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逢轂陽望,春似永和年。”詩句出處:《晚春過夏侯校書值其沉醉戲贈》;是唐朝詩人李端的作品。
欹冠枕如意,獨寢落花前。姚馥清時醉,邊韶白日眠。 曝褌還當屋,張幕便成天。謁客唯題鳳,偷兒欲覘氈。 失杯猶離席,墜履反登筵。本是墻東隱,今為甕下仙。 臥龍髯乍磔,棲蝶腹何便。阮籍供琴韻,陶潛馀秫田。 人逢轂陽望,春似永和年。顧我非工飲,期君行見憐。 嘗知渴羌好,亦覺醉胡賢。炙熟樽方竭,車回轄且全。 噀風仍作雨,灑地即成泉。自鄙新豐過,遲回惜十年。
|
【註釋】:
逢:
(一)①遇見;碰到。李白《古風·二十四》:“路逢鬥雞者。”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②迎接。王維《與盧象集朱傢》:“主人能愛客,終日有逢迎。”③迎合;奉承。《孟子· 告子下》:“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惡。”④大。《禮記·儒行》:“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掖:胳肢窩。“逢掖”即大袖子。)(二)péng [逢逢]象聲詞。鼓聲。李賀《上之回》:“蚩尤死,鼓逢逢。”轂:
(一)[轂轆]也作“軲轆”。車輪。引申為滾動。 (二)gǔ 車輪中心的圓木,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有圓孔,可以插軸。《周禮·考工記·輪人》:“轂也者,以為利轉也。”泛指車。溫庭筠《春日》:“寶書無寄處,香轂有來期。”陽:
①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尚書·禹貢》:“岷山之陽,至於衡山。”《詩經·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曰至渭陽。”(曰:句首助詞。無義。)地名第二個字為“陽”的,一般都來自這個意義。②太陽;陽光。《詩經·小雅 ·湛露》:“匪陽不晞。”(匪:非。晞:曬幹。)《孟子 · 滕文公上》:“秋陽以暴(pù)之。”(暴:曬。)③溫暖。《管子 ·地數》:“陽春農事方作。”④鮮明;明亮。《詩經·豳風·七月》:“我朱孔陽。”(朱:紅色。孔:甚。)⑤表面上;假裝。《韓非子·說難》:“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⑥古代哲學概念。與“陰”相對。用以概括諸事物兩大對立面的一個方面。《楚辭·九章·涉江》:“陰陽易位,時不當兮。”(時不當:生不逢時。)⑦通“佯”。假裝。《漢書·田儋傳》:“儋陽為縛其奴。”⑧古邑名。春秋燕地。在今河北省唐縣東。望:
①遠望。《左傳·莊公十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轍:車轍。靡:倒。)②盼望;期望。曹操《收田租令》:“欲望百姓親附。”《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③聲望;名望。《詩經·大雅·卷阿》:“令聞令望。”④有聲望的人或物。《左傳·昭公十二年》:“吾子,楚國之望也。”⑤怨恨;責怪。《新唐書·劉漢宏傳》:“漢宏恨賞薄,有望言。”⑥祭名。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尚書·舜典》:“望於山川。”⑦農歷每月十五。張溥《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望洋]亦作“望羊”、“望陽”。仰視;遠視。《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若:海神名。)春:
①春天,春季。《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②年;歲。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一臥東山三十春。”③生機;生命。歐陽修《奉使道中寄垣師》:“塞垣春枯積雪溜,沙礫威怒黃雲愁。”(塞垣:指長城。溜:流水。)④指年輕女子的形態。崔玨(jué)《有贈》:“兩臉夭桃從鏡發,一眸春水照人寒。”(春水:指女子的眼睛。)⑤春色;喜色。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諺雲:‘蓬開先百草,戴瞭春不老。’”⑥春情;情欲。《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⑦指酒。司空圖《詩品·典雅》:“玉壺買春,賞雨茅屋。”似:
①像;類似。《莊子·山木》:“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古詩《敕勒歌》:“天似穹廬,籠蓋四野。”②似乎;好像。《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天似啟之。”晏殊《浣溪沙》:“似曾相識燕歸來。”③給與。韓愈《誰氏子》:“寫吾此詩持送似。”賈島《劍客》:“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④介詞。引進比較對象。劉克莊《風入松》:“逆旅主人相問,今回老似前回?”⑤通“嗣”。繼承;延續。《詩經·大雅·江漢》:“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永:
①水流長。引申為長。《詩經·周南 ·漢廣》:“江之永矣。”嵇康《贈秀才入軍》:“永嘯長吟。”陸雲《大安二年夏四月大將軍出祖王羊二公於城》:“身乖路永。”(乖:指分離。)②長久;永遠。《尚書·梓材》:“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之十二:“永世不相忘。”③吟誦;唱。後作“詠”。《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永言:吟誦詩句。)陶潛《有會而作》詩序:“歲雲夕兮,慨然永懷。”④延長。《詩經·小雅·白駒》:“縶之維之,以永今夕。”[永巷]1.宮中後妃的住所;後宮。《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於是范雎乃得見於離宮,詳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詳:通“佯”。)《舊唐書·德宗紀論》:“罷不急之官,出永巷之嬪嬙。”2.宮中署名。掌管後宮人事。《史記· 呂太後本紀》:“呂後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3.長巷;深巷。李商隱《無題》之四:“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巷垂楊岸。”王禹偁《記馬》:“旁顧適有永巷,修直百餘步。”和:
(一)①諧和; 協調。《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籥(yuè)舞笙鼓,樂既和奏。”(籥:古管樂器。)引申為安適、平和。《戰國策·趙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qiǎng)步,日三四裡,少(shāo)耆(shì)食,和於身也。”(殊:很。強:勉強。耆:同“嗜”。)《呂氏春秋·達鬱》:“心志欲其和也。”②謙和;平和。《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顏色愈和。”③和睦;融洽。范仲淹《嶽陽樓記》:“政通人和,百廢俱興。”④和解;講和;和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戎:古時對我國西部各民族的稱呼。夷越:古時泛指我國南方的各民族。)《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⑤調和;調節。《呂氏春秋· 貴公》:“陰陽之和,不長一類。”⑥溫暖。范仲淹《嶽陽樓記》:“春和景明,波瀾不興,上下天光,一碧萬頃。”⑦連帶;伴隨。杜荀鶴《山中寡婦》:“時挑野菜和根煮。”⑧車鈴。傅玄《良馬賦》:“結以輊(zhì)軒,節以和鈴。”(輊:車前低後高。軒:車前高後低。節:節奏。)《左傳·桓公二年》:“錫鸞和鈴。”(分別為四種鈴,懸掛在車的不同部位。)⑨古代樂器名。即一種小笙。《儀禮· 鄉射禮》:“三笙一和而成聲。” (二)huò 攙合。沈括《夢溪筆談·活版》:“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冒:蒙蓋。)年:
①收成;年景。《谷梁傳·桓公三年》:“五谷皆熟為有年也。”蘇軾《喜雨亭記》:“雨麥於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②十二個月為一年。《莊子·秋水》:“湯之時,八年七旱。”③年紀;年歲。《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④帝王的年號。改年叫改元。《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改年為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