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當共攜手,相與排冥筌。”詩句出處:《贈饒陽張司戶燧》;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朝飲蒼梧泉,夕棲碧海煙。寧知鸞鳳意,遠托椅桐前。 慕藺豈曩古,攀嵇是當年。愧非黃石老,安識子房賢。 功業嗟落日,容華棄徂川。一語已道意,三山期著鞭。 蹉跎人間世,寥落壺中天。獨見遊物祖,探元窮化先。 何當共攜手,相與排冥筌。 |
【註釋】:
何:
(一)①疑問代詞。1. 什麼。《詩經·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nóng)矣?”(那長得很茂盛的是什麼?)2. 為什麼。《漢書·伍被傳》:“公獨以為無福,何?”3. 何處。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雲橫秦嶺傢何在?”②副詞。1.表示反問。相當於“怎麼”、“哪裡”。《史記·項羽本紀》:“大王來何操?”《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身,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嘆。相當於“多麼”。曹操《觀滄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擔。《詩經·曹風·候人》:“何戈與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負。《詩經·小雅· 無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為承受。《詩經·商頌·長發》:“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義後來寫作“荷”。何當:
①安得,怎能。曹鄴《長城下》:“~~生燕羽,時得近雕梁。”②何日,何時。李商隱《夜雨寄北》:“~~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③何妨,不妨。孟浩然《九月九日峴山寄張子容》:“~~載酒來,共醉重陽節。”④何況,況於。蘇軾《無題》:“~~血肉軀,安得常強健!”當:
(一)①面對;面向。王充《論衡·變動》:“盛夏之時,當風而立。”②正在某處。《墨子·兼愛下》:“然當今之時。”③相當於;抵得上。《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張儀)乃曰:‘以一(張)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到。)④抵擋;抵抗。《戰國策·齊策一》:“必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⑤遮擋;擋住。《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⑥擔當;承受。《宋史·蕭註傳》:“敢當天下大事。”⑦擔任;充當。《晉書·熊遠傳》:“今當官者以理事為俗吏,奉法為苛刻。”⑧主管;掌管。《左傳·襄公二年》:“於是子罕當國。”⑨判決定罪。《史記·蒙恬列傳》:“當高罪死。”⑩適應;符合。《漢書·蓋寬饒傳》:“以言事不當意,而為文吏所詆挫。”(挫:屈辱。)(11)應該;應當。《後漢書·馬援傳》:“窮當益堅,老當益壯。”(12)介詞。引進時間或處所。相當於“就在”。《史記·項羽本紀》:“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是:此。) (二)dàng ①恰當;得當。《禮記· 樂記》:“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②當做。《戰國策·齊策四》:“安步以當車。”③器物的底部或頂端。《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今有千金之玉卮(zhī),通而無當,可以盛水乎?”(卮:酒杯。)共:
(一)①拱璧。古代象征法權、法、法度。後作“珙”。《詩經·商頌·長發》:“受小共大共。”②拱手。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論語· 鄉黨》:“子路共之。”③環繞。後作“拱”。《論語·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二)gòng ①共同享有或使用。《史記·越世傢》:“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②共計;總共。魏學洢《核舟記》:“旁開小窗,左右為四,共八扇。”③副詞。全;皆。《史記·高祖本紀》:“沛今共誅令,擇子弟可立者立之。”④介詞。引進動作涉及;和;跟;與;同。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⑤連詞,表示並列關系。林逋《山園小梅》:“不須檀板共金尊。” (三)gōng ①供給;供應。後作“供”。《左傳·僖公四年》:“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②通“恭”。恭敬。《孟子·萬章上》:“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攜:
①提。《詩經·大雅·板》:“如璋如圭,如取如攜。”(璋、圭:古玉制禮器,喻相投合。取、攜:取物提物,喻相隨從。)②攜帶;帶領。劉禹錫《送王司馬之陜州》詩:“空攜詩卷赴甘棠。”③牽著;拉著。《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瑜攜幹手,同步出帳來。”④分離;離間。《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不如私許復曹、衛以攜之。”[攜手]1. 手拉手。《詩經·邶風·北風》:“惠而好我,攜手同行。”(好:喜愛。)2. 喻齊心協力。《孫子· 九地》:“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攜貳]叛離。《國語·周語上》:“其刑矯誣,百姓攜貳。”(矯誣:以詐用法,濫誅無罪。)相:
(一)①互相;相互。《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②遞相;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呂氏春秋·疑似》:“為高葆禱於璐,置鼓其上,遠近相聞。”③質地;實質。劉峻《辯命論》:“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皆擯斥於當年,韞(yùn)奇才而莫用。”(髦:俊傑。韞:藏。)[相對]相向。元稹《與李十二夜飲》:“寒夜燈前賴酒壺,與君相對興(xìng)猶孤。”(二)xiàng ①察看;仔細看。《詩經·大雅·公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②占視。迷信者看外形而斷定人與事的吉兇禍福。《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兇妖祥。”③相貌;形貌。《荀子·非相》:“形相雖善而心術惡。”④輔佐;扶助。《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⑤官名。1. 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吏。《史記·魏世傢》:“傢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賢相。”2.漢代另指諸侯國的實際執政者,地位相當於郡太守。《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又使為相。《續資治通鑒長編·宋仁宗至和二年》:“帝新相文彥博、富弼,意甚自得。”⑥司儀贊禮者。《淮南子·主術》:“口能言而行人稱辭,足能行而相者先導。”(行人:古時的外交官。)⑦選擇。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自古相女配夫,新狀元花生滿路。”與:
(一)①給予;授予。《論語·雍也》:“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原思:孔子弟子。宰:官名。粟:指俸祿。)②幫助。《戰國策·齊策一》:“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③贊許。《論語·述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④結交;親附。《荀子·王霸》:“不欺其與。”(其與:指所結交的國傢。)⑤盟國;友邦。《荀子·王制》:“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之:其。人:指賢士。)⑥黨與;共事人。《後漢書·寇榮傳》:“於人少所與,以此見害於權寵。”(權寵:權臣;寵臣。)⑦介詞。相當於“跟”。《莊子·逍遙遊》:“蜩與學鳩笑之。”⑧連詞。1. 相當於“和”。《漢書·賈誼傳》:“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2.[與其]表示比較。《論語·八佾》:“與其奢也,寧儉。”⑨對付。《史記·燕召公世傢》:“龐煖易與耳。”(二)yú 語氣詞。1. 用在句尾表示疑問。《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文信侯:指呂不韋。專:專權。)2. 用在句尾表示感嘆。《禮記·中庸》:“舜其大知也與!”(知:智。)以上意義後作“歟”。 (三)yù 參加。《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與師。”(師:軍隊。)排:
①推開;推移。《禮記·少儀》:“排闔說履於戶內者,一人而已矣。”②沖向;沖擊。范仲淹《嶽陽樓記》:“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③排擠;排斥。《後漢書·賈逵傳》:“諸儒內懷不服,相與排之。”④排除;消除。《戰國策·趙策四》:“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⑤排列;編排。白居易《春題湖上》:“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冥:
①昏暗。《周易·升》:“冥升在上,消不富也。”(消:消失,消衰。)《淮南子·說林》:“置之冥室之中。”②夜晚。枚乘《七發》:“冥火薄天,兵車雷運。”(薄:迫近。雷運:像迅雷一樣滾動。)③幽深。孫綽《遊天臺山賦》:“臨萬丈之絕冥。”④遠;深遠;高遠。《楚辭·九章·悲回風》:“據青冥而攄(shū)虹兮,遂儵忽而捫天。”(攄:舒張。儵忽:同“倏忽”。)杜牧《阿房宮賦》:“高低冥迷,不知西東。”又深入。⑤愚昧;不明事理。韓愈《鱷魚文》:“不然,則是鱷魚冥頑不靈,刺史雖有言,不聞不知也。”⑥迷信指人死後進入的世界;陰間。陶潛《乞食》:“銜戢(jí)如何謝?冥報以相貽。”(銜戢:說不出話。)方苞《獄中雜記》:“胥某一夕暴卒,人皆以為冥謫雲。”⑦通“溟”。海。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⑧相合;暗合。《關尹子·四符》:“唯無我無人,無首無尾,所以與天地冥。”[冥冥]1. 昏暗。范仲淹《嶽陽樓記》:“薄暮冥冥,虎嘯猿啼。”2.高遠。蘇軾《喜雨亭記》:“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筌:
①竹制的捕魚器具。嵇康《贈秀才入軍五首》之四:“嘉彼釣叟,得魚忘筌。”②比喻牢籠,束縛人的事物。李咸用《富貴曲》:“開口長為爵祿筌,回眸便是公卿罪。”③用筌捕魚。左思《吳都賦》:“筌䱎。”[筌蹄]南朝士大夫講經時手執的拂塵之類。《南史·賊臣傳·侯景》:“床上常設胡床及筌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