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休驚學五車,沛公方起斬長蛇。”詩句出處:《和友人喜相遇十首》;是唐朝詩人李咸用的作品。
為儒自愧已多年,文賦歌詩路不專。肯信披沙難見寶, 隻憐苫草易成編。燕昭寤寐常求駿,郭隗尋思未是賢。 且固初心希一試,箭穿正鵠豈無緣。 揣情摩意已無功,隻把篇章助國風。宋玉謾誇雲雨會, 謝連寧許夢魂通。愁成旅鬢千絲亂,吟得寒缸短焰終。 難世好居郊野地,出門常喜與人同。 惠子休驚學五車,沛公方起斬長蛇。六雄互欲吞諸國, 四海終須作一傢。自古經綸成世務,暫時朱綠比朝霞。 人生心口宜相副,莫使堯階草勢斜。 不傍江煙訪所思,更應無處展愁眉。數杯竹閣花殘酒, 一局松窗日午棋。多病卻疑天與便,自愚潛喜眾相欺。 非窮非達非高尚,冷笑行藏隻獨知。 閑吟閑坐道相應,遠想南華亦自矜。拋擲傢鄉輕似夢, 尋常心地冷於僧。和羹使用非胥靡,憶鱠言詞小季鷹。 唯仗十篇金玉韻,此中高旨莫階升。 已向丘門老此軀,可堪空作小人儒。吟中景象千般有, 書外囊裝一物無。潤屋必能知早散,輝山應是不輕沽。 短衣寧倦重修謁,誰識高陽舊酒徒。 松桂寒多眾木分,輕浮如葉自紛紜。韶咸古曲教誰愛, 山水清音喜獨聞。上國共知傳大寶,舊交寧復在青雲。 相逢莫厭杯中酒,同醉同醒隻有君。 還淳反樸已難期,依德依仁敢暫違。寡欲自應剛正立, 無私翻覺友朋稀。旄頭影莫侵黃道,傅說星終近紫微。 年紀少他蘧伯玉,幸因多難早知非。 麻衣未識帝城塵,四十為儒是病身。有恨不關銜國恥, 無愁直為倚傢貧。齊輕東海二高士,漢重商山四老人。 一種愛閑閑不得,混時行止卻應真。 任說天長海影沈,友朋情比未為深。唯應樂處無虛日, 大半危時得道心。命達夭殤同白首,價高磚瓦即黃金。 他年有要玄珠者,赤水縈紆試一尋。
|
【註釋】:
惠:
①仁愛;仁慈。《周易·益》:“有孚(fú)惠心,勿問元吉。”(孚:誠信。勿問元吉:無須疑問,會有大吉。)《詩經·小雅·節南山》:“昊天不惠,降此不戾。”②恩惠。《左傳·莊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從也。”③賜與……恩惠與好處。沈約《大觀舞賦》:“寬以惠下,德以為政。”④和;柔和。嵇康《琴賦》:“清露潤其膚,惠風流其間。”《詩經·邶風·燕燕》:“終溫且惠,淑慎其身。”⑤敬詞。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動。《左傳·僖公四年》:“君惠徼(yāo)福於敝邑之社稷。”(徼:求。敝邑:對自己國傢的謙稱。社:土神。稷:谷神。)⑥通“慧”。聰明。《列子·湯問》:“甚矣,汝之不惠。”子:
①孩子,兼指男女。《詩經·豳風· 七月》:“同我婦子,饁彼南畝。”(饁yè:送飯。南畝:指田地。)②兒子或女兒。《戰國策·趙策四》:“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此指兒子。《韓非子·說林上》:“衛人嫁其子。”此指女兒。③人的通稱,或指男;或指女。《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印否?”(涉:過河。印āng:我。)《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傢。”(之:此。歸:出嫁。)④尊稱,多指男子。《詩經·衛風·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匪:非。愆qiān:錯,誤。)⑤動物的卵或幼小的動物。《詩經·小雅·小宛》:“螟嶺有子,蜾蠃負之。”(螟蛉mínglíng:一種吃禾心的害蟲。蜾蠃guǒluǒ:細腰蜂。)《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⑥植物的果實或種子。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李紳《憫農》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⑦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⑧地支的第一位,常與天幹相配以紀日、紀年。《春秋 · 桓公十八年》:“夏四月丙子,公薨於齊。”韓愈《息國夫人墓志銘》:“元和七年甲子,日南至,以疾卒。”(元和:唐憲宗年號。日南至:指夏至。)又指十二時辰之一,即子時,自夜十一時至次日晨一時。⑨利息。《史記·貨殖列傳》:“子貸金錢千貫。”休:
①休息。歐陽修《醉翁亭記》:“行者休於樹。”②停止;罷休。蒲松齡《促織》:“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③美善;吉祥。《詩經·大雅·江漢》:“對揚王休。”(報答和宣揚周王的美德。)④喜。《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既見君子,我心則休。”⑤封建時代指丈夫離棄妻子。⑥副詞。不要。杜甫《戲贈友》:“勸君休嘆息。”⑦句末語氣詞。相當於“瞭”、“罷”。呂勝己《南鄉子》:“笑道漁翁太拙休!”驚:
