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去陵陽東,行行芳桂叢。”詩句出處:《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絕頂,下窺天目松。仙人煉玉處,羽化留馀蹤。 亦聞溫伯雪,獨往今相逢。采秀辭五嶽,攀巖歷萬重。 歸休白鵝嶺,渴飲丹砂井。鳳吹我時來,雲車爾當整。 去去陵陽東,行行芳桂叢。回溪十六度,碧嶂盡晴空。 他日還相訪,乘橋躡彩虹。
|
【註釋】:
去:
(一)①離開。《詩經·魏風·碩鼠》:“逝將去女,適彼樂土。”②距離。《谷梁傳·莊公三十二年》:“梁丘在曹邾之間,去齊八百裡。”③失去;失掉。孟雲卿《悲哉行》:“孤兒去慈親,遠客喪主人。”周亮工《書影》卷一:“郡縣守巡各至,問所失,吏部曰:‘吾傢無一物,獨去破氈具一床耳。’”④除去;舍棄;丟棄。《左傳·隱公六年》:“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韓愈《與孟尚書書》:“何有去聖人之道,舍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⑤婉稱去世;死亡。古詩《孤兒行》:“居生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⑥往;到。辛棄疾《摸魚兒》:“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⑦過去的;從前的。《新語·至德》:“斯乃去事之戒,來事之師也。”⑧助詞。用於形容詞後,相當於“啊”、“瞭”。白居易《鹽商婦》:“綠鬟富去金釵多,皓腕肥來銀釧窄。”(綠鬟:比喻女子烏黑的發髻。)⑨去聲。漢語四聲之一。⑩往;到……去。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卿可去成婚。”李白《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傢。”(遷客:被貶謫到外地的官員。)(11)通“驅”。驅逐。《左傳·僖公十五年》:“三去之馀,獲其雄狐。” (二)jǔ 收藏。《左傳·昭公十九年》:“紡焉以度而去之。”(紡線搓繩量瞭城墻的高度然後收藏起來。)《史記·周本紀》:“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漦lí:涎沫。櫝dú:放在木匣中。)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弆”。去去:
①遠去。蘇武《古詩》:“參辰皆已沒,~~從此辭。”②訣別;死。陶潛《和劉柴桑》:“~~百年外,身名同翳名。”去:
(一)①離開。《詩經·魏風·碩鼠》:“逝將去女,適彼樂土。”②距離。《谷梁傳·莊公三十二年》:“梁丘在曹邾之間,去齊八百裡。”③失去;失掉。孟雲卿《悲哉行》:“孤兒去慈親,遠客喪主人。”周亮工《書影》卷一:“郡縣守巡各至,問所失,吏部曰:‘吾傢無一物,獨去破氈具一床耳。’”④除去;舍棄;丟棄。《左傳·隱公六年》:“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韓愈《與孟尚書書》:“何有去聖人之道,舍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⑤婉稱去世;死亡。古詩《孤兒行》:“居生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⑥往;到。辛棄疾《摸魚兒》:“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⑦過去的;從前的。《新語·至德》:“斯乃去事之戒,來事之師也。”⑧助詞。用於形容詞後,相當於“啊”、“瞭”。白居易《鹽商婦》:“綠鬟富去金釵多,皓腕肥來銀釧窄。”(綠鬟:比喻女子烏黑的發髻。)⑨去聲。漢語四聲之一。⑩往;到……去。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卿可去成婚。”李白《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傢。”(遷客:被貶謫到外地的官員。)(11)通“驅”。驅逐。《左傳·僖公十五年》:“三去之馀,獲其雄狐。” (二)jǔ 收藏。《左傳·昭公十九年》:“紡焉以度而去之。”(紡線搓繩量瞭城墻的高度然後收藏起來。)《史記·周本紀》:“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漦lí:涎沫。櫝dú:放在木匣中。)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弆”。陵:
①大土山。《詩經·小雅·天保》:“如山如皋,如岡如陵。”②越過;逾越。《禮記·檀弓上》:“喪事雖遽不陵節。”(遽:匆忙。節:規矩。)《後漢書·馮衍傳》:“不求茍得,常有陵雲之志。”③升;登。郭璞《遊仙詩十四首》之一:“臨源挹(yì)清波,陵岡掇(duō)丹荑。”(挹:舀取。掇:拾取。丹荑:草的紅色嫩芽。)④乘;凌駕。《淮南子·原道》:“乘雲陵霄。”曹植《洛神賦》:“陵波微步。”⑤欺凌;侵犯。《管子·治國》:“民貧則危鄉輕傢,危鄉輕傢則敢陵上犯禁。”(危:危害。)⑥磨礪。《荀子·君道》:“兵刃不待陵而勁。”(勁:堅強有力。)⑦帝王陵墓。《國語·齊語》:“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為之終。”[陵夷]衰微。《漢書·成帝紀》:“帝王之道,日以陵夷。”陽:
①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尚書·禹貢》:“岷山之陽,至於衡山。”《詩經·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曰至渭陽。”(曰:句首助詞。無義。)地名第二個字為“陽”的,一般都來自這個意義。②太陽;陽光。《詩經·小雅 ·湛露》:“匪陽不晞。”(匪:非。晞:曬幹。)《孟子 · 滕文公上》:“秋陽以暴(pù)之。”(暴:曬。)③溫暖。《管子 ·地數》:“陽春農事方作。”④鮮明;明亮。《詩經·豳風·七月》:“我朱孔陽。”(朱:紅色。孔:甚。)⑤表面上;假裝。《韓非子·說難》:“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⑥古代哲學概念。與“陰”相對。用以概括諸事物兩大對立面的一個方面。《楚辭·九章·涉江》:“陰陽易位,時不當兮。”(時不當:生不逢時。)⑦通“佯”。假裝。《漢書·田儋傳》:“儋陽為縛其奴。”⑧古邑名。春秋燕地。在今河北省唐縣東。行:
(一)①路。《詩經·小雅·小弁》:“行有死人。”②排列而成的行列。杜甫《贈衛八處士》:“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又為成行的東西的量詞。李群玉《九日》:“一行斜雁向人來。”③行輩;輩份。《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蘇武》:“漢天子,我丈人行也。”④古代軍事編制。二十五人為行。揚雄《羽獵賦》:“各按行伍。”(伍:五人為伍。) (二)xíng ①行走;兩腳交替前進。《列子·說符》:“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徑:路。)泛指運行;前進。《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引申為離開;離去。《左傳· 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又指與出門在外有關的事物。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行色秋將晚。”③行程;路程。《老子》第六十四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④疏通;疏導。《孟子·滕文公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又指流動的或臨時的。⑤做;實施。《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夫:語氣詞。)《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⑥行為。《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行。”⑦品行。屈原《九章·橘頌》:“行比伯夷。”《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陸遜陳其素行。”⑧唐、宋官制,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歐陽修《瀧岡阡表》:“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特進:官名。)⑨古詩詩體之一。屬樂府詩類。⑩漢字字體之一行書的省稱。字體較楷書簡易,較草書規范,漢代以來即流行。陸遊《作字》:“書成半行草。”(11)副詞。將要。陶潛《歸去來兮辭》:“感吾生之行休。”(休:指死。)行行:
①行而不停。曹操《苦寒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②háng háng每一行。《晉書·王羲之傳》:“~~若縈眷蚓,字字如綰秋蛇。”③hàng hàng剛強的樣子。崔瑗《座右銘》:“~~鄙夫志,悠悠故難量。”行:
(一)①路。《詩經·小雅·小弁》:“行有死人。”②排列而成的行列。杜甫《贈衛八處士》:“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又為成行的東西的量詞。李群玉《九日》:“一行斜雁向人來。”③行輩;輩份。《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蘇武》:“漢天子,我丈人行也。”④古代軍事編制。二十五人為行。揚雄《羽獵賦》:“各按行伍。”(伍:五人為伍。) (二)xíng ①行走;兩腳交替前進。《列子·說符》:“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徑:路。)泛指運行;前進。《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引申為離開;離去。《左傳· 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又指與出門在外有關的事物。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行色秋將晚。”③行程;路程。《老子》第六十四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④疏通;疏導。《孟子·滕文公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又指流動的或臨時的。⑤做;實施。《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夫:語氣詞。)《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⑥行為。《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行。”⑦品行。屈原《九章·橘頌》:“行比伯夷。”《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陸遜陳其素行。”⑧唐、宋官制,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歐陽修《瀧岡阡表》:“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特進:官名。)⑨古詩詩體之一。屬樂府詩類。⑩漢字字體之一行書的省稱。字體較楷書簡易,較草書規范,漢代以來即流行。陸遊《作字》:“書成半行草。”(11)副詞。將要。陶潛《歸去來兮辭》:“感吾生之行休。”(休:指死。)芳:
①花草的香味。《楚辭·九章·悲回風》:“蘭芷幽而獨芳。”又泛指香氣。《新語·術事》:“有女而無芳澤之飾。”②花草。屈原《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③美好;好。傅山《乙酉歲除八絕句》:“摩雲即有回陽雁,寄得南枝芳信無?”(陽:指衡陽。)④賢德的人。屈原《離騷》:“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⑤通“房”,草木結果實的子房。《呂氏春秋·審時》:“先時者,莖葉帶芒以短衡,穗巨而芳奪。”桂:
①植物名。桂皮樹。《楚辭·離騷》:“雜申椒與桂菌兮,豈維紉夫蕙茞。”②植物名,指木樨。三國·魏·繁欽《彌愁賦》:“整桂冠而自飾,敷綦藻之華文。”叢:
①密集;聚成一堆。司馬相如《上林賦》:“攢立叢倚,連卷欐佹。”②指成堆的人或事物。戎昱《涇州觀元戎出師》:“蕭蕭萬馬叢。”(蕭蕭:馬鳴聲。)③特指叢生的草木。《淮南子·俶真》:“獸走叢薄之中。”④繁多。柳宗元《永州刺史崔公墓志》:“政令煩挐(ná),貢舉叢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