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求竟無緒,裘馬欲摧藏。”詩句出處:《贈劉都使》;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東平劉公幹,南國秀馀芳。一鳴即朱紱,五十佩銀章。 飲冰事戎幕,衣錦華水鄉。銅官幾萬人,諍訟清玉堂。 吐言貴珠玉,落筆回風霜。而我謝明主,銜哀投夜郎。 歸傢酒債多,門客粲成行。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觴。 所求竟無緒,裘馬欲摧藏。主人若不顧,明發釣滄浪。 |
【註釋】:
所:
①處所;位置;地方。《墨子·號令》:“夜以火指鼓所。”《詩經·豳風·九罭》:“鴻飛遵渚(zhǔ),公歸無所。”(遵:沿著。渚:水中的沙洲。)②元、明時駐軍的一種建制。《明史·兵志二》:“度(duó)要害地,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度:估量。)③不定數詞,附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史記·李將軍列傳》:“未到匈奴陳二裡所,止。”(陳:同“陣”。)④量詞。計算房舍及其他處所。《宋書 ·沈慶之傳》:“居清明門外,有宅四所,室宇甚麗。”《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刺足陽明脈,左右各三所。”⑤助詞。用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短語。1. 動詞後不再出現表事物的詞。《荀子·榮辱》:“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所不為也。”2. 動詞後用“者”或“的”表示事物。《戰國策·齊策四》:“視吾傢所寡有者。”3. 動詞後仍出現表事物的詞。《史記·項羽本紀》:“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⑥助詞。放在動詞前表示被動,多與“為”配合使用。《漢書·黃霸傳》:“食於道旁,乃為烏所盜肉。”(烏:烏鴉。)[所以]1.表示原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傢之急而後私仇也。”2. 表示使用的東西。《墨子·公輸》:“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距:同“拒”。)3. 表示方法或憑借。《荀子·議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求:
①尋覓。《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嚶:鳥鳴聲。)《商君書·更法》:“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②追求。《詩經·周南·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寤:睡醒。寐:睡著。思服:想念。)③乞求;請求。《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④要求;需求。《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⑤選擇;選取。《論衡·譏日》:“作車不求良辰,裁衣獨求吉日,俗人所重,失輕重之實也。”⑥證討。《詩經·大雅·江漢》:“匪安匪遊,淮夷來求。”⑦通“逑”。聚。《詩經·小雅·桑扈》:“萬福來求。”竟:
①樂曲完畢。《周禮·春官·樂師》:“凡樂成則告備”鄭玄註:“成,謂所奏一竟。”②完畢;終瞭。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梁乃教(項)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③從頭至尾。《世說新語·雅量》:“竟日皆美供,雖晚至亦獲盛饌(zhuàn)。”(供:飯食。饌:食物。)④窮究;追究。《漢書·霍光傳》:“此縣官重太後,故不竟也。”(重:敬重。)蘇舜卿《王公行狀》:“雖末事必竟。”(末事:小事。)⑤同“境”。邊境。《左傳·宣公二年》:“亡不越竟。”(亡:逃亡。)⑥終於;終究。《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絕去:決絕而去。)《後漢書·耿棄傳》:“有志者事竟成也。”⑦竟然;居然。《史記·屈原列傳》:“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徐霞客遊記·遊黃山日記》:“擬尋石筍奧境,竟為天奪,濃霧迷漫。”⑧至;直到。《史記·齊太公世傢》:“竟(齊)頃公卒,百姓附,諸侯不犯。”無:
①沒有。跟“有”相對。陸遊《遊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②副詞。表示否定,相當於“不”。《商君書·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弱也?”③連詞。表示條件,相當於“無論”、“不論”。《詩經·魯頌·灃水》:“不小不大,從公於邁。”④通“毋”。不要。《古詩源·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勢》:“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也。”⑥語氣詞。用於疑問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否”。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緒:
①絲的頭。《文心雕龍·章句》:“如蠶之抽緒。”②開端;頭緒。《淮南子·兵略》:“而出入無形,莫知其端緒者也。”③情思;心緒。簡文帝《阻歸賦》:“何愁緒之交加。”④世系。《南史·羊侃傳》:“唯侃是衣冠餘緒,帝寵之逾於他者。”(衣冠:士大夫。)⑤餘下。《楚辭 · 九章·涉江》:“欸(āi)秋冬之緒風。”(欸:嘆息。)⑥先人餘下的事業。《詩經·魯頌·閟宮》:“纘禹之緒。”裘:
①皮衣;皮襖。《韓非子·五蠹》:“夏日葛衣,冬日麑裘。”②穿上皮衣。《呂氏春秋·孟冬紀》:“是月,天子始裘。”③通“求”。追逐。《詩經·小雅·大東》:“舟人之子,熊羆是裘。”裘馬:
車馬衣裘,以喻生活豪華。杜甫《壯遊》:“放蕩齊趙間,~~頗清狂。”欲:
①欲望;願望。又作“慾”。《孟子·離婁下》:“從(縱)耳目之欲。”《孫子兵法·謀攻》:“上下同欲者勝。”②想要。《左傳·隱公元年》:“愛共叔段,欲立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③需要。《齊民要術·耕田》:“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淺。”④副詞。將要;快要。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⑤情欲;貪欲。劉伶《酒德頌》:“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摧:
①排擠,抑制。《史記·季佈欒佈列傳》:“當是時,諸公皆多季佈能摧剛為柔,朱傢亦以此名聞當世。”(多:贊許。朱傢:收留並推薦季佈的俠士。)②折斷。曹操《苦寒行》:“羊腸坡詰屈,車輪為之摧。”③毀損;挫敗。李賀《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④悲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未至二三裡,摧藏馬悲哀。”又:“阿母大悲摧。”[摧頹]1.蹉跎;失意。曹植《浮萍篇》:“何意今摧頹,曠若商與參。”2.衰敗;毀廢。蘇軾《龜山》:“元嘉舊事無人記,故壘摧頹今在不?”3.轉動傾側的樣子。杜甫《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琴鳥曲怨憤,庭鶴舞摧頹。”藏:
(一)①儲藏;儲存。《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②收藏;保存。《墨子·天志下》:“有書之竹帛,藏之府庫。”③隱藏;包藏。《韓非子· 難一》:“術者,藏之於心中。”(術:指君主控制群臣的策略。) (二)zàng ①儲存東西的地方。《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②內臟。後作“臟”。王充《論衡·論死》:“人死五藏腐朽。”③佛教道教經典的總稱。如:道藏;大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