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夷齊事高潔。”詩句出處:《梁園吟》;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我浮黃雲去京闕,掛席欲進波連山。天長水闊厭遠涉, 訪古始及平臺間。平臺為客憂思多,對酒遂作梁園歌。 卻憶蓬池阮公詠,因吟淥水揚洪波。洪波浩蕩迷舊國, 路遠西歸安可得。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 平頭奴子搖大扇,五月不熱疑清秋。玉盤楊梅為君設, 吳鹽如花皎白雪。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夷齊事高潔。 昔人豪貴信陵君,今人耕種信陵墳。荒城虛照碧山月, 古木盡入蒼梧雲。梁王宮闕今安在,枚馬先歸不相待。 舞影歌聲散綠池,空馀汴水東流海。沉吟此事淚滿衣, 黃金買醉未能歸。連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賭酒酣馳輝。 歌且謠,意方遠。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
【註釋】:
持:
①一隻手從下托物。《莊子·漁父》:“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②握;執。《戰國策·趙策四》:“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③掌握;掌管。戴復古《春日懷傢》:“客遊兒廢學,身拙婦持傢。”④執行。《明史·孝宗紀》:“務存心仁恕,持法公平。”⑤保持;維持。《詩經·大雅·鳧鷖序》:“太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⑥支持;支撐。《淮南子·主術》:“十圍之木,持千鈞之屋。”⑦扶持;扶助。張衡《東京賦》:“西朝顛覆而莫持。”⑧挾制;控制。《史記·寧成傳》:“持吏長短。”(短:指短處。)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使子厚在臺省時,自持其身,己能如司馬、刺史時,亦自不斥。”(子厚:柳宗元字。臺省:指尚書省、禦史臺。)⑨對抗;對峙。《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太祖與袁紹持於官渡。”把:
①握;持;執。杜甫《兵車行》:“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白居易《賣炭翁》:“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②控制;掌握。《漢書·王溫舒傳》:“擇郡中豪敢往吏十馀人為爪牙,皆把其陰重罪,而縱使督盜賊。”③把守;看管。汪元量《越州歌》:“官司把斷西興渡,要奪漁船作戰船。”④捆紮成束的東西。《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⑤通“爬(pá)”。扒;搔。《後漢書·戴就傳》:“以大針刺指爪中,使以把土,爪悉墮落。”但:
①隻。曹操《敗軍抵罪令》:“但賞功而不罰罪,非國典也。”杜甫《無傢別》:“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天寶:唐玄宗年號。)②隻管。《孔雀東南飛》:“卿但暫還傢,吾今且報府。”③空。《鹽鐵論·刺復》:“但居者不知負載之勞。”(負:背負物。載:頭頂物。)[但可] 隻須。陳壽《三國志·魏書·鐘會傳》:“鐘會所統,五六倍於鄧艾,但可敕會取艾,不足自行。”飲:
(一)①喝。《詩經·鄭風·叔於田》:“巷無飲酒。”②飲料。《史記·秦始皇本紀》:“衣服食飲與繚同。”③飲食。《戰國策·秦策一》:“張樂設飲,郊迎三十裡。”④含;忍。江淹《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⑤沒入;隱沒。《呂氏春秋·精通》:“養由基射,中石,矢乃飲羽。”(養由基:春秋時楚國大夫,以善射著稱。sì:同“兕”,獨角犀。) (二)yìn 給人或畜喝。《左傳·宣公二年》:“晉侯飲趙盾酒。”之:
①到……去。《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晉、衛:皆諸侯國名。)《漢書·高帝紀》:“沛公引兵之薛。”(沛公:劉邦。薛:地名。)②直到。《詩經·鄘風·柏舟》:“之死矢靡(mǐ)它。”(矢:發誓。靡它:沒有他心。)③代詞。1. 指代人和事物。相當於“他(她)”、“它”、“他(它)們”。《左傳·隱公元年》:“(薑氏)愛共叔段,欲立之。”(共叔段:人名。)《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時:按時。習:演習。)2.指示代詞。“這”、“這個”。《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④助詞。1.相當於現代漢語助詞“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詩經·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2. 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左傳·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虞:料想。涉:進入。)3.用於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相當於“是”。《墨子·公輸》:“宋何罪之有?”4.用於句中或句末起調整音節的作用。《左傳·莊公十年》:“公將鼓之。”(鼓:擊鼓。)《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bó)然興之矣。”(浡然:興起的樣子。)莫:
①(mu)[名]日落的時候。《禮記·聘義》:“日~人倦。”(“暮”的本字。)②[代]沒有什麼。《莊子·秋水》:“天下之水,~大於海。”③[副]不。《墨子·公輸》:“殺臣,宋~能守,乃可攻也。”學:
