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雞犬桃花裡,將比通塘渠見羞。”詩句出處:《和盧侍禦通塘曲》;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君誇通塘好,通塘勝耶溪。通塘在何處,遠在尋陽西。 青蘿裊裊掛煙樹,白鷴處處聚沙堤。石門中斷平湖出, 百丈金潭照雲日。何處滄浪垂釣翁,鼓棹漁歌趣非一。 相逢不相識,出沒繞通塘。浦邊清水明素足, 別有浣沙吳女郎。行盡綠潭潭轉幽,疑是武陵春碧流。 秦人雞犬桃花裡,將比通塘渠見羞。通塘不忍別, 十去九遲回。偶逢佳境心已醉,忽有一鳥從天來。 月出青山送行子,四邊苦竹秋聲起。長吟白雪望星河, 雙垂兩足揚素波。梁鴻德耀會稽日,寧知此中樂事多。 第一百六十八卷 |
【註釋】:
秦:
①周代諸侯國名。戰國時成為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統一瞭各諸侯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傢。②朝代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秦王朝,定都咸陽(今陜西省咸陽市東)。③陜西省的別稱。古指今天陜西甘肅一帶。杜甫《奉送嚴公入朝十韻》:“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犬:
①狗。古特指大狗。後犬、狗通名。為人類最早馴化的傢畜。《韓非子·內儲說下》:“狡兔盡則良犬烹。”②謙稱或蔑稱。陳琳《為袁紹檄豫州》:“犬羊殘醜,消淪山谷。”[犬馬]謙稱。古時臣下對君主自稱。《春秋繁露·郊事對》:“臣犬馬齒衰。”花:
①種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②可供觀賞的植物;花朵。楊萬裡《李花》:“李花宜遠更宜繁,惟遠惟繁始足看。”③形狀像花的東西。庾信《寒園即目》:“雪花深數尺。”④不隻一種顏色,有花紋的。李白《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白居易《霓裳羽衣曲》:“四幅花箋碧間紅”。⑤模糊迷亂。杜甫《飲中八仙歌》:“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裡:
①古時鄉村居民聚居的地方;村落。《孟子·盡心上》:“制其田裡,教之樹畜。”②故鄉;傢鄉。江 淹《別賦》:“割慈忍愛,離邦去裡。”③古代的居民組織。其編制以二十五傢或五十傢或百傢為一裡。《詩經·鄭風·將仲子》:“將仲子兮,無踰我裡。”④裡巷;裡弄。《周禮·地官·載師》:“以廛裡任國中之地。”⑤長度單位。市制五百米為一裡。李白《早發白帝城》:“千裡江陵一日還。”將:
(一)①扶持;扶助。《詩經·周南·樛木》:“樂隻君子,福履將之。”(隻:助詞。履:祿。)《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郭:外城。)②帶領。《漢書·張禹傳》:“禹將(戴)崇入後堂飲食。”《淮南子·人間》:“其馬將胡駿馬而歸。”③取;拿。李白《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④送行。《淮南子·覽冥》:“不將不迎。”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若夫迎新將故之勞。”(若夫:至於。)⑤做;奉行。《左傳·成公十三年》:“將事不敬。”⑥養;保養。《呂氏春秋·音律》:“以將陽氣。”⑦副詞。1.將要。《論語·述而》:“不知老之將至雲爾。”(雲:如此。爾:同“耳”,罷瞭。)《孟子·告子下》:“先生將何之?”(之:往。)《左傳· 隱公元年》:“夫人將啟之。”(啟之:給他開門。)2. 且,又。《詩經·小雅· 谷風》:“將恐將懼。”⑧介詞。以;用。《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肯將衰朽惜殘年。”⑨連詞。和;與。李頎《臨別送張諲入蜀》:“經山復歷水,百恨將千慮。”李白《月下獨酌》:“暫伴月將影。”⑩助詞。用在動詞後面,無實義。白居易《賣炭翁》:“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二)jiàng ①將帥。《史記·陳涉世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寧:難道。)《呂氏春秋·執一》:“軍必有將。”②統率;帶兵。《左傳·桓公五年》:“虢公林父將右軍。”《史記·秦始皇本紀》:“楚上將軍項羽將楚卒往救鉅鹿。”(卒:兵。)③使擔任將領。《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威王欲將孫臏。”[將領]1. 將帥。《隋書·楊玄感傳》:“玄感欲立威名,陰求將領。”(暗中謀求將帥的職位。)2.率領。元結《宿洄溪翁宅》:“老翁八十猶能行,將領兒孫行拾稼。”(稼:莊稼。) (三)qiāng 請;希望。《詩經·衛風·氓》:“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子:你。)李白《將進酒》:“將進酒,杯莫停。”比:
①親密;親近。《左傳·昭公元年》:“吾兄弟比以安。”②靠近;並列。劉勰《文心雕龍·情采》:“五音比而成韶夏。”③勾結。《論語· 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結合。)④比較;較量。屈原《九章·涉江》:“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⑤比擬;能夠相比。《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每自比於管仲、樂毅。”⑥比方;比喻。白居易《與元九書》:“諷君子小人則引香草惡鳥為比。”《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⑦比照;仿照。⑧副詞。1.頻頻;接連地。《史記·呂太後本紀》:“擅廢帝更立,又比殺三趙王。”(擅:擅自。)2.近來。《後漢書·宦者傳· 呂強》:“比谷雖賤,而戶有饑色。”⑨介詞。及;等到。《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比到當陽,眾十餘萬。”(當陽:地名。)通:
