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遽見鄰交斷,仍睹賢臣逐。

    “遽見鄰交斷,仍睹賢臣逐。”詩句出處:《郢城懷古》;是唐朝詩人李百藥的作品。

    客心悲暮序,登墉塘瞰平陸。林澤窅芊綿,山川鬱重復。
    王公資設險,名都拒江隩。方城次北門,溟海窮南服。
    長策挫吳豕,雄圖競周鹿。萬乘重沮漳,九鼎輕伊谷。
    大搜雲夢掩,壯觀章華築。人世更盛衰,吉兇良倚伏。
    遽見鄰交斷,仍睹賢臣逐。南風忽不競,西師日侵蹙。
    運圯屬馳驅,時屯恣敲樸。莫救夷陵火,無復秦庭哭。
    鄢郢遂丘墟,風塵俄慘黷。狐兔時遊踐,霜露日沾沐。
    釣渚故池平,神臺層宇覆。陣雲埋夏首,窮陰慘荒谷。
    悵矣舟壑遷,悲哉年祀倏。雖異三春望,終傷千裡目。

    【註釋】:

    遽:

    ①驛車;驛馬。《左傳·昭公二年》:“子產在鄙,聞之,懼弗及,乘遽而至。”(鄙:邊邑。)《國語·吳語》:“邊遽乃至,以越亂告。”《韓非子·喻老》:“天下有道,無急患,則曰靜,遽傳(zhuàn)不用。”(傳:驛館。)②疾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遂發令,遽興薑戎。”(興:征發。薑戎:少數民族名。)《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契:刻。)③就;便。范曄《後漢書·劉玄傳》:“成敗未可知,遽自縱放若此。”④驚慌。《楚辭·大招》:“魂乎歸徠,不遽惕隻。”(徠:同“來”。惕:恐懼。隻:句末語氣詞。)

    見:

    (一)①看;看到。《詩經·小雅·何人斯》:“我聞其聲,不見其身。”《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有無,可乎?”②拜見;謁見。《墨子·公輸》:“子墨子見王。”③會見。《史記·項羽本紀》:“項伯即入見沛公。”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見。”④見解;見識。《晉書·王渾傳》:“敢陳愚見。”⑤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楚辭·漁父》:“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放:放逐。)⑥放在動詞前,有稱代自我作用。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冀君實或見恕也。”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二)xiàn ①顯露;出現。《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②介紹;引見。《墨子·公輸》:“胡不見我於王?”(胡:為何。)③現成的。《史記·項羽本紀》:“軍無見糧。”

    鄰:

    ①古代居民組織。《周禮·地官·遂人》:“五傢為鄰,五鄰為裡。”②鄰近的;接近的。《莊子·天運》:“死生相與鄰。”《荀子·大略》:“禍與福鄰。”

    交:

    ①交叉;交錯。《孔子傢語·致思》:“挺刃交兵。”《楚辭· 九歌·國殤》:“旌(jīng)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旌:旗。矢:箭。)《史記·項羽本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nà),樊噲側其盾以撞。”(內:同“納”。)②結交;交往。《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誠實。)《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守其交禮。”《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卒:終於。)《法言·修身》:“上交不諂,下交不驕,則可以有為矣。”(有為:有作為。)③交情;友誼。《莊子·山木》:“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後漢書·崔駰傳》:“交淺而言深者,愚也。”④時間或地區相連接。《左傳·僖公五年》:“其九月、十月之交乎?”⑤交配。《聊齋志異·董生》:“夢與女交。”⑥副詞。1.俱;同時。《左傳·文公十二年》:“(秦軍與晉軍)乃皆出戰,交綏。”(綏:退軍。)2. 互相。《左傳·隱公三年》:“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質於周。”(質:人質。)《史記·張儀列傳》:“兩國交爭,其勢不兩立。”《戰國策·趙策三》:“俱據萬乘之國,交有稱王之名。”⑦通“蛟”。《漢書·高帝紀上》:“則見交龍於上。”⑧通“教”。使。岑參《嘆白發》:“白發生偏速,交人不奈何。”

