賊也,過必反於國。”門:
①建築物的進出口。《詩經·小雅 ·何人斯》:“不入我門。”《木蘭詩》:“開我東閣門。”②關鍵。《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商君書·君臣》:“臣聞道民之門,在上所先。”③傢;傢族。《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汝勿妄語,滅吾門也。”④門類;類別。《舊唐書·杜佑傳》:“凡書九門,計二百卷。”⑤派別;學派。《後漢書·鄭玄傳》:“仲尼之門,考以四科。”⑥門第。《北史·劉昶傳》:“唯能是寄,不必拘門。”足:
(一)①腳。《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苑子刜(fú)林雍,斷其足。”(苑子、林雍:均人名。刜:刀砍。)古樂府《木蘭辭》:“願借明駝千裡足,送兒還故鄉。”《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勞有功者也。”②器物的腳。《禮記·明堂位》:“夏後氏之鼓足。”《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③足夠;充足。《老子》:“損有餘而補不足。”④滿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突兀:高聳的樣子。)⑤夠得上;配;值得。《荀子·勸學》:“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 (二)jù ①過分。《論語·公冶長》:“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丘:孔子名。)②補足。《列子·楊朱》:“[公孫穆]逃於後庭,以晝足夜。”(逃:躲避。)遲:
(一)①徐行。《詩經·邶風·谷風》:“行道遲遲,中心有違。”(中心:心中。違:不順心。)②緩慢。賈誼《新書·大政》:“自古至於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莊子·養生主》:“吾見其難為,怵(chù)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怵然:恐懼的樣子。)③晚。《金史·食貨志》:“地寒,稼穡遲熟。”④猶豫。白居易《琵琶行》:“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⑤魯鈍。《三國志·吳書·孫奐傳》:“初吾憂其遲鈍,今治軍,諸將少能及者,吾無憂矣。”⑥長久。歐陽修《蘇氏文集序》:“遲久而不相及。”[遲明]黎明;破曉。曹唐《望九華寄池陽杜員外》:“戴月早辭三秀館,遲明初識九華峰。”[遲遲]1.緩慢的樣子。白居易《長恨歌》:“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2.從容不迫的樣子。《禮記·孔子閑居》:“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3.遲疑不前的樣子。范曄《後漢書·鄧彪等傳論》:“統之方軌易因,險途難禦,故昔人明慎於所受之分,遲遲於歧路之間也。”[遲暮]1.暮年。比喻衰老。屈原《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2.徐緩。鮑照《舞鶴賦》:“颯沓矜顧,遷延遲暮。”(颯沓:群飛的樣子。)[遲日]1.日子久。《商君書·君臣》:“遲日曠久、積勞私門者得。”2.春日。杜甫《絕句二首》之一:“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二)zhì等待。《後漢書·章帝紀》:“朕思遲直士,側席異聞。”(思:思念。側席:不正坐,以待賢者。異聞:新的學說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