①馬受到突然刺激而受驚。《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如有馬驚車敗,陛下縱自輕,奈高廟、太後何?”《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慶氏之馬善驚,士皆釋甲束馬。”(善:容易。束馬:將馬絆住以免驚跳奔逸。)②恐懼。《韓非子·說林下》:“人見蛇則驚駭。”③驚動;震動。《莊子· 達生》:“今汝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張說《嶽州守歲》:“爆竹好驚眠。”④奇怪;驚異。陶潛《桃花源記》:“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⑤使吃驚。《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⑥氣勢大而猛。《念奴嬌·赤壁懷古》:“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⑦通“警”。警戒。《墨子·號令》:“卒有驚事,中軍疾擊鼓者三。”學:
(一)①學習。《論語·季氏》:“不學,無以言。”②仿效。③學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④學問;學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其學甚博。”⑤學說;學派。《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 (二)jiào 教導。後作“教”。《墨子·魯問》:“魯人有因子墨子而學其子者。”五:
①基數,五。《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②表序數第五。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隊伍行列。後來寫作“伍”。《呂氏春秋·必己》:“孟賁過於河,先其五。”④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車:
①車子。《禮記· 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②特指兵車。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③指用輪子轉動的工具。《宋史·河渠志五》:“地高則用水車。”④用水車戽(hù)水。范成大《圍田嘆四絕》之二:“六七月間天不雨,若為車水到山邊。”⑤牙床骨。《左傳·僖公五年》:“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輔:面頰。)⑥量詞。白居易《賣炭翁》:“一車炭重千餘斤。”沛:
①水草叢生的沼澤。《管子·揆(kuí)度(duó)》:“燒山林,破增藪(sǒu),焚沛澤,逐禽獸。”(揆度:估量;揣度。藪:多草的湖澤。)②盛大;充沛。《孟子·離婁上》:“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③水勢浩大的樣子。《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范仲淹《東染院使鐘君墓志銘》:“工復致其力,過石數重,泉果沛發。”④迅疾的樣子。陳亮《酌古論·孫權》:“雖其事變,而沛然應之。”公:
①公正;公平。《呂氏春秋·去私》:“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祈黃羊可謂公矣。”②公共的;公傢的。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二聖北狩之痛,蓋國傢之大恥而天下之公憤也。”③公然;公開地。賈誼《論積貯疏》:“殘賊公行,莫之或止。”(殘賊:害。)④公傢,與“私”相對。《詩經·豳風· 七月》:“獻豜於公。”⑤通“功”。功勞。《詩經·小雅·六月》:“薄伐玁狁,以奏膚公。”⑥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孟子·萬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又為諸侯的通稱。《禮記·喪服大記》:“公之喪,大夫俟練,士卒哭而歸。”(練:喪服。)⑦古代朝廷官階的第一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後泛指朝中職掌權者。李白《行路難》:“漢朝公卿忌賈生。”⑧對男子的敬稱。《史記·陳涉世傢》:“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當斬。”⑨舊稱親屬中的尊長。1.稱祖父。《呂氏春秋·異用》:“孔子之弟子從遠方來者,孔子荷(hè)杖而問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問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搏杖:扶杖。)2. 稱父親。《戰國策·魏策一》:“將行,其子陳應止其公之行。”3.稱丈夫之父。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循:順從。姥:婆婆。)⑩稱雄性的禽獸。《齊民要術·作醬法》:“母蟹臍大,圓,竟服下,公蟹狹而長。”方:
(一)①並列。《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也指竹木編成的筏子。《詩經·周南·漢廣》:“江之永矣,不可方思。”②方圓。表面積。《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孫權)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③正方;方形。與圓相對。《周禮·考工記·輿人》:“圜者中規,方者中矩。”④方向;方位。《墨子·公輸》:“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⑤方面。《楚辭·九辯》:“心怵惕而震蕩兮,何所憂之多方?”(怵惕:戒懼。)⑥正直。《新語·慎微》:“然後忠良方直之人,則得容於世而施於政。”⑦地區;區域。黃宗羲《柳敬亭傳》:“且五方土音,鄉俗好尚,習見習聞。”⑧指地。古人以為天圓地方,故稱地為方。《淮南子·本經》:“戴圓履方。”⑨方法;辦法。《荀子·大略》:“博學而無方。”⑩藥方;處方。《後漢書·華佗傳》:“精於方藥。”(11)道理。《荀子·君道》:“尚賢使能,則民知方。”(尚:尊崇。)(12)比擬;比方。《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贊》:“票(piāo)騎亦方此意,為將如此。”(票騎:指霍去病。)(13)副詞。1.正在。《漢書·高帝紀》:“沛公、項羽方攻陳留。”2. 剛剛。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廡下一生伏案臥,方成草。”3. 就要。《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治:訓練。會獵:一同打獵,是交戰的婉辭。)(14)介詞。正當。《莊子·養生主》:“方此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二)páng [方羊]徘徊。《左傳·哀公十七年》:“如魚窺尾,衡流而方羊。”起:
①[動]站起,起來。《莊子·齊物論》:“曩子坐,今子~。”②[動]起床。《孟子·盡心上》:“雞鳴而~。”③[動]起身,出發。《墨子·公輸》:“子墨子聞之,~於魯。”④[動]興起。《荀子·天論》:“一廢一~,應子以貫,理貫不亂。”⑤[動]發動。賈誼《論積貯疏》:“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矣。”⑥[動]起用。《泰州海陵縣主薄許君墓志銘》:“有拔而~之。”⑦[動]修建。李華《吊古戰場文》:“秦~長城,竟海為關。”⑧[動]開始。《史記·李斯列傳》:“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⑨[動]出身。《漢書·蕭何曹參傳》:“蕭何曹參皆~刀筆吏。”斬:
①砍;砍斷。賈誼《過秦論上》:“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揭:舉。)②砍殺。《韓非子·五蠹》:“斬敵者受賞。”③斷絕。《詩經·小雅·節南山》:“國既卒斬,何用不監?”(卒:盡。何用:何以。監:察。)④喪服不縫下邊。《左傳·襄公十七年》:“晏嬰粗縗斬。”長:
(一)①長度;兩端的距離。《考工記· 車人》:“車人為車,柯長三尺。”②長度大。與“短”相對。1.指空間。古樂府(木蘭詩》:“北市買長鞭。”2.指時間。《韓非子·難一》:“矜偽不長,蓋虛不久。”③巨大。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會:一定。濟:渡。)④遼闊。李白《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鳥飛不到吳天長。”⑤經常。張籍《猛虎行》:“谷中近窟有山村,長向村傢取黃犢。”⑥長處;專長。韓愈《畫記》:“以為非一工人之所能運思,蓋叢集眾工人之所長。”⑦擅長。《三國志· 吳書·周瑜傳》:“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二)zhǎng ①年齡大;輩分高。杜甫《兵車行》:“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②排行第一。《史記·李斯列傳》:“始皇有二十馀子,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③首領;首長。《禮記·曲禮下》:“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牧:官名。)④生長;成長。賈誼《論積貯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長。”⑤撫養。《詩經· 小雅·蓼莪》:“長我育我。”⑥滋長。《詩經·小雅·巧言》:“君子屢盟,亂是用長。”(盟:盟誓。用:以。)⑦增進;增強。《禮記·學記》:“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反:反省。)⑧提高。李白《與韓荊州書》:“青萍結綠,長價於薛卞之門。”(青萍:劍名。結綠: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