    斷:

    ①斷開;截斷。《史記·文帝本紀》:“刑至斷肢體,刻肌膚。”②斷絕;隔開。喬宇《秋風亭下泛舟》:“山分秦晉群峰斷,水入河汾兩派通。”李白《大堤曲》:“天長音信斷。”③盡;極。張羽《清口》:“行行重行行,目斷雙飛鴻。”④禁止;戒除;禁絕。王羲之《雜帖》:“此郡斷酒一年,所省百餘萬斛米,乃過於租。”⑤判斷;決定;決斷。《國語·晉語九》:“及斷獄之日,叔魚抑邢侯。”⑥副詞。絕對。柳宗元《封建論》:“周之事跡,斷可見矣。”李商隱《無題》:“斷無消息石榴紅。”

    仍:

    ①沿襲;依照。《論語·先進》:“仍舊貫,如之何? 何必改作?”(舊貫:舊例。如之何:怎麼樣。)《後漢書·後紀序》:“漢仍其謬,知患莫改。”(患:禍患。)②相隨;接續。《楚辭·九章·悲回風》:“觀炎氣之相仍兮,窺煙液之所積。”③屢;頻繁。《後漢書·元帝紀》:“百姓仍遭兇阨,無以相振。”④副詞。仍然。白居易《洛橋寒食日作,十韻》:“宿醉頭仍重,晨遊眼乍明。”(宿:隔夜。乍:忽然。)⑤因而;於是。《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仍父子再亡國,各不終其身。”《南史·宗武帝紀》:“初,帝平齊,仍有定關洛意。”[仍仍]不得志的樣子。《淮南子·精神》:“乃始仍仍然知其盆瓴之足羞也。”(乃始:於是。)

    睹:

    ①見;看見。《荀子·王霸》:“人茍不狂惑戇(zhuàng)陋者,其誰能睹是而不樂也哉!”(茍:假如。戇:直性子。陋:淺薄。)②觀察;察看。《呂氏春秋· 召類》:“趙簡子將襲衛,使史默往睹之。”③瞭解;明白。《荀子·王霸》:“政令已陳,雖睹利敗,不欺其民。”

    賢:

    ①有德行;有才能。《左傳·隱公三年》:“先君以寡人為賢。”②指有才能的人。《谷梁傳·文公六年》:“使仁者佐賢者。”(佐:輔助。)③優良;美善。韓愈《謝自然》:“人生處萬類,知識最為賢。”④勝過;超過。《墨子·公孟》:“知有賢於人,則可謂知乎?”⑤勞苦。《詩經·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⑥對人的敬稱,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史記·刺客列傳》:“妾其奈何畏歿身之誅,終滅賢弟之名!”⑦作第二人稱的敬稱。蘇軾《李行中秀才醉眠亭》:“醉中對客眠何害,須信陶潛未若賢。”⑧車轂貫穿的孔,在車輻內一端略大的稱賢。《周禮·考工紀·輪人》:“五分其轂之長,去一以為賢。”

    賢臣:

    德才兼備的臣子。諸葛亮《出師表》:“親~~,遠小人。”

    臣:

    ①戰俘。《禮記·少儀》:“臣則左之。”(左之:指用左手牽戰俘。)②男性奴隸。《韓非子·五蠹》:“雖臣虜之苦,不苦於此矣。”(雖:即使。)③國君統屬的民眾。《詩經·小雅·北山》:“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率土:在境域之內。)④君主制時代的官員。《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⑤為臣;稱臣。《史記·刺客列傳·荊軻》:“趙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則禍至燕。”(支:抵抗。)⑥指盡臣子之責。《三國演義》第三回:“(董卓)統西川大軍二十萬,常有不臣之心。”⑦古時臣民對君主的謙稱。《商君書·更法》:“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⑧作為一般人的謙稱。《墨子·公輸》:“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

    逐:

