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嶽尚可傾,吐諾終不移。”詩句出處:《酬崔五郎中》;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朔雲橫高天,萬裡起秋色。壯士心飛揚,落日空嘆息。 長嘯出原野,凜然寒風生。幸遭聖明時,功業猶未成。 奈何懷良圖,鬱悒獨愁坐。杖策尋英豪,立談乃知我。 崔公生民秀,緬邈青雲姿。制作參造化,托諷含神祇。 海嶽尚可傾,吐諾終不移。是時霜飆寒,逸興臨華池。 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因得窮歡情,贈我以新詩。 又結汗漫期,九垓遠相待。舉身憩蓬壺,濯足弄滄海。 從此凌倒景,一去無時還。朝遊明光宮,暮入閶闔關。 但得長把袂,何必嵩丘山。
|
【註釋】:
海:
①海洋;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尚書·禹貢》:“(揚州)沿於江海。”也指大的湖泊。杜甫《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②連成片的同類事物。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③來自海外的。江總《山庭春日》:“岸綠開河柳,池紅照海榴。”④大的(容器或容量)。徐光啟《刻幾何原本序》:“百傢之學海。”[四海][海內]古人認為中國為海環繞,所以用來指全國。《孟子·梁惠王上》:“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推恩:施恩惠於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嶽:
①高大的山。《說文》作“嶽”,古文隸變作“嶽”。②對妻子的父母或伯、叔父的稱呼。《儒林外史》第三回:“范進道:‘嶽父見教的是。’”尚:
①加在上面;超過。《詩經·齊風·著》:“尚之以瓊華乎而。”(瓊華:精美的玉。乎而:語氣詞。)②矜誇。《後漢書·張衡傳》:“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③尊崇;崇尚。《莊子·天道》:“鄉黨尚齒,行事尚賢。”④志趣;愛好。柳宗元《遊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夙抱丘壑尚,率性恣遊遨。”⑤古代特指娶帝王之女為妻。《新唐書·郭釗傳》:“其子仲詞尚饒陽公主。”⑥主管;特指帝王的私人事物。《淮南子·覽冥》:“夫瞽師庶女,位賤尚葈。”(尚葈:即典枲,掌管佈縷麻草之物。)《史記·呂太後本紀》:“襄平侯通尚符節。”(通:紀通,人名。)⑦副詞。尚且;還。《詩經·王風·兔爰》:“我生之初,尚無為。”司馬遷《報任安書》:“如仆,尚何言哉!”可:
(一)①同意。《左傳·隱公三年》:“公曰:不可。”②正確。《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使以臣之言為可,願行而利其道;以臣之言為不可,久留臣無為也。”(使:如果。)③值得。白居易《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④能夠;可以。《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⑤著實。《史記·田單列傳》:“吾懼燕(yān)人掘吾城外塚墓,僇(lù)先人,可為寒心。”(僇:通“戮”。殺。此指戮屍。)⑥適合;適宜。張翰《杖賦》:“方圓適意,洪細可乎。”李漁《笠翁一傢言·笠翁偶集·種植部》:“芙蕖則不然: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⑦痊愈。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瘦得渾如削,百般醫療終難可。”(渾:簡直。)⑧當著,對著。周邦彥《南柯子》:“曉來階下按新聲,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按:擊,奏。一方:一塊。)⑨副詞。1.表示估計,相當於“大約”。王維《洛陽女兒行》:“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餘。”2.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李白《相逢行》:“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3. 表示反詰,相當於“豈”“哪”。《史記·項羽本紀》:“騅不逝兮可奈何!”方幹《山中言志》:“潛夫自有孤雲侶,可要王侯知姓名?”(潛夫:隱居的人。) (二)kè [可汗(hán)]亦作“可罕”。古代北方一些少數民族君主的稱號。古樂府《木蘭詩》:“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帖:軍中文告。)傾:
①倒向一邊;傾斜。《禮記·曲禮上》:“立必正方,不傾聽。”(正方:方向端正。)②行為不正;邪惡。《漢書·蕭望之傳》:“後朋行傾邪,望之絕不與通。”③倒塌;傾覆。《新論》:“高臺既已傾,曲池又已平。”盧照鄰《行路難》:“巢傾枝折鳳歸去。”④將東西倒出來;全部倒出。《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是田成恒傾圃池而示渴民也。”⑤全部;盡。《後漢書 · 郭太傳》:“鄉裡有憂患者,(賈)淑輒傾身營救。”(輒:總是。)⑥欽佩;愛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不得已,強往,一坐盡傾。”(強:勉強。)《唐語林·補遺四》:“朝野傾羨。”⑦排擠;傾軋。晁錯《論貴粟疏》:“以利相傾。”⑧凌駕;壓倒。司馬遷《報任安書》:“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吐:
(一)①吐出。《荀子·賦篇》:“食桑而吐絲。”《詩經·大雅·烝民》:“柔則茹之,剛則吐之。”(茹:吞。)②說出;發表。《論衡·效力》:“故其吐文萬牒以上,可謂多力矣。”(牒:書札。多力:多才力。)③露出;放出;開放。《抱樸子·守塉》:“陸無含秀之苗,水無吐穗之株。”楊萬裡《蘭花》:“雪徑偷開碧淺花,冰根亂吐小紅芽。”[吐谷(yù)渾]我國古代鮮卑族建立的王朝。鮮卑族本居遼東,後遷陰山,又度隴西,住今青海、新疆間,改稱吐谷渾。初唐時被李靖所破,後被吐蕃消滅。 (二)tù 嘔吐。《呂氏春秋·介立》:“兩手據地而吐之。”諾:
①答應的聲音;表示同意。《論語·述而》:“諾,吾將問之。”②答應;允許。《老子》:“夫輕諾必寡信。”③古時批字於公文之尾,表示許可。[諾諾]連聲答應,表示順從。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諾諾復爾爾。”(爾爾:就這樣吧。)終:
①終瞭;結束。《詩經·大雅·蕩》:“靡(mí)不有初,鮮(xiǎn)克有終。”(靡:無。鮮:少。克:能。)《孫子兵法·勢篇》:“終而復始,日月是也。”②生命完結;死。《史記·刺客列傳》:“老母今以天年終,政將為知己者用。”(政:人名。)③自始至終。《戰國策·魏策四》:“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④副詞。終歸;終於。《戰國策·齊策二》:“為蛇足者,終亡其酒。”⑤盡;全。《老子》:“驟雨不終日。”[終……且……]既……又……。《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暴。”(暴:急雨。)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移:
(一)①移動位置;由此處到彼處。晁錯《言守邊備塞疏》:“草盡水竭則移。”②轉移。《史記·孝文帝紀》:“移過於下。”(過:過錯。)③改變;變化。《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禮記·樂記》:“移風易俗,天下皆寧。”④交付;傳遞。《韓非子·存韓》:“二國事畢,則韓可以移書定也。”《新唐書·選舉志下》:“有司移符州縣。”⑤官府文書的一種。用於互不相屬的官府之間。分文移、武移兩種,文移用於質詢,武移用於討伐。《後漢書·光武帝紀》:“於是置僚屬,作文移。”⑥通“侈”。廣大。《禮記·表記》:“衣服以移之。”⑦多;多餘。《墨子· 非命上》:“兼相愛,交相利,移則分。” (二)yì 羨慕。《禮記·郊特牲》:“順成之方,其蠟乃通,以移民也。”(蠟zhà:蠟祭;年終合祭百神。移:使……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