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高藝絕何翩翩,幾回決勝君王前。”詩句出處:《薛卿教長行歌》;是唐朝詩人皎然的作品。
桂陽仙柳道傢說,昔傳蘇君今是薛。聊將握槊偶時人, 便被人間稱冠絕。黃楊文局龜螭蟠,琢成骰子雙瑯玕。 初疑月破雲中墮,復怪星移指下攢。誰識兵奇勢可保, 坐看將軍上一道。有時彩王非所希,笑擊單於出重圍。 鳧驚隼擊疾若飛,左顧右盻生光輝。傢本聯姻漢戚裡, 身是長安貴公子。名高藝絕何翩翩,幾回決勝君王前。 扈遊長樂與祈年,人望青雲白日邊。謫宦江南歲陰晚, 還將此道聊自遣。由來君子行最長,予亦知君寄心遠。
|
【註釋】:
名:
①名字;名稱。《孟子·盡心下》:“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諱:避諱。)②取名;命名。《戰國策·魏策三》:“宋人有學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③名號;名分。《左傳·成公二年》:“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④名聲;聲譽。卓爾堪《明遺民詩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無論已。”(死事:效忠國事而死。垂:留傳。固:本來。無論:不用說。)⑤著稱;聞名。《孟子·公孫醜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陸遊《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出師》:指諸葛亮的《出師表》。伯仲間:可以相提並論。)⑥古代名傢的簡稱。名傢以正名辨義為主,戰國百傢之一。⑦說出;陳述。林嗣環《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出一處也。”⑧占有。《論衡·骨相》:“不名一錢。”⑨大的;重要的。《莊子·天下》:“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⑩文字。《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高:
①高。與“低”相對。《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鶴《春宮怨》:“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重:重疊。)②指高度。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③高級;上等;優良。《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④歲數大。《左傳·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漢書·晁錯傳》:“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對策: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⑥尊崇。《莊子· 盜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⑦高尚。《韓非子·五蠹》:“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藝:
①種植。這個意義本寫作“埶”,後寫作“蓺”。《詩經·唐風·鴇羽》:“不能藝黍稷。”(黍稷:泛指糧食。)②才能;技藝;本領。班固《與弟超書》:“藝由己立,名自人成。”③指古代統治階級教育子弟的六種科目——六藝(禮、樂、射、禦、書、數)或儒傢的六種經典——六經(《易》、《書》、《春秋》、《詩》、《禮》、《樂》)。《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史記·孔子世傢》:“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④文學;藝術。姚瑩《復楊君論詩文書》:“詩文者,藝也。”⑤準則;限度。《左傳·文公六年》:“陳之藝極,引之表儀。”《國語·越語下》:“用人無藝。”⑥區分。《孔子傢語·正論》:“合諸侯而藝貢事,禮也。”絕:
①斷;截斷。《史記·伍子胥列傳》:“楚發兵絕吳兵之後,不得歸。”②《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裡也。”引申為斷絕。《論語·堯曰》:“繼絕世,舉逸民。”《抱樸子·交際》:“乃發憤著論,杜門絕交。”又特指氣絕身亡。《呂氏春秋·知接》:“蒙衣袂而絕乎壽宮。”③橫度;穿過。《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假:借助。楫:槳。)《呂氏春秋·悔過》:“今行數千裡,又絕諸侯之地以襲國,臣不知其可也。”④極;非常。《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又特指極遙遠的。《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騫:張騫。)又指極好的,獨一無二的。《漢書·敘傳上》:“逢蒙絕技於弧矢。”(逢蒙:古代善於射箭的人。弧:弓。)《後漢書·班彪傳附班固》:“此六子者,皆有殊行絕才。”[絕頂]1. 山的最高峰。杜甫《望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會當:定當。)2. 非常的。何:
(一)①疑問代詞。1. 什麼。《詩經·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nóng)矣?”(那長得很茂盛的是什麼?)2. 為什麼。《漢書·伍被傳》:“公獨以為無福,何?”3. 何處。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雲橫秦嶺傢何在?”②副詞。1.表示反問。相當於“怎麼”、“哪裡”。《史記·項羽本紀》:“大王來何操?”《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身,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嘆。相當於“多麼”。曹操《觀滄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擔。《詩經·曹風·候人》:“何戈與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負。《詩經·小雅· 無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為承受。《詩經·商頌·長發》:“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義後來寫作“荷”。翩:
①鳥快飛的樣子。曹植《感節賦》:“飛鳥翩而止匿。”(止:棲息。)②動作形態的輕捷。曹植《芙蓉池》:“翩翩戲輕舟。”③通“偏”。指弓向反面彎曲的樣子。《詩經·小雅·角弓》:“騂騂角弓,翩其反矣。”翩翩:
①輕快飛舞的樣子。白居易《燕詩示劉叟》:“梁上有雙燕,~~雄與雌。”②往來不息的樣子。《詩·小雅·巷伯》:“緝緝~~,謀欲譖人。”③舉止瀟灑的樣子。《史記·平原君傳》 :“平原君,~~濁世之佳公子也。”④文采優美的樣子。曹丕《與吳質書》:“元瑜書記~~,致足樂也。”⑤宮闕顯赫的樣子。《後漢書·班固傳》:“~~巍巍,顯顯翼翼。”翩:
①鳥快飛的樣子。曹植《感節賦》:“飛鳥翩而止匿。”(止:棲息。)②動作形態的輕捷。曹植《芙蓉池》:“翩翩戲輕舟。”③通“偏”。指弓向反面彎曲的樣子。《詩經·小雅·角弓》:“騂騂角弓,翩其反矣。”幾:
(一)古人坐時憑依的器具。《詩經·大雅·公劉》:“俾筵俾幾。”(俾:使,使人。筵,幾:用如動詞。指鋪席、設幾。)《孟子·公孫醜下》:“隱幾而臥。”後指放置物件的小桌。蘇軾《雨中過舒教授》:“幾硯寒生霧。”《聊齋志異·促織》:“簾外設香幾。” (二)jǐ[幾幾]裝飾美盛的樣子。《詩經·豳風·狼跋》:“赤舄幾幾。”回:
①旋轉;曲折環繞。《左傳·襄公十八年》:“右回梅山,侵鄭東北。”歐陽修《醉翁亭記》:“峰回路轉。”引申為掉轉方向,掉頭。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新唐書·張玄素傳》:“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可謂仁人之言哉。”引申為改變。《世說新語·雅量》:“王夷甫與裴景聲志好不同,景聲惡,欲取之,卒不能回。”②返回;恢復原狀。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傢老大回。”《鬱離子·九難》:“靈藥千名,神農所嘗,起死回生,旋陰斡陽。”引申為回復。《夢溪筆談· 人事二》:“有一縣令使人,獨不肯去,須責回書。”③不正直;邪僻。《詩經·小雅·鼓鐘》:“淑人君子,其德不回。”《論衡·變虛》:“若德回亂,民將流亡。”又為偏私,袒護。《國語·晉語八》:“且秦楚匹也,若之何其回於富也。”④避讓;忌諱。《新序·雜事一》:“外舉不避仇讎,內舉不回親戚。”《後漢書·左雄傳》:“(左雄)奏案貪猾二千石,無所回忌。”⑤量詞。晏幾道《鷓鴣天》:“幾回魂夢與君同。”決:
①排除壅塞;引導水流。《孟子·滕文公上》:“(禹)決汝漢,排淮泗,而註之江。”(汝、漢、淮、泗:都是水名。江:長江。)《論衡·自然》:“汲井決陂,灌溉園田。”(陂bēi:堤岸。)②水沖開堤岸。《史記·孝武本紀》:“是時,上方憂河決。”(上:指漢武帝。河:黃河。)《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決所犯,傷人必多。”③斷;絕。《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燕子所以久存者,以諸侯數反,兵連不決也。”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④決定。《戰國策·趙策三》:“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列子·湯問》:“孔子不能決也。”⑤判決;裁決。方苞《獄中雜記》:“邇年獄訟,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專決。”(五城:五城禦史。)又特指處以死刑。⑥決戰。《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邂逅:不期而遇,借指萬一。孤:孫權自稱。孟德:曹操字。)⑦副詞。表示肯定,猶一定、必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⑧通“訣”。辭別;告別。《史記·外戚世傢》:“姊去我西時,與我決於傳舍中。”《漢書·蘇建傳附蘇武》:“(李陵)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決勝:
決定勝負。《史記·留侯世傢》:“運籌策帷帳中,~~千裡外,子房(張良)功也。”勝:
①(舊讀shēng)能承擔;經得起。《韓非子·揚權》:“枝大本小,將不勝春風。”(本:莖幹。)②(舊讀shēng)盡;完。《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③戰勝。跟“負”、“敗”相對。《詩經·周頌·武》:“嗣武受之,勝殷遏劉。”(嗣武:指周武王。遏劉:制止屠殺。)④勝過;超過。《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⑤克制:制服。《鹽鐵論·周秦》:“臧文仲治魯,勝其盜而自矜。”(矜:誇耀。)⑥優美的;美好的。范仲淹《嶽陽樓記》:“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⑦勝地或勝景。柳宗元《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見怪石特出,度其下必有殊勝。”⑧優良。王勃《滕王閣序》:“勝友如雲。”君:
①君主。《嶽陽樓記》:“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論語·泰伯》:“大哉堯之為君也!”(大:偉大。)②封號。《戰國策·燕策二》:“樂毅奔趙,趙封以望諾君。”《史記·淮陰侯列傳》:“始常山王、成安君為佈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史記·信陵君列傳》:“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③對人的尊稱。《戰國策·齊策一》:“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地名。)特指妻妾稱夫,子孫稱父祖輩。王勃《滕王閣序》:“傢君作宰。”(宰:指縣令。)[君子]與“小人”相對。1.指在高位的人。《孟子·滕文公上》:“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野人:百姓。)2.指有道德的人。《論語·述而》:“聖人吾不得而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斯可矣:這就可以瞭。)王:
(一)①夏商周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秦始皇以後改稱皇帝。《尚書·盤庚上》:“王命眾,悉至於庭。”(悉:都;全。)②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戰,請以戰喻。”③漢以後的最高封爵。《漢書·諸侯王表》:“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涉而藩國自析。”(主父:人名。冊:同“策”。析:削弱。)④諸侯或外族來朝見天子。《尚書·大禹謨》:“四夷來王。”⑤首領;同類中最特出或最大者。杜甫《前出塞》:“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⑥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爾雅·釋親》:“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bǐ)為王母。” (二)wàng ①統治同傢。《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欲王關中。”《商君書·更法》:“三代不同禮而王。”②成就王業。《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衣(yì)帛(bó)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前:
(一)①前進;向前。《左傳·昭公元年》:“二執戈者前矣。”②跟“後”相對。1.表示方位在前。李白《望廬山瀑佈二首》之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佈掛前川。”2.表示次序在前。《聊齋志異·狼三則》:“(屠)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3.表示時間在先。《禮記·檀弓上》:“子夏曰:‘我未之前聞也。’”③引導。《儀禮·士虞禮》:“祝前屍出戶。” (二)jiǎn 同“剪”。消滅。《吳子·論將》:“進道易,退道難,可來而前;進道險,退道易,可薄而擊。”(薄:迫近;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