①通向;通到。陳壽《隆中對》:“西通巴蜀。”《列子·湯問》:“指通豫南,達於漢陰。”②通行;通過。陶淵明《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③貫通;沒有阻礙的。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順暢;暢通。范仲淹《嶽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⑤疏通。《史記·秦始皇本紀》:“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北史·宇文愷傳》:“今錄其疑難,為之通釋,皆出證據,以相發明。”(發明:闡明。)⑥流通;交換。薛福成《變法》:“環大地九萬裡之內,罔不通使互市。”(罔:無。)⑦交往;溝通。《左傳 · 桓公七年》:“衛孫桓子來盟,始通。”周密《齊東野語》卷十:“既貴,恥其傢微,陰有所遺,而絕不與通。”⑧四通八達的。《晉書·列女傳》:“恨不得梟(xiāo)汝首於通逵,以塞大恥。”(梟:斬首懸掛。逵:大路。)⑨知曉;通曉。《呂氏春秋·謹聽》:“通乎己之不足,則不與物爭矣。”嵇康《釋私論》:“是故言君子,則以無措為主,以通物為美。”⑩開通;開明。《漢書·孝成趙皇後傳》:“知陛下有賢聖通明之德,仁孝子愛之恩。”(11)傳達;通知。《周禮·天官·內豎》:“內豎掌內外之通令。”(12)全部;整個。曹植《與吳質書》:“時有所慮,至通夜不瞑。”(瞑:同“眠”。)(13)共同的;通常的。《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義也。”司馬光《為龐相公再讓宰相表》:“臣聞量能授職者,人主之通術。”(14)(馬)糞。《後漢書·戴就傳》:“乃臥就覆船下,以馬通熏之。”(15)量詞。1. 用於文書,表示一份。《世說新語·文學》:“無不傳寫,各有一通。”2. 用於擊鼓。相當於“陣”、“遍”。《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傳吏疑其偽,乃椎鼓三通。”塘:
①堤岸;堤防。《莊子·達生》:“被(pī)發行歌,而遊於塘下。”(被:通“披”。)《明史 · 河渠志六》:“凡開塘堰四萬九百八十七處。”②水池。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高者掛罥(juàn)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罥:牽掛;纏繞。)劉楨《贈徐幹》:“方塘含清源。”③土築的大路。王安石《乘日》:“禦風塘路歸。”渠:
①人工開鑿的水道。《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②護城河;壕溝。《國語·晉語二》:“景霍以為城,而汾、河、涑、澮以為渠。”③開渠。《呂氏春秋·上農》:“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④大。常用來形容人。《尚書·胤征》:“殲厥渠魁,脅從罔治。”(魁:為首的。罔治:不治罪。)⑤首領;頭領。嶽珂《桯(tīng)史》卷五:“群渠皆釃(shī,又讀shāi)酒來賀。”(釃:斟酒。)⑥通“詎”。豈;難道。《漢書·孫寶傳》:“今日鷹隼始擊,當順天氣取奸惡,以成嚴霜之誅,掾部渠有其人乎?”(掾yuàn:官府中佐治官吏的通稱。)⑦通“遽jù”。1.匆遽。陶潛《讀〈山海經〉》之八:“方與三辰遊,壽考豈渠央?”(央:完結。)2.豈。《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使我居中國,何渠不若漢?”見:
(一)①看;看到。《詩經·小雅·何人斯》:“我聞其聲,不見其身。”《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有無,可乎?”②拜見;謁見。《墨子·公輸》:“子墨子見王。”③會見。《史記·項羽本紀》:“項伯即入見沛公。”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見。”④見解;見識。《晉書·王渾傳》:“敢陳愚見。”⑤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楚辭·漁父》:“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放:放逐。)⑥放在動詞前,有稱代自我作用。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冀君實或見恕也。”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二)xiàn ①顯露;出現。《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②介紹;引見。《墨子·公輸》:“胡不見我於王?”(胡:為何。)③現成的。《史記·項羽本紀》:“軍無見糧。”羞:
①進獻(食物)。張衡《思玄賦》:“羞玉芝以療饑。”②美味食物。後作“饈”。《陳書·高祖本紀下》:“肴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③羞慚;恥辱。曹操《整齊風俗令》:“四者不除,吾以為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