(一)①學習。《論語·季氏》:“不學,無以言。”②仿效。③學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④學問;學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其學甚博。”⑤學說;學派。《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 (二)jiào 教導。後作“教”。《墨子·魯問》:“魯人有因子墨子而學其子者。”夷:
①我國古代對東部各族的泛稱。《尚書·禹貢》:“大陸既作,島夷皮服。”(作:耕作。皮服:以獸皮為衣。)②古代對中原以外各族的通稱。《孟子·滕文公上》:“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③舊時泛指外國或外國人。魏源《海國圖志敘》:“夷煙流毒。”④平;平坦。《老子》:“大道甚夷。”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⑤使平坦。曹操《分租與諸將掾屬令》:“幸賴賢人不愛其謀,群士不遺其力,是以夷險平亂。”(愛:吝惜。遺:留。)⑥平定。柳宗元《獻平淮夷雅表》:“平夏州,夷劍南,取江東,定河北。”⑦滅族。《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將軍馬茂等圖逆,夷三族。”⑧平輩。《史記·留侯世傢》:“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故:原先的。等:同等。)⑨鏟平;消除。《史記·秦始皇本紀》:“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⑩創傷。《左傳·成公十六年》:“子反命軍吏察夷傷。”此義後寫作“痍”。(11)平和;喜悅。《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夷。”[夷然]泰然鎮定的樣子。《晉書·謝安傳》:“安夷然無懼色。”[夷猶]遲疑不行。《楚辭·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猶。”齊:
①[形]整齊,一致。《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物之情也。”②[副]一同,一齊。《晉書·謝安傳》:“若二賊假延,來年水生,東西~舉。”③[形]平等,相等。《荀子·王制》:“勢~則不壹,眾~則不使。”④[動]整治。《史記·酷吏列傳序》:“道之以政,~之以刑。”⑤[形]敏捷。《商君書·弱民》:“~疾而均,速若飄風。”⑥[名]肚臍。《左傳·莊公六年》:“若不早圖,後君噬~。”事:
①職位;職務;官職。《左傳·莊公十四年》:“吾皆許之上大夫之事。”②職業。《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舞陽侯樊噲(kuài)者,沛人也,以屠狗為事。”(沛:江蘇沛縣。)③事情。《論語·子路》:“言不順則事不成。”④變故;意外事故。《史記·刺客列傳》:“秦有荊軻之事。”蘇軾《徐州上皇帝書》:“今臣於無事之時,屢以盜賊為言……不然,事至而圖之,則已晚矣。”(圖:謀。)⑤實行;從事;做。《論語·顏淵》:“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⑥侍奉;服事。《左傳·隱公元年》:“欲與大叔,巨請事之 ”⑦從師求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非]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⑧量詞。用於器物或衣服,相當於“件”。白居易《張常侍池涼夜閑宴贈諸公》:“管弦三兩事。”高:
①高。與“低”相對。《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鶴《春宮怨》:“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重:重疊。)②指高度。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③高級;上等;優良。《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④歲數大。《左傳·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漢書·晁錯傳》:“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對策: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⑥尊崇。《莊子· 盜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⑦高尚。《韓非子·五蠹》:“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高潔:
高尚,純潔。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誰為表予心。”潔:
①清潔;潔凈。 《孟子·離婁下》:“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左傳·定公三年》:“莊公卞急而好潔。”(卞急:性情急躁。)《韓非子·說林下》:“宮有堊(è),器有滌,則潔矣。”(堊:用白堊塗飾。)②純潔清白。《論語·微子》:“欲潔其身,以亂大倫。”《史記· 屈原列傳》:“其志潔,故其稱物芳。”(稱物芳:指《離騷》等中以美人香草比君子。)③(語言)簡明;精煉。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文心雕龍·體性》:“是以賈生俊發,故文潔而體清。”(俊發:少年英俊,意氣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