    ①追趕;追逐。《左傳·莊公十年》:“遂逐齊師。”②趕走。《史記·李斯列傳》:“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間:充當間諜。一切:一律。)《鹽鐵論·利議》:“是孔丘斥逐於魯君,曾不用於世也。”(是:因此。曾:用在“不”字前加強否定語氣。)③競爭。《韓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④追求。《南史·蕭歡傳》:“城中諸少年,逐歡歸去來。”⑤隨;跟隨。《漢書· 匈奴傳》:“逐水草移徙。”皇甫涍《雪山歌奉寄彭太保》:“當時匹馬更朝天,又逐輕車過酒泉。”


    上一篇: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下一篇:萧条风烟外,爽朗形神寂。
  • 遽见邻交断,仍睹贤臣逐。

    “遽见邻交断,仍睹贤臣逐。”诗句出处:《郢城怀古》;是唐朝诗人李百药的作品。

    客心悲暮序,登墉塘瞰平陆。林泽窅芊绵,山川郁重复。
    王公资设险,名都拒江隩。方城次北门,溟海穷南服。
    长策挫吴豕,雄图竞周鹿。万乘重沮漳,九鼎轻伊谷。
    大搜云梦掩,壮观章华筑。人世更盛衰,吉凶良倚伏。
    遽见邻交断,仍睹贤臣逐。南风忽不竞,西师日侵蹙。
    运圯属驰驱,时屯恣敲朴。莫救夷陵火,无复秦庭哭。
    鄢郢遂丘墟,风尘俄惨黩。狐兔时游践,霜露日沾沐。
    钓渚故池平,神台层宇覆。阵云埋夏首,穷阴惨荒谷。
    怅矣舟壑迁,悲哉年祀倏。虽异三春望,终伤千里目。

    【注释】:

    遽:

    ①驿车;驿马。《左传·昭公二年》:“子产在鄙,闻之,惧弗及,乘遽而至。”(鄙:边邑。)《国语·吴语》:“边遽乃至,以越乱告。”《韩非子·喻老》:“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遽传(zhuàn)不用。”(传:驿馆。)②疾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令,遽兴姜戎。”(兴:征发。姜戎:少数民族名。)《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契:刻。)③就;便。范晔《后汉书·刘玄传》:“成败未可知,遽自纵放若此。”④惊慌。《楚辞·大招》:“魂乎归徕,不遽惕只。”(徕:同“来”。惕:恐惧。只:句末语气词。)

    见:

    (一)①看;看到。《诗经·小雅·何人斯》:“我闻其声,不见其身。”《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有无,可乎?”②拜见;谒见。《墨子·公输》:“子墨子见王。”③会见。《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④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楚辞·渔父》:“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放:放逐。)⑥放在动词前,有称代自我作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二)xiàn ①显露;出现。《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②介绍;引见。《墨子·公输》:“胡不见我于王?”(胡:为何。)③现成的。《史记·项羽本纪》:“军无见粮。”

    邻:

    ①古代居民组织。《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②邻近的;接近的。《庄子·天运》:“死生相与邻。”《荀子·大略》:“祸与福邻。”

    交:

    ①交叉;交错。《孔子家语·致思》:“挺刃交兵。”《楚辞· 九歌·国殇》:“旌(jīng)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旌:旗。矢:箭。)《史记·项羽本纪》:“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nà),樊哙侧其盾以撞。”(内:同“纳”。)②结交;交往。《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实。)《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守其交礼。”《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卒:终于。)《法言·修身》:“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有为:有作为。)③交情;友谊。《庄子·山木》:“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后汉书·崔骃传》:“交浅而言深者,愚也。”④时间或地区相连接。《左传·僖公五年》:“其九月、十月之交乎?”⑤交配。《聊斋志异·董生》:“梦与女交。”⑥副词。1.俱;同时。《左传·文公十二年》:“(秦军与晋军)乃皆出战,交绥。”(绥:退军。)2. 互相。《左传·隐公三年》:“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质于周。”(质:人质。)《史记·张仪列传》:“两国交争,其势不两立。”《战国策·赵策三》:“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⑦通“蛟”。《汉书·高帝纪上》:“则见交龙于上。”⑧通“教”。使。岑参《叹白发》:“白发生偏速,交人不奈何。”

