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酣歌激壯士,可以摧妖氛。”詩句出處:《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九日天氣清,登高無秋雲。造化辟川嶽,瞭然楚漢分。 長風鼓橫波,合沓蹙龍文。憶昔傳遊豫,樓船壯橫汾。 今茲討鯨鯢,旌旆何繽紛。白羽落酒樽,洞庭羅三軍。 黃花不掇手,戰鼓遙相聞。劍舞轉頹陽,當時日停曛。 酣歌激壯士,可以摧妖氛。齷齪東籬下,淵明不足群。
|
【註釋】:
酣:
①酒喝得很暢快。《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酒酣,臨邛令前奏琴。”(奏:進。)②暢快;痛快。曹丕《善哉行》:“朝日樂相樂,酣飲不知醉。”③濃;盛。洪昇《長生殿·禊遊》:“環曲岸,紅酣綠勻。”王安石《題西太一宮壁》詩:“荷花落日紅酣。”④沉湎;沉溺。劉基《苦齋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踐以嘗膽興。”酣歌:
①盡情地歌唱。方苞《獄中雜記》:“將出,日與其徒置酒~~達曙。”②沉湎於歌樂。《書·伊訓》:“敢有恒舞於宮,~~於室。”歌:
①唱歌;歌唱。《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②歌曲;歌謠以及能唱的詩。許渾《夜泊永樂有懷》:“吳娃齊唱采蓮歌。”③贊頌;歌詠。班固《兩都賦·序》:“故皋陶歌虞,奚斯頌魯。”激:
(一)①阻遏水勢;使之騰湧。《孫子·勢》:“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引申為沖刷,沖擊。《屍子·君治》:“揚清激濁,蕩去滓穢。”②迅疾;猛烈。《史記·遊俠列傳》:“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勢激也。”李朝威《柳毅傳》:“千雷萬霆,激繞其身。”③激動;激勵。張溥《五人墓碑記》:“五人者……激於義而死焉者也。”《呂氏春秋·恃君》:“所以激君人者之行,而厲人主之節也。”引申為激動。柳宗元《貞符序》:“臣不勝奮激。”④聲音高亢。左芬《萬年公主誄》:“挽童齊唱,悲音激摧。”(挽童:引靈柩唱哀歌的少年。摧:悲痛。) (二)jiào 鮮明;明亮。《莊子·盜蹠》:“唇如激丹,齒如齊貝。”《酉陽雜俎·諾皋記上》:“光明迭激,目不能視。”壯:
①大;盛大。《詩經·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壯其猶。”(猶,道。)李夢陽《明遠樓春望》:“風雨江聲壯,兵戈地色寒。”②強壯;健壯。左思《吳都賦》:“趫材悍北。”(趫:矯健。)③壯年;古人三十歲以上為壯年。賈誼《治安策》:“大國之王,幼弱未壯。”④成年;長大。《韓非子·難二》:“周公旦假天子七年,成王壯,授之以政。”⑤雄偉;豪壯。《漢書 · 樊噲傳》:“始陛下與臣等起豐沛,定天下,何其壯也!”(豐沛:二邑名。)⑥認為勇敢。《漢書·高帝紀上》:“羽壯之,賜以酒。”(羽:項羽。)壯士:
意氣壯盛之士,勇士。《戰國策·燕策》:“風蕭蕭兮易水寒,~~一去兮不復還。”士:
①從事某種活動的男子。《周易·歸妹》:“女承筐,無實;士刲(kuī)羊,無血。”(刲:割。)②特指未婚的青年男子。《詩經·衛風·氓》:“於嗟女兮,無與士耽。”③古代介於卿大夫和庶民之間的階層,貴族的最下一等。《禮記·王制》:“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④智者;賢者。後泛指讀書人,知識階層。《荀子·勸學》:“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漢書·食貨志上》:“士農工商,四民有業。學以居位曰士,辟士殖谷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yù)貨曰商。”(鬻:賣。)⑤古代的法官;獄官。《孟子·告子下》:“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管夷吾:管仲。孫叔敖:春秋時楚令尹。海:指隱居海濱。)⑥對人的美稱。古樂府《木蘭詩》:“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⑦古軍制,在車上者稱士,也稱“甲士”。與“步卒”相對。屈原《九歌·國殤》:“矢交墜兮士爭先。”⑧通“事”。職事;從事。《詩經·豳風·東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⑨通“仕”。做官。《論衡·刺孟》:“有士於此,而子悅之。”⑩通“恃”。依靠;憑借。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見威王》:“孫子見威王,曰:‘夫兵者,非士恒勢也。’”可:
(一)①同意。《左傳·隱公三年》:“公曰:不可。”②正確。《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使以臣之言為可,願行而利其道;以臣之言為不可,久留臣無為也。”(使:如果。)③值得。白居易《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④能夠;可以。《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⑤著實。《史記·田單列傳》:“吾懼燕(yān)人掘吾城外塚墓,僇(lù)先人,可為寒心。”(僇:通“戮”。殺。此指戮屍。)⑥適合;適宜。張翰《杖賦》:“方圓適意,洪細可乎。”李漁《笠翁一傢言·笠翁偶集·種植部》:“芙蕖則不然: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⑦痊愈。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瘦得渾如削,百般醫療終難可。”(渾:簡直。)⑧當著,對著。周邦彥《南柯子》:“曉來階下按新聲,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按:擊,奏。一方:一塊。)⑨副詞。1.表示估計,相當於“大約”。王維《洛陽女兒行》:“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餘。”2.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李白《相逢行》:“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3. 表示反詰,相當於“豈”“哪”。《史記·項羽本紀》:“騅不逝兮可奈何!”方幹《山中言志》:“潛夫自有孤雲侶,可要王侯知姓名?”(潛夫:隱居的人。) (二)kè [可汗(hán)]亦作“可罕”。古代北方一些少數民族君主的稱號。古樂府《木蘭詩》:“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帖:軍中文告。)以:
①任用;使用。《楚辭·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②緣故;原因。《詩經·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③認為。《戰國策·齊策一》:“皆以美於徐公。”④介詞。1. 表示使用的對象。用;拿。《韓非子·難一》:“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陷:戳穿。)2.表示動作的涉及對象。與;同。《儀禮·鄉射禮》:“主人以賓三揖。”3. 表示動作的原因。因;因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臏以此名顯天下。”4.表示動作的方式和依憑。憑借……身份;按照。《論語·學而》:“使民以時。”(使:役使。)5.表示動作的時間。在;於。《呂氏春秋·孟春》:“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元日:吉日。)6. 表示動作的目的。曹操《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⑤連詞。1.表示並列、相承等關系。相當於“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國語·晉語四》:“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謀。”(惠:通“慧”。聰明。)2. 表示目的。為瞭;以便。《戰國策·東周策》:“秦假道於周以伐韓。”(假道:借路。)⑥助詞。用在往、來、上、下、內、外、前、後、左、右、東、西、南、北等方位詞前,表示對方位、時間、數量的限制。《呂氏春秋 · 上農》:“凡民自七尺以上,屬諸三官。”(三官:指農工商三種職業。)⑦通“已”。1.已經。《三國志·魏志·杜襲傳》:“吾計以定。”2.停止。《孟子·梁惠王上》:“無以,則王乎?”摧:
①排擠,抑制。《史記·季佈欒佈列傳》:“當是時,諸公皆多季佈能摧剛為柔,朱傢亦以此名聞當世。”(多:贊許。朱傢:收留並推薦季佈的俠士。)②折斷。曹操《苦寒行》:“羊腸坡詰屈,車輪為之摧。”③毀損;挫敗。李賀《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④悲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未至二三裡,摧藏馬悲哀。”又:“阿母大悲摧。”[摧頹]1.蹉跎;失意。曹植《浮萍篇》:“何意今摧頹,曠若商與參。”2.衰敗;毀廢。蘇軾《龜山》:“元嘉舊事無人記,故壘摧頹今在不?”3.轉動傾側的樣子。杜甫《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琴鳥曲怨憤,庭鶴舞摧頹。”妖:
①艷麗;美好。曹植《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陸機《擬青青河畔草》:“粲粲妖容姿。”(粲粲:鮮明的樣子。)②古代泛指預示災禍的怪異現象。《晉書·五行志上》:“八年五月,金墉城井溢。”《漢志》:“成帝時有此妖,後王莽僭(jiàn)逆;今有此妖,趙王倫篡位。”(僭逆:篡位。)③妖怪。幹寶《搜神記》卷四:“此恐是妖魅憑依耳。”④指迷信荒誕和迷惑人的。也指邪說、邪術。《清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興妖作法,攝偷可意佳人。”(攝:取。可意:如意。)⑤指打扮、舉止不正派。《後漢書·梁冀傳》:“壽色美而善為妖態。”(壽:梁冀妻孫壽。)⑥通“夭”。幼小。《史記·周本紀》:“後宮童妾所棄妖子。”妖氛:
妖氣。多指兇災、禍亂。李白《送張秀才謁高中丞》:“高公鎮淮海,談笑卻~~。”氛:
①古時預示兇吉的天氣。《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楚氛甚惡,懼難。”②氣;氣象。江淹《采菱曲》:“高彩隘通壑,香氛麗廣川。”王貞《溫池》:“寒氛空外擁,蒸氣沼中浮。”③氣氛;氣勢。李白《塞下曲》其三:“橫行負勇氣,一戰靜妖氛。”(橫行:一往直前。負:憑借。靜:平息。)④霧氣。《禮記· 月令》:“氛霧冥冥,雷乃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