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閑。”詩句出處:《望廬山瀑佈其一》;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佈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裡。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裡。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閑。 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 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
|
【註釋】:
而:
①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你的”。《左傳·昭公二十年》:“餘知而無罪也。”②連詞。1.表示並列或聯合關系,相當於“和”、“與”、“並且”。《論語·述而》:“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2.表示承接。連接兩個謂語。a.動作前後相繼。蘇軾《喜雨亭記》:“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屬:同“囑”。)b.相當於“則”、“就”。《國語·楚語下》:“夫民心之慍也,若防大川焉,潰而所犯必多矣。”(潰:決堤。犯:危害。)3.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然而”。《荀子·勸學》:“青出於藍而勝於藍。”4. 表示因果,相當於“因而”、“所以”。《說苑·修文》:“情動於中,而形於聲。”(中:心中。)5.連接分句,表示假設關系或引出進一層意思。《左傳·襄公三十年》:“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嗣:繼承。)6.將修飾語連接到動詞上。柳宗元《捕蛇者說》:“吾恂恂而起。”(恂恂:緊張而擔心。)③語氣詞。用於句末表示感嘆語氣。《詩經·齊風·著》:“俟我於堂乎而。”(俟:等候。)《論語·微子》:“已而已而! 今之從政者殆而!”(殆:危險。)④通“能”。能夠。《莊子·逍遙遊》:“德合一君,而征一國。”《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剛,用弱而強。”[而已]助詞,猶罷瞭。《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傢,其可觀者九傢而已。”樂:
(一)①音樂。《周易·豫》:“先王以作樂崇德。”《呂氏春秋·古樂》:“故樂之所由來者尚矣,非獨為一世之所造也。”又為奏樂。《禮記·曲禮下》:“歲兇,年谷不登……士飲酒不樂。”②樂工;演奏音樂的人。《論語·微子》:“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歸:通“饋”。贈送。)③樂器。《韓非子·解老》:“故竽先則鐘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 (二)lè愉快;快樂。《左傳· 隱公元年》:“其樂也融融。”范仲淹《嶽陽樓記》:“此樂何極?” (三)yào 喜好;喜愛。《論語·雍也》:“知者樂山,仁者樂水。”(知:智。)《晉書·阮籍傳》:“籍平生曾遊東平,樂其風土。”名:
①名字;名稱。《孟子·盡心下》:“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諱:避諱。)②取名;命名。《戰國策·魏策三》:“宋人有學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③名號;名分。《左傳·成公二年》:“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④名聲;聲譽。卓爾堪《明遺民詩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無論已。”(死事:效忠國事而死。垂:留傳。固:本來。無論:不用說。)⑤著稱;聞名。《孟子·公孫醜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陸遊《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出師》:指諸葛亮的《出師表》。伯仲間:可以相提並論。)⑥古代名傢的簡稱。名傢以正名辨義為主,戰國百傢之一。⑦說出;陳述。林嗣環《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出一處也。”⑧占有。《論衡·骨相》:“不名一錢。”⑨大的;重要的。《莊子·天下》:“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⑩文字。《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對:
①對答;回答;應對。《孟子·梁惠王上》:“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齊桓:齊桓公。晉文:晉文公。)②對著;向著;朝向;面對。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韋應物《休暇日訪王侍禦不遇》:“門對寒流雪滿山。”③對立;敵對;相對。《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值:遇到;碰見。)又對手。《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④對付。《韓非子·初見秦》:“夫一人奮死可以對十,十可以對百。”⑤婚姻配偶。《後漢書·逸民傳·梁鴻》:“同縣孟氏有女,狀肥醜而黑,力舉石臼,擇對不嫁,至年三十。”⑥對照。《夢溪筆談》卷八:“國朝置天文院於禁中……以兩司奏狀對勘,以防虛偽。”(勘:校對。)⑦對偶。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有律詩徹首尾對者,有律詩徹首尾不對者。”⑧較量。曹丕《典論·自敘》:“餘與論劍,因求與餘對。”⑨稱揚;顯揚。《詩經·大雅·皇矣》:“以對於天下。”之:
①到……去。《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晉、衛:皆諸侯國名。)《漢書·高帝紀》:“沛公引兵之薛。”(沛公:劉邦。薛:地名。)②直到。《詩經·鄘風·柏舟》:“之死矢靡(mǐ)它。”(矢:發誓。靡它:沒有他心。)③代詞。1. 指代人和事物。相當於“他(她)”、“它”、“他(它)們”。《左傳·隱公元年》:“(薑氏)愛共叔段,欲立之。”(共叔段:人名。)《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時:按時。習:演習。)2.指示代詞。“這”、“這個”。《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④助詞。1.相當於現代漢語助詞“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詩經·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2. 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左傳·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虞:料想。涉:進入。)3.用於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相當於“是”。《墨子·公輸》:“宋何罪之有?”4.用於句中或句末起調整音節的作用。《左傳·莊公十年》:“公將鼓之。”(鼓:擊鼓。)《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bó)然興之矣。”(浡然:興起的樣子。)心:
①心臟。《淮南子·原道》:“心者,五臟之主也。”②通常指思維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國語·周語上》:“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③掛懷;關心。唐順之《與呂沃洲巡按書》:“兩公者,一日居乎其位,一日心乎其民者也。”(乎:於。)④中央;中心。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湖月生湖心。”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呂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尾中。”[心腹]1.要害之處。《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而敵傢數道並進,已入心腹。”2. 親信的人。益:
①水漫出器。引申為水漲。後作“溢”。《呂氏春秋·察今》:“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yōng)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表:標志;作記號。澭水:古水名,在今山東濮縣境。暴:突然。循:順著。涉:徒步過河。溺:淹。)②增多;增加。與“損”相對。《韓非子·定法》:“五年而秦不益一尺之地。”③富足;富裕。《呂氏春秋·貴當》:“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如此者,其傢必日益,身必日榮矣。”④利益;好處。《論語 · 衛靈公》:“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⑤資助;補助。《戰國策·秦策二》:“甘茂攻宜陽……三鼓之而卒不上,於是出私金以益公賞。”⑥副詞。表示程度加深並發展。1. 表示前後比較。相當於“更”、“更加”。《文子·上禮》:“故揚湯止沸,沸乃益甚。”2.表示漸進。相當於“漸”、“逐漸”。《漢書·蘇建傳附蘇武》:“武益愈,單於使使曉武。”(愈:痊愈。)⑦古州名。漢置。在今四川省境內。⑧通“嗌”。噎住。《呂氏春秋·審時》:“得時之稻……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益。”閑:
① 養馬的圈。《周禮· 夏官·校人》:“天子十有二閑,馬六種。”(有:又。)②一定的范圍。《論語·子張》:“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③防止。《周易·文言》:“閑邪有其誠。”④清閑;空閑。李紳《惘農》之一:“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⑤安靜。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軒:窗。)⑥通“嫻。”1. 熟練;熟習。李白《豫章行》:“斬虜素不閑。”(虜:指敵人。)2. 文雅;閑靜。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