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平楚復平齊,咸陽宮闕到關西。”詩句出處:《賦戚夫人楚舞歌》;是唐朝詩人李昂的作品。
定陶城中是妾傢,妾年二八顏如花。閨中歌舞未終曲, 天下死人如亂麻。漢王此地因征戰,未出簾櫳人已薦。 風花菡萏落轅門,雲雨裴回入行殿。日夕悠悠非舊鄉, 飄飄處處逐君王。閨門向裡通歸夢,銀燭迎來在戰場。 相從顧恩不雇己,何異浮萍寄深水。逐戰曾迷隻輪下, 隨君幾陷重圍裡。此時平楚復平齊,咸陽宮闕到關西。 珠簾夕殿聞鐘磬,白日秋天憶鼓鼙。君王縱恣翻成誤, 呂後由來有深妒。不奈君王容鬢衰,相存相顧能幾時。 黃泉白骨不可報,雀釵翠羽從此辭。君楚歌兮妾楚舞, 脈脈相看兩心苦。曲未終兮袂更揚,君流涕兮妾斷腸。 已見儲君歸惠帝,徒留愛子付周昌。 |
【註釋】:
此:
①代詞。這;這個。《孟子·公孫醜下》:“彼一時,此一時也。”《禮記·禮運》:“此之謂大同。”②這樣;這般。庾信《哀江南賦》:“天何為而此醉。”③副詞。乃;則。《後漢書·黃瓊傳》:“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時:
①季節;指四季。《論語·陽貨》:“四時行焉。”②特指農時。《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傢可以無饑矣。”③光陰;時光;時候。《呂氏春秋·首時》:“天不再與,時不久留。”④指按照規定的時間。南卓《羯(jié)鼓錄》:“黃幡繟亦知音,上嘗使人召之,不時至,上怒,絡繹遣使尋捕。”⑤時辰;時候。《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⑥其時;當時。魏禧《大鐵椎傳》:“時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寢。”(健啖:食量過人。寢:醜陋。)⑦機會;時機;時運。《論語·陽貨》:“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新唐書·武平一傳》:“時不再來,榮難人借。”(榮:榮華富貴。)⑧合時;應時。《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⑨時代;時世。《呂氏春秋· 察今》:“世易時移,變法宜矣。”⑩時勢;時尚。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11)副詞。用以表示時間。1. 表示行為不斷發生,相當於“常常”、“經常”。韓愈《行難》:“聖人不世出,賢人不時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為偶爾發生,相當於“有時”、“時而”。杜甫《自閬(làng)中領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遞隱見,人煙時有無。”(12)通“伺(sì)”。等候。《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平:
①平坦;不傾斜。《呂氏春秋·應同》:“平地註水,水流濕。”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水面初平雲腳低。”②整治使平。《列子·湯問》:“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公平;公正。《詩經·小雅·節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寧。”《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④均平;齊一。《周易·乾》:“雲行雨施,天下平也。”⑤平定;平息。《左傳·莊公十三年》:“會於北杏,以平宋亂。”⑥安靜;安定。楊炯《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⑦平常;平時。《後漢書·光武帝紀上》:“飲食言笑如平常。”⑧一般;普通。白居易《兩朱閣》:“憶昨平陽宅初置,吞並平人幾傢地!”⑨媾和;講和。《左傳·桓公八年》:“秋,隨及楚平。”(隨:國名。)⑩通“評”。評議。《商君書·更法》:“孝公平畫。”楚:
①木名。牡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幹堅勁,可以作杖。《韓非子·十過》:“公宮之垣,皆以荻蒿楛楚墻之。”②打人的荊條。《禮記·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通“檟”。木名。)③用荊條打。《後漢書·史弼傳》:“命左右引出,楚捶數百。”④痛苦。《史記·文帝本紀》:“何其楚痛而不得也。”⑤整齊。《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籩豆有楚。”(籩豆:食器。)⑥周朝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原來在今湖北和湖南一帶,後來擴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和四川。後為秦所滅。[楚楚]1. 繁茂的樣子。《詩經·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茨:茨藜。)2. 鮮明的樣子。《詩經·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復:
①返回;回歸。《左傳·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復。”崔顥《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②恢復。《呂氏春秋·慎大》:“武王於是復盤庚之政。”③報復。《孟子·滕文公下》:“為匹夫匹婦復仇也。”④回報;回復。《孟子·梁惠王上》:“有復於王者曰。”⑤副詞。再;又。曹植《送應氏》:“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⑥免除賦稅徭役。《漢書·五行志下之下》:“裁什一之稅,復三日之役。”平:
①平坦;不傾斜。《呂氏春秋·應同》:“平地註水,水流濕。”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水面初平雲腳低。”②整治使平。《列子·湯問》:“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公平;公正。《詩經·小雅·節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寧。”《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④均平;齊一。《周易·乾》:“雲行雨施,天下平也。”⑤平定;平息。《左傳·莊公十三年》:“會於北杏,以平宋亂。”⑥安靜;安定。楊炯《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⑦平常;平時。《後漢書·光武帝紀上》:“飲食言笑如平常。”⑧一般;普通。白居易《兩朱閣》:“憶昨平陽宅初置,吞並平人幾傢地!”⑨媾和;講和。《左傳·桓公八年》:“秋,隨及楚平。”(隨:國名。)⑩通“評”。評議。《商君書·更法》:“孝公平畫。”齊:
①[形]整齊,一致。《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物之情也。”②[副]一同,一齊。《晉書·謝安傳》:“若二賊假延,來年水生,東西~舉。”③[形]平等,相等。《荀子·王制》:“勢~則不壹,眾~則不使。”④[動]整治。《史記·酷吏列傳序》:“道之以政,~之以刑。”⑤[形]敏捷。《商君書·弱民》:“~疾而均,速若飄風。”⑥[名]肚臍。《左傳·莊公六年》:“若不早圖,後君噬~。”咸:
①全;都。《呂氏春秋·季春》:“百工咸理。”②普遍。《國語·魯語上》:“小賜不咸。”③通“誠”。和諧。《尚書·無逸》:“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④通“減”。剪除;消滅。《尚書·君奭》:“咸劉厥敵。”陽:
①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尚書·禹貢》:“岷山之陽,至於衡山。”《詩經·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曰至渭陽。”(曰:句首助詞。無義。)地名第二個字為“陽”的,一般都來自這個意義。②太陽;陽光。《詩經·小雅 ·湛露》:“匪陽不晞。”(匪:非。晞:曬幹。)《孟子 · 滕文公上》:“秋陽以暴(pù)之。”(暴:曬。)③溫暖。《管子 ·地數》:“陽春農事方作。”④鮮明;明亮。《詩經·豳風·七月》:“我朱孔陽。”(朱:紅色。孔:甚。)⑤表面上;假裝。《韓非子·說難》:“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⑥古代哲學概念。與“陰”相對。用以概括諸事物兩大對立面的一個方面。《楚辭·九章·涉江》:“陰陽易位,時不當兮。”(時不當:生不逢時。)⑦通“佯”。假裝。《漢書·田儋傳》:“儋陽為縛其奴。”⑧古邑名。春秋燕地。在今河北省唐縣東。宮:
①房屋;住宅。《周易·系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②帝王的宮殿。《史記·秦始皇本紀》:“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③宗廟;神廟。《洛陽伽藍記·永寧寺》:“須彌寶殿,兜率凈宮,莫尚於斯也。”④古代五刑之一。殘害男子生殖器,破壞婦女生殖機能的刑罰。《漢書·景帝紀》:“除宮刑,出美人。”⑤古代五聲“宮商角徵羽”音階的第一音。相當於簡譜的“1”。《宋書· 律歷志上》:“宮、商、角、徵、羽,謂之五聲。”闕:
(一)①城門兩邊的樓臺。《詩經·鄭風·子衿》:“挑兮達兮,在城闕兮。”②皇宮門前兩邊的樓臺,中間有道路。《左傳·莊公二十一年》:“鄭伯享王於闕西辟。”(享:宴請。西辟:西邊。)③宮殿。岑參《奉和中書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金闕曉鐘開萬戶。”④朝廷。《漢書·朱買臣傳》:“詣闕上書,書久不報。”(詣:到。)⑤墓道外或神廟前的石牌坊。《新五代史·張全義傳》:“鏟除墓闕。” (二)quē ①豁口;空缺。《左傳·昭公二十年》:“執蓋以當其闕。”②過失;錯誤;缺點。諸葛亮《出師表》:“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③損害。《左傳·僖公三十年》:“(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焉:從哪裡。)④虧缺;缺少。《呂氏春秋·任數》:“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識甚闕。” (三)jué 通“掘”。挖;挖掘。《國語·吳語》:“闕為流溝。”到:
①達到;到達。《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蒙到,二郡皆服。”《史記·平準書》:“於是天子北至朔方,東到太山。”(太:同“泰”。)②通“倒”。顛倒。《墨子·經下》:“臨鑒而立,景到。”(鑒:鏡。景:同“影”。)關:
①門閂,橫插在門後使門推不開的棍子。《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犯門斬關。”②閉;關閉。陶潛《歸去來兮辭》:“門雖設而常關。”③出入口。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④要塞;關口。《周禮·地官·司關》:“凡四方之賓客敂關,則為之告。”(敂kòu:到。)⑤關卡;流通的貨物納稅的地方。《國語·晉語四》:“輕關易道,通商寬農。”⑥機器的發動處。《後漢書 · 張衡傳》:“復造候風地動儀……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都柱:能擺動的小柱。)也指事物的關鍵。韓愈《題炭谷湫(jiǎo)祠堂》:“不知誰為助,若執造化關。”(造化:自然界。)⑦人體的某些部位稱關。《素問·骨空論》:“膕上為關。”(膕guó:膝蓋後腿彎處。)此指關節。《難經·十八難》:“脈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關、尺也。”這裡指中醫切脈部位名。⑧牽涉;關涉。《聊齋志異·促織》:“故天子一跬(guǐ)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跬步:半步。即一舉步。)⑨古時一種文書,多用於平行官府間的往來。劉勰《文心雕龍·書記》:“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牒。”⑩通“貫(guàn)”。貫通。《史記·儒林列傳》:“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關於足。”(11)通“彎(wān)”。拉滿弓。《孟子·告子下》:“越人關弓而射之。”[關關]擬聲詞。形容鳥叫聲。《詩經·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雎鳩:水鳥名。)[關節]1.骨端銜接處。《後漢書·華佗傳》:“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2.暗中行賄勾通。《宋史· 包拯傳》:“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西:
①鳥類止息。《敦煌曲子詞集·西江月》:“棹歌驚起亂西禽,女伴各歸南浦。”②方位名,日落處,與“東”相對。《左傳·僖公四年》:“東至於海,西至於河。”③副詞。向西;往西。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