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連逃千金,珪組豈可酬。”詩句出處:《贈崔郎中宗之》;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胡雁拂海翼,翱翔鳴素秋。驚雲辭沙朔,飄蕩迷河洲。 有如飛蓬人,去逐萬裡遊。登高望浮雲,仿佛如舊丘。 日從海傍沒,水向天邊流。長嘯倚孤劍,目極心悠悠。 歲晏歸去來,富貴安可求。仲尼七十說,歷聘莫見收。 魯連逃千金,珪組豈可酬。時哉茍不會,草木為我儔。 希君同攜手,長往南山幽。
|
【註釋】:
魯:
①嘉美;贊美。《史記·周本紀》:“周公受禾東土,魯天子之命。”②遲鈍,笨拙。《論語·先進》:“柴也愚,參也魯。”③古代諸侯國名。周武王封弟周公旦於此。故都在今山東省曲阜市。連:
①聯合;集合。《孟子·離婁上》:“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史記· 田單列傳》:“樂毅畏誅而不敢歸,以伐齊為名,實欲連兵南面而王(wàng)齊。”(王:稱王。)②連接。陳子龍《寓山賦》:“是山也,峻削孤竦,無所連附。”《後漢書·張衡傳》:“連辟公府,不就。”③連續。何景明《歲晏行》:“長官叫號吏馳突,府帖連催築河卒。”(府帖:府的文書。)④牽連;連累。《史記·商君列傳》:“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⑤同時得到。《列子·湯問》:“一釣而連六鰲。”⑥連同;連帶。葛洪《神仙傳》:“凡傳三人,連子四矣。”⑦姻親關系。《史記·南越列傳》:“(呂嘉)及蒼梧秦王有連。”⑧古代行政區劃名。十國為連。柳宗元《封建論》:“有諸侯而後有方伯連帥。”(方伯:一方諸侯之長。)《禮記·王制》:“十國以為連”。⑨未煉的鉛。後作“鏈”。《史記·貨殖列傳》:“長沙出連錫。”逃:
①逃亡;逃跑。《左傳·昭公二十年》:“使(shì)而失命,召而不來,是再奸也;逃無所入。”(再奸:二次違命。)柳宗元《童區寄傳》:“逃未及遠,市者還,得童大駭(hài)。”(駭:驚恐。)②躲避;逃避。《左傳·襄公三年》:“有罪不逃刑。”元稹《黃明府詩序》:“有一人後至,頻犯語令,連飛十二觥(gōng),不勝其困,逃席而去。”(明府:對太守、府尹的尊稱。令:指酒令。飛:斟酒。觥:酒器。)金:
①金屬的通稱。《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周禮·秋官·職金》:“入其金錫於為兵器之府。”(為:制作。)②金黃色。《嶽陽樓記》:“浮光躍金。”《阿房宮賦》:“金塊珠礫,棄擲迤邐,秦人視之,亦不甚惜。”③錢財;錢。《史記·陳丞相世傢》:“臣聞(陳)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④金屬制的樂器或兵器。《禮記·樂記》:“金石絲竹,樂之器也。”《淮南子·說山》:“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利金:磨利刀劍。)⑤古代八音之一。《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言,金、石、土、革、絲、木、匏、竹。”⑥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以一鎰(二十四兩)為一金,或以一斤為一金。《史記·燕召公世傢》:“子之因遺(wèi)蘇代百金。”(子之:人名。遺:贈與。)《五人墓碑記》:“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脰dòu:頸項;頭臚。)《獄中雜記》:“富者賂數百金。”⑦比喻堅固。《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地,金城千裡。”⑧五行之一。《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⑨朝代名(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所建。組:
①絲帶。《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使其妻織組。”《漢書·高帝紀》:“系頸以組。”《史記·秦始皇本紀》:“子嬰即系頸以組。”②編織。《詩經·鄘風·幹旌》:“素絲組之。”[組練]指精兵。辛棄疾《水調歌頭·舟次揚州》:“漢傢組練十萬。”豈:
(一)副詞。①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怎麼”。《左傳·僖公五年》:“晉,吾宗也,豈害我哉?”②表示推測或疑問。相當於“是否”。《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二)kǎi 同“愷”。快樂;和樂。《詩經·小雅·魚藻》:“豈樂飲酒。”[豈弟]同“愷悌”。和悅可親。《詩經·齊風·載驅》:“齊子豈弟。”(齊子:齊國國君的女兒。)可:
(一)①同意。《左傳·隱公三年》:“公曰:不可。”②正確。《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使以臣之言為可,願行而利其道;以臣之言為不可,久留臣無為也。”(使:如果。)③值得。白居易《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④能夠;可以。《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⑤著實。《史記·田單列傳》:“吾懼燕(yān)人掘吾城外塚墓,僇(lù)先人,可為寒心。”(僇:通“戮”。殺。此指戮屍。)⑥適合;適宜。張翰《杖賦》:“方圓適意,洪細可乎。”李漁《笠翁一傢言·笠翁偶集·種植部》:“芙蕖則不然: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⑦痊愈。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瘦得渾如削,百般醫療終難可。”(渾:簡直。)⑧當著,對著。周邦彥《南柯子》:“曉來階下按新聲,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按:擊,奏。一方:一塊。)⑨副詞。1.表示估計,相當於“大約”。王維《洛陽女兒行》:“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餘。”2.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李白《相逢行》:“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3. 表示反詰,相當於“豈”“哪”。《史記·項羽本紀》:“騅不逝兮可奈何!”方幹《山中言志》:“潛夫自有孤雲侶,可要王侯知姓名?”(潛夫:隱居的人。) (二)kè [可汗(hán)]亦作“可罕”。古代北方一些少數民族君主的稱號。古樂府《木蘭詩》:“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帖:軍中文告。)酬:
①向客人敬酒。《世說新語·賞譽下》:“溫元甫、劉王喬、裴叔則俱至,酬酢終日。”陶潛《遊斜川》:“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引滿:斟滿酒。)②報答。李白《走筆贈獨孤駙馬》:“壯心剖出酬知己。”③應答;交際往來。劉知幾《史通·惑經》:“其間切磋酬對。”④報酬;償付;償還。《北史· 陽休之傳》:“監臨之官出行,不得過百姓飲食,有者,即數(shǔ)錢酬之。”《新唐書·李朝隱傳》:“成安公主奪民園,不酬直。”⑤實現。李頻《春日思歸》詩:“壯志未酬三尺劍,故鄉空隔萬重山。”[酬酢]1. 主客互相敬酒。主敬客稱酬,客回敬稱酢。《淮南子·主術》:“觴酌俎豆酬酢之禮,所以效善也。”2. 應酬;交際往來。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下》:“溫元甫、劉王喬、裴叔則俱至,酬酢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