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歌雖有和,雲錦獨成妍。”詩句出處:《酬前駕部員外郎苗發》;是唐朝詩人李端的作品。
馬融方值校,閱簡復持鉛。素業高風繼,青春壯思全。 論文多在夜,宿寺不虛年。自署區中職,同荒郭外田。 山鄰三徑絕,野意八行傳。煮玉矜新法,留符識舊仙。 涵苔溪溜淺,搖浪竹橋懸。復洞潛棲燕,疏楊半翳蟬。 詠歌雖有和,雲錦獨成妍。應以馮唐老,相譏示此篇。
|
【註釋】:
詠:
①聲調抑揚頓挫地吟誦;歌唱。《國語·周語下》:“詩以道之,歌以詠之。”(道:表明。)②用詩歌來贊頌或敘述。曹操《步出夏門行·冬十月》:“歌以詠志。”③詩歌。李白《春夜宴從弟從桃花園序》:“不有佳詠,何伸雅懷?”④歌頌。《晉書·樂志上》:“舞象德,歌詠功。”詠歌:
謳歌,歌頌。《國語·周語》:“~~九則。”歌:
①唱歌;歌唱。《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②歌曲;歌謠以及能唱的詩。許渾《夜泊永樂有懷》:“吳娃齊唱采蓮歌。”③贊頌;歌詠。班固《兩都賦·序》:“故皋陶歌虞,奚斯頌魯。”雖:
①連詞。1.表示轉折。相當於“雖然”。《孟子·告子上》:“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若:如。)2.表示讓步。相當於“即使”、“縱然”。《列子·湯問》:“雖我之死,有子存焉。”②通“惟(wéi)”。副詞。相當於“僅”、“隻”。《管子·君臣下》:“決之則行,塞之則止,雖有明君能決之,能塞之。”③蟲名,形似蜥蜴。《說文》:“雖,似蜥蠍而大。”有:
(一)①與“無”相對。1. 表示占有、具有、領有。《論語·公冶長》:“陳文子有馬十乘(shèng)。”(乘:四匹。)諸葛亮《草廬對》:“孫權據有江東。”2.表示存在。曹丕《雜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3. 表示發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②豐收。儲光羲《觀競渡》:“能令秋大有,鼓吹遠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薩蠻》:“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④助詞。1. 多用於朝代名稱的前面。《詩經·大雅·文王》:“有周不顯,帝命不時。”2. 用於形容詞前面。《詩經·鄭風·女曰雞鳴》:“明星有爛。”(爛:燦爛。) (二)yòu 通“又”。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有七年,親巡天下。”和:
(一)①諧和; 協調。《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籥(yuè)舞笙鼓,樂既和奏。”(籥:古管樂器。)引申為安適、平和。《戰國策·趙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qiǎng)步,日三四裡,少(shāo)耆(shì)食,和於身也。”(殊:很。強:勉強。耆:同“嗜”。)《呂氏春秋·達鬱》:“心志欲其和也。”②謙和;平和。《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顏色愈和。”③和睦;融洽。范仲淹《嶽陽樓記》:“政通人和,百廢俱興。”④和解;講和;和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戎:古時對我國西部各民族的稱呼。夷越:古時泛指我國南方的各民族。)《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⑤調和;調節。《呂氏春秋· 貴公》:“陰陽之和,不長一類。”⑥溫暖。范仲淹《嶽陽樓記》:“春和景明,波瀾不興,上下天光,一碧萬頃。”⑦連帶;伴隨。杜荀鶴《山中寡婦》:“時挑野菜和根煮。”⑧車鈴。傅玄《良馬賦》:“結以輊(zhì)軒,節以和鈴。”(輊:車前低後高。軒:車前高後低。節:節奏。)《左傳·桓公二年》:“錫鸞和鈴。”(分別為四種鈴,懸掛在車的不同部位。)⑨古代樂器名。即一種小笙。《儀禮· 鄉射禮》:“三笙一和而成聲。” (二)huò 攙合。沈括《夢溪筆談·活版》:“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冒:蒙蓋。)雲:
①同“雲2”。②說。《論語·子罕》:“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牢:人名。試:見用於朝廷。藝:多才藝。)③有。《荀子 ·法行》:“其雲益乎?”④代詞。如此。《史記·汲鄭列傳》:“汲、鄭亦雲,悲夫!”(汲、鄭:指汲黯、鄭當時二人。)⑤助詞。1. 用於句首。《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喜?”2. 用於句中。《後漢書·陳龜傳》:“雖歿(mò)軀體,無所雲補。”(歿:死。補:彌補。)⑥語氣詞。用於句末,表陳述語氣。《史記·伯夷列傳》:“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雲。”[雲雲]通“蕓蕓”。眾多貌。《莊子·在宥》:“萬物雲雲。”錦:
①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夫人使饋之錦與馬。”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狐裘不暖錦衾薄。”(衾qīn:被子。)《禮記·玉藻》:“錦衣狐裘,諸侯之服也。”②鮮艷華美。范仲淹《嶽陽樓記》:“沙鷗翔集,錦鱗遊泳。”獨:
①單一;單獨。《史記·高祖本紀》:“項羽欲與漢王獨身挑戰。”《後漢書·崔駰傳》:“蓋高樹靡陰,獨木不林。”②獨自。蘇軾《石鐘山記》:“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③沒有子孫的老人。《禮記·禮運》:“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矜:通“鰥”。)④獨特;特異;與眾不同之處。《論衡·實知》:“有獨見之明,獨聽之聰。”⑤專斷;獨裁。《荀子·臣道》:“故明主好同,而闇主好獨。”(闇:同“暗”。)⑥副詞。1. 相當於“隻”、“僅僅”。張溥《五人墓碑記》:“獨五人之皎皎,何也?”2.表示反問,相當於“豈”、“難道”。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獨夫]1. 獨身男子。2. 殘暴無道為人民所憎恨的統治者。成:
①完成;實現。李斯《諫逐客書》:“使秦成帝業。”②幫助實現;成全。《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③成為;變為。《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劉向《說苑·奉使》:“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mèi)成帷,揮汗成雨。”(閭:裡巷。袂:袖子。帷:帷幕。)④成果;成就。李白《化城寺大鐘銘》:“少蘊才略,壯而有成。”(蘊:蓄。)⑤成長;成熟。《荀子·天論》:“(萬物)各得其養以成。”⑥和解;交好。《左傳·成公十一年》:“秦晉為成。”《史記·張儀列傳》:“哀王於是倍從(zòng)約而因儀請成於秦。”(倍:違背。從:指合縱。儀:人名。)⑦已定的;定型的;現成的。《詩經·周頌·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禕薑維傳論》:“咸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咸:都。革:改變。)⑧層;重(chóng)。《史記·李斯列傳》:“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呂氏春秋·音初》:“為九成之臺。”⑨古代十裡見方為一成。《漢書·刑法志》:“成方十裡。”妍:
美麗。顧野王《艷歌行三首》之三:“燕姬妍,趙女麗。”(姬: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