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矧餘竄炎裔,日夕誰晤語。”詩句出處:《夏晚有懷平泉林居》;是唐朝詩人李德裕的作品。
孟夏守畏途,舍舟在徂暑。愀然何所念,念我龍門塢。 密竹無蹊徑,高松有四五。飛泉鳴樹間,颯颯如度雨。 菌桂秀層嶺,芳蓀媚幽渚。稚子候我歸,衡門獨延佇。 誰言聖與哲,曾是不懷土。公旦既思周,宣尼亦念魯。 矧餘竄炎裔,日夕誰晤語。眷闕悲子牟,班荊感椒舉。 淒淒視環玦,惻惻步庭廡。豈待莊舄吟,方知倦羈旅。
|
【註釋】:
矧:
①表示遞進關系的連詞。況且。《詩經·小雅·伐木》:“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相:看。)②亦;也。《尚書·康誥》:“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③齒齦。《禮記·曲禮上》:“笑不至矧,怒不至詈。”餘:
第一人稱代詞。我。屈原《離騷》:“餘固知謇(jiǎn)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謇謇:盡忠而直言。)竄:
①躲藏。賈誼《吊屈原賦》:“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②逃跑;逃亡。李白《猛虎行》:“竄身南國避胡塵。”③貶謫;放逐。《遼史·耶律石柳傳》:“為奸臣所陷,斥竄邊郡。”④修改。《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公又與遂書,多所點竄。”炎:
(一)①火焰升騰。《尚書·洪范》:“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晉書·後妃傳論》:“火炎水潤,六氣由其調理。”《孔叢子·論勢》:“灶突炎上,棟宇將焚。”(突:煙囪。)②焚燒。《後漢書·章帝紀》:“今時復旱,如炎如焚。”③炎熱。項斯《泛溪》:“溪船泛數裡,便覺少炎輝。”④比喻炙人的權勢。柳宗元《宋清傳》:“吾觀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棄。”⑤炎帝的簡稱。《呂氏春秋·蕩兵》:“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黃:指黃帝。)[炎炎]1.灼熱的樣子。《詩經·大雅·雲漢》:“赫赫炎炎,雲我無所。”(赫赫:陽光灼熱強烈的樣子。雲:語氣詞。)2.光線強烈的樣子。《史記·天官書》:“(天狗)所墮及,望之如火光,炎炎沖天。”又為色彩光艷的樣子。江淹《麗色賦》:“色練練而欲奪,光炎炎其若神。”3.權勢煊赫的樣子。《漢書 ·揚雄傳下》:“炎炎者滅,隆隆者絕。” (二)yàn ①火焰;光焰。謝靈運《還舊園作見顏范二中書》:“何意沖飆激,烈火縱炎煙。”②光照。班固《答賓戲》:“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裔:
①衣服的邊緣。郎瑛《七修類稿·國事類·衣服制》:“凡官員衣服寬窄隨身,文官自領至裔,去地一寸。”②泛指邊沿。《楚辭·九歌·湘夫人》:“蛟何為兮水裔?”③邊遠的地方。《隋書·河間王弘傳》:“時河東多盜賊,民不得安,弘奏為盜者百馀人,投之邊裔。”④指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⑤後代。左思《吳都賦》:“虞、魏之昆,顧、陸之裔。”(昆:後代。)日夕:
①傍晚,黃昏。陶淵明《飲酒》:“山氣~~佳,飛鳥相與還。”②日夜。《宋書·良吏傳》:“年高官下,秉操不衰,計當~~相與申意。”夕:
①傍晚;日落的時候。《詩經·王風·君子於役》:“日之夕矣,羊牛下來。”②夜晚。《詩經·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③古代傍晚時朝見君主。《左傳·成公十二年》:“百官承事,朝而不夕。”④祭祀月亮。《國語·周語上》:“古者先王既有天下……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晤:
①通“悟”。覺悟。孟郊《壽安西渡奉別鄭相公》:“病深理方晤。”②明白;聰明。王定保《唐摭言·公薦》:“(樊衡)神爽清晤,才能絕倫。”(倫:同類。)③相對;會面。《詩經·陳風·東門之池》:“彼美淑姬,可以晤歌。”晤語:
見面交談。《詩·陳風·東門之池》:“彼美淑姬,可與~~。”語:
(一)①談論;說話。《論語·鄉黨》:“食不言,寢不語。”②言論;話。《韓非子·五蠹》:“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不用先王的那套言論,而用官吏當老師。)③諺語;俗語。《列子·楊朱》:“古語有之:‘生相憐,死相捐。’”(捐:棄。)④詩文、談話中的字或句。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語不驚人死不休。” (二)yù 告訴。《史記·項羽本紀》:“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亡: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