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五柳枝,已堪掛馬鞭。”詩句出處:《寄韋南陵冰餘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南船正東風,北船來自緩。江上相逢借問君, 語笑未瞭風吹斷。聞君攜伎訪情人,應為尚書不顧身。 堂上三千珠履客,甕中百斛金陵春。恨我阻此樂, 淹留楚江濱。月色醉遠客,山花開欲然。春風狂殺人, 一日劇三年。乘興嫌太遲,焚卻子猷船。夢見五柳枝, 已堪掛馬鞭。何日到彭澤,長歌陶令前。
|
【註釋】:
夢:
①[名]睡眠中的幻想。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裡桃燈看劍,~回吹角連營。”②[動]做夢,夢見。《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與海神戰。”③[名]比喻幻想。《荀子·解蔽》:“不以~劇亂知。”見:
(一)①看;看到。《詩經·小雅·何人斯》:“我聞其聲,不見其身。”《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有無,可乎?”②拜見;謁見。《墨子·公輸》:“子墨子見王。”③會見。《史記·項羽本紀》:“項伯即入見沛公。”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見。”④見解;見識。《晉書·王渾傳》:“敢陳愚見。”⑤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楚辭·漁父》:“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放:放逐。)⑥放在動詞前,有稱代自我作用。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冀君實或見恕也。”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二)xiàn ①顯露;出現。《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②介紹;引見。《墨子·公輸》:“胡不見我於王?”(胡:為何。)③現成的。《史記·項羽本紀》:“軍無見糧。”五:
①基數,五。《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②表序數第五。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隊伍行列。後來寫作“伍”。《呂氏春秋·必己》:“孟賁過於河,先其五。”④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枝:
①枝條。《莊子·山木》:“見大木枝葉盛茂。”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千朵萬朵壓枝低。”②歧出的,分支。《莊子·駢拇》:“駢拇枝指出乎性哉。”(駢拇:拇指與第二指連生。)《呂氏春秋·慎行》:“盡殺崔杼之妻子及枝屬。”③肢體;四肢。《呂氏春秋 · 圜道》:“感而不知,則形體四枝不使矣。”④支撐;支持。《左傳 ·桓公五年》:“蔡、衛不枝,固將先奔。”⑤抵禦;抗拒。《新序·善謀上》:“足以枝於秦。”⑥量詞。[枝梧]1.抗拒。《史記·項羽本紀》:“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2.支撐。《水經註·漯水》:“以木為圓基,令互相枝梧。”費昶《華光省中夜聞城外搗衣》:“鬢搖九枝花。”白居易《長恨歌》:“梨花一枝春帶雨。”已:
①停止。《荀子·勸學》:“學不可以已。”②完畢。《戰國策·齊策二》:“言未已,齊讓又至。”(讓:責備。)③罷免。《論語·公冶長》:“(子文)三已之,無慍(yùn)色。”(慍:怨恨。)④疾止;病除。柳宗元《捕蛇者說》:“可以已大風。”(大風:麻風病。)⑤副詞。1. 已經。《史記·蒙恬列傳》:“扶蘇已死。”2.隨後;旋即。《史記·項羽本紀》:“廢以為侯,已又殺之。”3. 太;過分。《詩經·小雅·巧言》:“昊(hào)天已威。”(昊天:天。)⑥通“以”。介詞。和方位詞“來”、“上”、“下”、“東”、“西”等結合,表示對時間、范圍的限制。《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自丞相雍已下皆諫。”⑦語氣詞。用法同“矣”。用於句末,表示確定語氣。《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斯惡已:就顯出醜惡瞭。)堪:
①承受得起。《左傳·隱公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後漢書·朱俊傳》:“副相國,非臣所堪也。”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偶與足下相知耳。”(狹中:心地狹窄。)②可以;能夠。《尚書·多方》:“惟爾多方,罔堪顧之。”陸遊《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誰堪伯仲:伯仲,比喻不相上下。即誰能夠相比。)掛:
①懸掛。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妻作》:“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自掛:指上吊。)②勾住;阻拌。《荀子·榮辱》:“掛於患而欲謹,則無益矣。”③牽掛;掛念。孟稱舜《桃花人面》四出:“我自去年別後,朝朝凝望,刻刻掛懷。”鞭:
①用鞭子抽打。李白《贈友人》詩:“駿馬不勞鞭。”(不勞:不用。)②鞭子。《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③古代兵器名。《水滸全傳》第五十五回:“槍來鞭去花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