    断:

    ①断开;截断。《史记·文帝本纪》:“刑至断肢体,刻肌肤。”②断绝;隔开。乔宇《秋风亭下泛舟》:“山分秦晋群峰断,水入河汾两派通。”李白《大堤曲》:“天长音信断。”③尽;极。张羽《清口》:“行行重行行,目断双飞鸿。”④禁止;戒除;禁绝。王羲之《杂帖》:“此郡断酒一年,所省百余万斛米,乃过于租。”⑤判断;决定;决断。《国语·晋语九》:“及断狱之日,叔鱼抑邢侯。”⑥副词。绝对。柳宗元《封建论》:“周之事迹,断可见矣。”李商隐《无题》:“断无消息石榴红。”

    仍:

    ①沿袭;依照。《论语·先进》:“仍旧贯,如之何? 何必改作?”(旧贯:旧例。如之何:怎么样。)《后汉书·后纪序》:“汉仍其谬,知患莫改。”(患:祸患。)②相随;接续。《楚辞·九章·悲回风》:“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③屡;频繁。《后汉书·元帝纪》:“百姓仍遭凶阨,无以相振。”④副词。仍然。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宿醉头仍重,晨游眼乍明。”(宿:隔夜。乍:忽然。)⑤因而;于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南史·宗武帝纪》:“初,帝平齐,仍有定关洛意。”[仍仍]不得志的样子。《淮南子·精神》:“乃始仍仍然知其盆瓴之足羞也。”(乃始:于是。)

    睹:

    ①见;看见。《荀子·王霸》:“人苟不狂惑戆(zhuàng)陋者,其谁能睹是而不乐也哉!”(苟:假如。戆:直性子。陋:浅薄。)②观察;察看。《吕氏春秋· 召类》:“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③了解;明白。《荀子·王霸》:“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

    贤:

    ①有德行;有才能。《左传·隐公三年》:“先君以寡人为贤。”②指有才能的人。《谷梁传·文公六年》:“使仁者佐贤者。”(佐:辅助。)③优良;美善。韩愈《谢自然》:“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④胜过;超过。《墨子·公孟》:“知有贤于人,则可谓知乎?”⑤劳苦。《诗经·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⑥对人的敬称,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史记·刺客列传》:“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⑦作第二人称的敬称。苏轼《李行中秀才醉眠亭》:“醉中对客眠何害,须信陶潜未若贤。”⑧车毂贯穿的孔,在车辐内一端略大的称贤。《周礼·考工纪·轮人》:“五分其毂之长,去一以为贤。”

    贤臣:

    德才兼备的臣子。诸葛亮《出师表》:“亲~~,远小人。”

    臣:

    ①战俘。《礼记·少仪》:“臣则左之。”(左之:指用左手牵战俘。)②男性奴隶。《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苦,不苦于此矣。”(虽:即使。)③国君统属的民众。《诗经·小雅·北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率土:在境域之内。)④君主制时代的官员。《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⑤为臣;称臣。《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支:抵抗。)⑥指尽臣子之责。《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统西川大军二十万,常有不臣之心。”⑦古时臣民对君主的谦称。《商君书·更法》:“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⑧作为一般人的谦称。《墨子·公输》:“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逐:

    ①追赶;追逐。《左传·庄公十年》:“遂逐齐师。”②赶走。《史记·李斯列传》:“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间:充当间谍。一切:一律。)《盐铁论·利议》:“是孔丘斥逐于鲁君,曾不用于世也。”(是:因此。曾:用在“不”字前加强否定语气。)③竞争。《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④追求。《南史·萧欢传》:“城中诸少年,逐欢归去来。”⑤随;跟随。《汉书· 匈奴传》:“逐水草移徙。”皇甫涍《雪山歌奉寄彭太保》:“当时匹马更朝天,又逐轻车过酒泉。”


    上一篇: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下一篇:萧条风烟外,爽朗形神寂。

  • 上一篇: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下一篇:萧条风烟外,爽朗形神寂。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