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分義,貴欲呈丹素。”詩句出處:《贈溧陽宋少府陟》;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李斯未相秦,且逐東門兔。宋玉事襄王,能為高唐賦。 常聞綠水曲,忽此相逢遇。掃灑青天開,豁然披雲霧。 葳蕤紫鸞鳥,巢在昆山樹。驚風西北吹,飛落南溟去。 早懷經濟策,特受龍顏顧。白玉棲青蠅,君臣忽行路。 人生感分義,貴欲呈丹素。何日清中原,相期廓天步。
|
【註釋】:
生:
①生長;長出。《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②活著;生存。《論語· 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③生命;性命。《韓非子·解老》:“祿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祿:俸祿。持:維持。)④產生;發生。《韓詩外傳》卷五:“水淵深廣,則龍魚生之。”⑤生育;誕生。《左傳·隱公元年》:“莊公寤生。”⑥生存的期間,指人的一生;一輩子。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⑦生活;生計。柳宗元《捕蛇者說》:“鄉鄰之生日蹙(cù)。”(蹙:窘迫。)⑧不熟的。1. 未煮或未煮熟的。《呂氏春秋·適音》:“大饗之禮,上玄尊而俎生魚。”2.未加工煉制的。《洛陽伽藍記·城北》:“頭後垂二尺生絹。”⑨讀書的人。《史記·秦始皇本紀》:“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感:
①感動。《荀子·樂論》:“其感人深。”《漢書·禮樂志》:“音聲足以動耳,詩語足以感心。”②感慨;情感。范仲淹《嶽陽樓記》:“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曹植《洛神賦序》:“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③感覺。《莊子·刻意》:“感而後應,迫而後動。”④通“憾(hàn)”。遺憾。《漢書·杜鄴傳》:“內無感恨之隙(xì),外無侵侮之羞。”(隙:指人際關系上的隔閡。)⑤通“撼(hàn)”。動;搖。《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舒:徐緩。脫脫:腳步輕緩的樣子。帨:系在腰帶上的佩巾。)分:
(一)①分開;劃分。與“合”相對。《管子·立政》:“分國以為五鄉,鄉為之師;分鄉以為五州,州為之長。”(國:都城。)②從主體分出的部分;分支。《元史·順宗紀五》:“立中書分省於濟寧。”(中書省:中央總管國傢政事的機關。濟寧:在山東省。)③分成;分出。《韓非子·顯學》:“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④離開;分散。《莊子·漁父》:“嗚呼!遠哉,其分於道也。”⑤分配;給與。《史記·李將軍列傳》:“廣廉,得賞賜輒(zhé)分其麾(huī)下,飲食與士共之。”(輒:總是。麾下:部下。)⑥分擔;分享。揚雄《解嘲》:“分人之祿。”《三國志·吳書·陸瑁傳》:“陳國陳融……等皆單貧有志,就瑁遊處,瑁割少分甘,與同豐約。”(割:分給。約:節儉。)⑦區分;辨別。《莊子·齊物論》:“周與蝴蝶必有分矣。”⑧量詞。《晉書·陶侃傳》:“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 (二)fèn ①名分;職分。《禮記·禮運》:“故禮達而名定。”②資質;資歷。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一:“性靈關天分,書卷關學歷。”③福分;緣分。劉禹錫《寄樂天》:“幸免如斯分非淺,祝君長詠夢熊詩。”④情分;關系或感情。《北齊書·封孝琬傳》:“晚相逢遇,分好遂深。”⑤料想。《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蘇武》:“自分已死久矣。”⑥甘心;服氣。李肩吾《清平樂》:“燕子可憐人去,海棠不分春寒。”義:
(一)①合宜;合理。《論語·公冶長》:“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使:役使。)也指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②正義;道義。《孟子·盡心下》:“春秋無義戰。”③指卓異過人的品行與節操。《史記·信陵君列傳》:“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急:急於援助。)④名分。《商君書·君臣》:“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時,民亂而不治,是以聖人列貴賤,制爵秩,立名號,以別君臣上下之義也。”(秩:等級;次序。)⑤交情;情分。《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兩下恩深義重,各不相舍。”⑥意義;含義。《晉書·王隱傳》:“文體混漫,義不可解。”⑦公益的;為公益事業而舉辦的。幹寶《搜神記》卷十一:“(周)暢收葬洛陽城旁客死駭骨萬餘,為立義塚(zhǒng)。”(客:寄居他鄉。塚:墳墓。)⑧因領養或拜認而結成的親屬關系。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景興尼寺》:“汝南王聞而異之,拜為義父。”⑨假的;人造的。《新唐書·五行志一》:“義髻(jì)拋河裡。”(髻:發髻。)⑩通“議”。議論。《戰國策·東周策》:“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義而攻宜陽。”《呂氏春秋· 上農》:“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11)通“俄é”。邪曲。《左傳·文公十八年》:“掩義隱賊。” (二)yí ①儀容;狀貌。《漢書·高帝紀下》:“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②禮儀;儀制。《左傳·莊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義。”貴:
①價錢高。與“賤”相對。杜甫《歲晏行》:“去年米貴缺軍食,今年米賤太傷農。”《荀子·天論》:“糴貴民饑。”②地位高貴,顯貴。韓愈《師說》:“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③可貴;重要。《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④崇尚;重視。《尚書·旅獒》:“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⑤欲;想要。《戰國策·東周策》:“魏王以國與先生,貴合於秦以伐齊。”⑥敬辭,稱與對方有關的人和事。《國語·周語中》:“其貴國之賓至,則以班加一等,益虔。”(虔:恭敬。)欲:
①欲望;願望。又作“慾”。《孟子·離婁下》:“從(縱)耳目之欲。”《孫子兵法·謀攻》:“上下同欲者勝。”②想要。《左傳·隱公元年》:“愛共叔段,欲立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③需要。《齊民要術·耕田》:“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淺。”④副詞。將要;快要。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⑤情欲;貪欲。劉伶《酒德頌》:“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呈:
①顯出;露出。曹植《洛神賦》:“皓質呈露。”《梁書·王筠傳》:“此詩指物呈形,無假題署。”②奉上;呈獻。李白《與韓荊州書》:“繕(shàn)寫呈上。”(繕寫:抄寫。)③舊時公文的名稱。《儒林外史》第十三回:“老爹,我今而就寫呈去首。”④通“程”。定量。《史記·秦始皇本紀》:“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丹:
①丹砂的省稱。俗稱朱砂。一種紅色礦物,從中可提煉汞(gǒng),即水銀。《史記·貨殖列傳》:“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②赤色。杜甫《垂老別》詩:“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③比喻赤誠。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喻史冊。)④古代道傢以丹砂煉藥,所煉秘藥稱“丹”。江淹《別賦》:“守丹灶而不顧。”素:
①生絹。古詩《上山采蘼蕪》:“織縑(jiān)日一匹,織素五丈餘。”(縑:細絹。)②本色;白色。《呂氏春秋·當染》:“墨子見染素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蒼:青綠色。)③顏色單純;不艷麗。特指兇喪之事所用的。《史記·秦始皇本紀》:“子嬰即系頸以組,白馬素車。”④質樸;不加修飾。《呂氏春秋·知度》:“不雕其素。”⑤蔬菜瓜果等食物或不帶葷腥的食品。《漢書·霍光傳》:“居道上,不素食。”⑥真情;誠心。後作“愫”。蘇軾《徐州謝上表》:“惟有樸忠之素,既久而猶堅。”⑦副詞。1.向來;一向。《史記·張耳陳餘列傳》:“項羽亦素聞張耳賢。”2.空;白白地。《詩經·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