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五德,無司晨,胡為啄我葭下之紫鱗。”詩句出處:《白鳩辭》;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鏗鳴鐘,考朗鼓。歌白鳩,引拂舞。白鳩之白誰與鄰, 霜衣雪襟誠可珍。含哺七子能平均。食不噎,性安馴。 首農政,鳴陽春。天子刻玉杖,鏤形賜耆人。 白鷺之白非純真,外潔其色心匪仁。闕五德,無司晨, 胡為啄我葭下之紫鱗。鷹鸇雕鶚,貪而好殺。 鳳凰雖大聖,不願以為臣。
|
【註釋】:
闕:
(一)①城門兩邊的樓臺。《詩經·鄭風·子衿》:“挑兮達兮,在城闕兮。”②皇宮門前兩邊的樓臺,中間有道路。《左傳·莊公二十一年》:“鄭伯享王於闕西辟。”(享:宴請。西辟:西邊。)③宮殿。岑參《奉和中書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金闕曉鐘開萬戶。”④朝廷。《漢書·朱買臣傳》:“詣闕上書,書久不報。”(詣:到。)⑤墓道外或神廟前的石牌坊。《新五代史·張全義傳》:“鏟除墓闕。” (二)quē ①豁口;空缺。《左傳·昭公二十年》:“執蓋以當其闕。”②過失;錯誤;缺點。諸葛亮《出師表》:“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③損害。《左傳·僖公三十年》:“(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焉:從哪裡。)④虧缺;缺少。《呂氏春秋·任數》:“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識甚闕。” (三)jué 通“掘”。挖;挖掘。《國語·吳語》:“闕為流溝。”五:
①基數,五。《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②表序數第五。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隊伍行列。後來寫作“伍”。《呂氏春秋·必己》:“孟賁過於河,先其五。”④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德:
①道德;通過修養達到的最高境界。《荀子·王制》:“無德不貴,無能不官。”②品行;行為。《孟子·離婁上》:“求也為季氏宰,無能改於其德。”(求:人名。宰:傢臣。)③心意;意志。《詩經· 衛風·氓》:“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罔:無。極:準則。)④恩德;恩惠。《韓非子·解老》:“有道之君,外無怨讎於鄰敵,而內有德澤於人民。”⑤感恩;感激。《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王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無:
①沒有。跟“有”相對。陸遊《遊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②副詞。表示否定,相當於“不”。《商君書·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弱也?”③連詞。表示條件,相當於“無論”、“不論”。《詩經·魯頌·灃水》:“不小不大,從公於邁。”④通“毋”。不要。《古詩源·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勢》:“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也。”⑥語氣詞。用於疑問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否”。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司:
(一)①主管;職掌。《左傳·成公二年》:“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器:器物。名:名號。假:借。)《呂氏春秋·孟春》:“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②官吏。唐太宗《幸武功慶善宮》:“無為任百司。”(無為:指無為而治。任:任用。)③官署名。唐、宋以後,尚書省所屬六部下設司。《舊唐書·職官志三》:“尚書省領二十四司。六尚書,各分領四司。”④某些獨立官署及外官。⑤考察;觀察。《山海經· 大荒西經》:“司日月之長短。”《周禮·地官·媒氏》:“司男女之無夫傢者而會之。”(無夫傢者:指鰥寡。) (二)sì ①窺伺;偵察。後作“伺”。《漢書·齊悼惠王傳》:“以為物而司之,得勃。”(物:怪物。勃:人名。)②繼承。後作“嗣”。《尚書·高宗肜日》:“王司敬民。”胡:
①獸頷下下垂的肉。《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跋:踩。)②大。《儀禮·少牢饋食禮》:“主人受祭之福,胡壽保健傢室。”③代詞。1.何;什麼。《漢書·蕭何傳》:“相國胡大罪?”2. 為什麼;何故。《呂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④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統稱。司馬遷《報任安書》:“垂餌虎口,橫挑強胡。”賈誼《過秦論》:“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⑤古國名。在今安徽省阜陽市西北。春秋時為楚所滅。《左傳·定公十五年》:“二月,楚滅胡。”[胡考]長壽。《詩經·周頌·絲衣》:“胡考之休。”(休:美。)為:
(一)①做。《詩經·周頌·豐年》:“為酒為醴,烝畀祖妣。”(烝:進獻。畀:給予。)《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愛。)②制作;創作。《禮記·曲禮下》:“為宮室,不斬於丘木。”(丘木:墓地的樹。)《漢書·枚乘傳》:“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遲:慢。)③治理。《商君書·農戰》:“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於農。”(偷:怠惰;忽視。)《論語·為政》:“為政以德。”④行為。范仲淹《嶽陽樓記》:“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嘗:曾經。)⑤充當。《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溫習。故:舊的知識。)⑥當作。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⑦變為;成為。屈原《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蘭、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認為。《孟子·公孫醜上》:“而子為我願之乎?”(子:你。)⑨是。《左傳·宣公三年》:“餘為伯儵,餘而祖也。”⑩介詞。1. 表被動。被。《三國志 · 吳書· 呂蒙傳》:“為張遼等所襲。”2.表對象。對;向。《戰國策·韓策二》:“(嚴仲子)因為聶政語曰:‘臣有仇。’”(11)連詞。如果。《戰國策·秦策四》:“秦為知之,必不救也。”(12)語氣詞。1. 與“何”相配,表疑問語氣。《論語·季氏》:“何以伐為?”(伐:進攻。)2. 多用於句未,表示反問語氣。《漢書·外戚傳下·趙皇後》:“今故告之,反怒為!”(故:故意。) (二)wèi ①幫助。《詩經·大雅·鳧鷖》:“公屍燕飲,福祿來為。”②介詞。1. 表對象。替。《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為。《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3. 表目的。為瞭。《孔雀東南飛》:“慎勿為婦死。”③通“偽”。假裝。《禮記·檀弓下》:“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啄:
❶[動]鳥用嘴獲取食物。《詩經·小雅·黃鳥》:“無集於谷,無~我粟。”②[動]啃咬。屈原《招魂》:“虎豹九關,~害下人些。”③[動]扣門。潘必正《楊柳枝》:“歸來殘月窺窗角,星初落;幾回欲把朱扉~,人知覺。”葭:
①未長穗的蘆葦。《詩經·秦風·蒹葭》:“蒹(jiān)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蘆類。)②通“笳”。胡笳,古代一種樂器。杜甫《小至》:“吹葭六琯(guǎn)動飛灰。”(琯:同“管”。樂器名。)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鳴葭戾朱宮。”下:
①位置在低處的。與“上”相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龐涓死於此樹之下。”②等級低的。《戰國策·齊策一》:“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③謙詞。《水滸全傳》第六十三回:“蔡福聽瞭,心中暗喜:如此發放,正中下懷。”④質量低的。陸羽《茶經·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⑤時間在後的。《孟子·盡心下》:“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⑥次序靠後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上稱帝嚳,下道齊桓。”⑦低於;少於。《呂氏春秋·雍塞》:“此不下九石。”⑧表示屬於一定的范圍、情況、條件等。⑨當某個時間或時節;時下。⑩由高處往低處。《論語·微子》:“孔子下,欲與之言。”(11)去;往。常指由西往東,由北往南,由上遊往下遊。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12)攻克。《呂氏春秋·慎大》:“一朝而兩城下。”(13)退讓。(14)頒佈;下達。《韓非子·內儲說上》:“令下而人皆疾習射,日夜不休。”(15)用;施行。蘇軾《西江月 ·昨夜扁舟京口》:“此景百年幾變,個中下語千難。”(16)動作的次數。林嗣環《口技》:“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之:
①到……去。《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晉、衛:皆諸侯國名。)《漢書·高帝紀》:“沛公引兵之薛。”(沛公:劉邦。薛:地名。)②直到。《詩經·鄘風·柏舟》:“之死矢靡(mǐ)它。”(矢:發誓。靡它:沒有他心。)③代詞。1. 指代人和事物。相當於“他(她)”、“它”、“他(它)們”。《左傳·隱公元年》:“(薑氏)愛共叔段,欲立之。”(共叔段:人名。)《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時:按時。習:演習。)2.指示代詞。“這”、“這個”。《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④助詞。1.相當於現代漢語助詞“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詩經·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2. 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左傳·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虞:料想。涉:進入。)3.用於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相當於“是”。《墨子·公輸》:“宋何罪之有?”4.用於句中或句末起調整音節的作用。《左傳·莊公十年》:“公將鼓之。”(鼓:擊鼓。)《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bó)然興之矣。”(浡然:興起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