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填東海,強銜一木。”詩句出處:《來日大難》;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來日一身,攜糧負薪。道長食盡,苦口焦唇。今日醉飽, 樂過千春。仙人相存,誘我遠學。海凌三山,陸憩五嶽。 乘龍天飛,目瞻兩角。授以仙藥,金丹滿握。蟪蛄蒙恩, 深愧短促。思填東海,強銜一木。道重天地,軒師廣成。 蟬翼九五,以求長生。下士大笑,如蒼蠅聲。 |
【註釋】:
思:
①思考;想。《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荀子·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②思念;懷念。《詩經·邶風·泉水》:“靡(mǐ)日不思。”(靡:無。)李白《靜夜思》:“低頭思故鄉。”③愁思。張華《勵志詩》:“吉士思秋。”(吉士:對男子的美稱。)④心情;情緒。李煜《虞美人》:“清霜殘雪思難任。”(清霜殘雪:指鬢發已白。)柳宗元《登柳州城樓》:“海天愁思正茫茫。”⑤助詞。可用於句首或句中,調整音節。《詩經·大雅 ·思齊》:“思齊大任,文王之母。”(齊:通“齋”。莊敬。大任:即太任。王季之妻,文王之母。)⑥語氣詞,啊。《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思。”(喬:高大。休:休息。)填:
(一)①填塞;充塞。《戰國策·趙策四》:“(舒祺)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舒祺:觸龍的兒子。及:趁著。壑:深坑。)②充滿。《漢書·鄭當時傳》:“先是,下邽翟公為延尉,賓客亦填門。”③塗飾;給器物加色。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粉墻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動:發出。)④補充;抵償。王建《送振武張尚書》:“盡收壯勇填兵數,不向蕃渾奪馬群。”(蕃渾:指西部少數民族吐谷渾。)白居易《奏閿鄉縣禁囚狀》:“欠負官物,無可填賠。”⑤按格式填寫。《詩話總龜後集·藝苑》:“上曰:‘得非填詞柳三變乎?’”⑥擬聲詞。形容聲勢宏大。《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鼓:擊鼓。曳:拖。走:跑。)[填填]1. 滿足。《荀子·非十二子》:“填填然,狄狄然,莫莫然。”(狄狄然:跳躍的樣子。莫莫然:沉靜不言的樣子。)2. 擬聲詞。形容聲音宏大。《隋書·音樂志中》:“鞀(táo)鼓填填。”(鞀:小鼓。) (二)chén 長久。《詩經·大雅·瞻印(yǎng)》:“瞻印昊天,則不我惠。孔填不寧,降此大厲。”(印:通“仰”。吳天:借指周幽王。孔:甚;很。厲:災禍。) (三)zhèn 通“鎮”。安定。《荀子·君道》:“其德音足以填撫百姓。”《史記·吳王濞列傳》:“上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以填之,諸子少,乃立濞於沛為吳王。”(輕悍:輕捷勇悍。)海:
①海洋;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尚書·禹貢》:“(揚州)沿於江海。”也指大的湖泊。杜甫《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②連成片的同類事物。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③來自海外的。江總《山庭春日》:“岸綠開河柳,池紅照海榴。”④大的(容器或容量)。徐光啟《刻幾何原本序》:“百傢之學海。”[四海][海內]古人認為中國為海環繞,所以用來指全國。《孟子·梁惠王上》:“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推恩:施恩惠於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強:
(一)①弓有力。《戰國策·韓策》:“夫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②強壯;有力。《詩經·周頌·載芟(shān)》:“侯強侯以。”(侯:助詞。以:弱。)《荀子 · 勸學》:“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③強大;強盛。《鹽鐵論·非鞅》:“秦任商君,國以富強。”④加強;增強。《荀子·天論》:“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⑤有餘;略多。《木蘭詩》:“賞賜百千強。”⑥超過;勝過。《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二)qiǎng ①強迫。《晉書·郭翻傳》:“(庾翼)躬往造翻,欲強起之。”(躬:親自。造:拜訪。起:起用。)②竭力;盡力。《戰國策·趙策四》:“太後不肯,大臣強諫。”③勉強。《史記·留侯世傢》:“留侯病,自強死。”銜:
①馬嚼子。即勒住馬口的小鐵棒。《莊子·馬蹄》:“詭銜竊轡。”②用口含物。《後漢書·張衡傳》:“外有八龍,首銜銅丸。”③收藏。韓愈《祭十二郎文》:“乃能銜哀致誠。”④特指懷恨。《漢書·外戚傳上·孝景王皇後》:“景帝心銜之而未發也。”⑤奉;受。《舊唐書·黃巢傳》:“時王鐸雖銜招討之權,緩於攻取。”⑥感激。《管子·形勢解》:“法立而民樂之,令出而民銜之。”⑦官階。也泛指頭銜。白居易《聞行簡思賜章服》:“官銜俱是客曹郎。”一:
①數詞。《孟子·梁惠王上》:“吾何愛一牛?”(愛:吝惜。)《漢書·律歷志上》:“數者,一、十、百、千、萬也。”又表序數第一。《呂氏春秋·古樂》:“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八闋:指舞樂的八章。載民、玄鳥:樂曲八章之名。)②專一。《荀子·勸學》:“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滿。《史記·淮陰侯列傳》:“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④統一;使……一致。《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傳·莊公十二年》:“天下之惡一也。”(惡:指惡人。)⑥整體。賈誼《新書·過秦上》:“合從締交,相與為一。”⑦古代哲學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氣”。⑧副詞。1. 一概;都。《史記·孟嘗君列傳》:“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2. 一旦。《莊子·徐無鬼》:“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過:過失。)3. 乃;竟。《戰國策·齊策一》:“靖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於此乎?”⑨語氣詞。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一何]副詞。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木:
①樹木。《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②樹葉。韓駒《念奴嬌·月》:“木落山高真個是,一雨秋容新沐。”③木材;木料。《孟子·梁惠王下》:“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④用木料制成的。《三國志 · 蜀書·諸葛亮傳》:“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⑤特指棺材。《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⑥古代八音之一,指木制的樂器。《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⑦五行之一。⑧質樸;樸實。《論語·子路》:“剛毅木訥,近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