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奉靈臺帛,恭先待漏車。”詩句出處:《同張少府和厙狄員外夏晚初霽南省寓》;是唐朝詩人寇坦的作品。
黃綬歸休日,仙郎復奏馀。晏居當夏晚,寓直會晴初。 露散星文發,雲披水鏡虛。高才推獨唱,嘉會喜連茹。 月色搖春闥,香煙靄暝廬。千門傳夜警,萬象照階除。 少孺嘉能賦,文強閱賜書。兼曹謀未展,入幕志方攄。 為奉靈臺帛,恭先待漏車。貞標不可仰,空此樂樵漁。
|
【註釋】:
為:
(一)①做。《詩經·周頌·豐年》:“為酒為醴,烝畀祖妣。”(烝:進獻。畀:給予。)《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愛。)②制作;創作。《禮記·曲禮下》:“為宮室,不斬於丘木。”(丘木:墓地的樹。)《漢書·枚乘傳》:“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遲:慢。)③治理。《商君書·農戰》:“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於農。”(偷:怠惰;忽視。)《論語·為政》:“為政以德。”④行為。范仲淹《嶽陽樓記》:“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嘗:曾經。)⑤充當。《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溫習。故:舊的知識。)⑥當作。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⑦變為;成為。屈原《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蘭、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認為。《孟子·公孫醜上》:“而子為我願之乎?”(子:你。)⑨是。《左傳·宣公三年》:“餘為伯儵,餘而祖也。”⑩介詞。1. 表被動。被。《三國志 · 吳書· 呂蒙傳》:“為張遼等所襲。”2.表對象。對;向。《戰國策·韓策二》:“(嚴仲子)因為聶政語曰:‘臣有仇。’”(11)連詞。如果。《戰國策·秦策四》:“秦為知之,必不救也。”(12)語氣詞。1. 與“何”相配,表疑問語氣。《論語·季氏》:“何以伐為?”(伐:進攻。)2. 多用於句未,表示反問語氣。《漢書·外戚傳下·趙皇後》:“今故告之,反怒為!”(故:故意。) (二)wèi ①幫助。《詩經·大雅·鳧鷖》:“公屍燕飲,福祿來為。”②介詞。1. 表對象。替。《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為。《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3. 表目的。為瞭。《孔雀東南飛》:“慎勿為婦死。”③通“偽”。假裝。《禮記·檀弓下》:“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奉:
①承受;接受。《左傳·成公十六年》:“子叔嬰齊奉君命無私。”諸葛亮《出師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②雙手恭敬地捧著。《史記·項羽本紀》:“沛公奉卮(zhī)酒為壽。”(卮:酒器。)③進獻;送。《周禮·地官 · 大司徒》:“祀五帝,奉牛牲。”④遵循;崇信。《韓非子·有度》:“奉法者強則國強。”⑤侍候。《孟子·告子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⑥同“俸”。薪俸;俸祿。《戰國策·趙策四》:“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⑦祭祀;供奉。《史記·封禪書》:“多以歲時奉祠。”⑧幫助。《漢書·終軍傳》:“臣願盡精厲氣,奉佐明使。”靈:
①女巫。《楚辭·九歌·東皇太一》:“靈偃蹇(jiǎn)兮姣服。”(偃蹇:形容舞態。)②神;神靈。《漢書·禮樂志》:“靈之下,若風馬。”③靈魂。諸葛亮《前出師表》:“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溫庭筠《過陳琳墓》:“詞客有靈應識我。”④威靈。《國語·晉語七》:“七合諸侯,君之靈也。”⑤對死人的尊稱。潘嶽《寡婦賦》:“入空室兮望靈座。”⑥靈異。《詩經·大雅·生民》:“無災無害,以赫其靈。”(赫:顯。)⑦靈驗。《史記·龜策列傳》:“以為龜藏則不靈。”⑧人的精神意志。《文心雕龍· 情采》:“綜述性靈。”⑨善;好。白居易《修香山寺記》:“靈跡勝概。”靈臺:
①觀天文、氣象的高臺。《詩·大雅·靈臺》:“經始~~,經之營之。”②指心。《莊子·庚桑楚》:“不可內於~~。”臺:
(一)星名,即三臺(六顆星)。古代以“三臺”比“三公”(古代最高的官位)。 (二)yí ①代詞。我;我的。《尚書·說命上》:“朝夕納誨,以輔臺德。”《尚書·禹貢》:“祗臺德先。”(祗:敬。)②何;什麼。《法言·問道》:“閔氏之孫其如臺?”③通“怡”。愉悅。《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臺。”帛:
①絲織品的總稱。《史記·陳涉世傢》:“乃丹書帛曰:‘陳勝王。’”(丹書:用紅色寫。)②幣帛。王讜《唐語林》卷一:“宣宗嘗出內府錢帛,建報聖寺。”恭:
①[形]有禮貌,恭敬。《禮記·曲禮上》:“是以君子~敬撙zun節。”②[動]奉行。《尚書·甘誓》:“今予惟~行天之罰。” 【辨析】恭,敬。見259頁“敬”字。先:
①走在前面。《楚辭· 九歌·國殤》:“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②先於;在……之前。《荀子·大略》:“先事慮事,先患慮患。”③首要的事。《吳子·治兵》:“用病之道何先?”④祖先;上代。蘇洵《六國論》:“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⑤對死去的人的尊稱。《孟子·梁惠王下》:“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⑥對古代人的稱呼。⑦先生。《漢書·梅福傳》:“夫叔孫先非不忠也。”[先生]1. 老師。2.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亦用來作對人的尊稱。3. 醫生。[先進]先行學習。《論語 ·先進》:“先進於禮樂,君子也。”待:
①等;等候。《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②對待。《三國志· 吳書·吳主傳》:“吾待蜀不薄。”③依賴;倚仗。《商君書·農戰》:“故不待賞賜而民親上,不待爵祿而民從事,不待刑罰而民致死。”(上:君主。致死:效命。)④防禦;防備。《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備,不可以待不虞。”⑤須;需要。《史記·天官書》:“傳其人,不待告。”[待年]1.等待年長。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天子聘公三女為貴人,少者待年於國。”2.指女子待嫁。顏延年《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漏:
①漏壺。古代計時器,《漢書·東方朔傳》:“自此始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也用以指更次,時間。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漏斷人初靜。”②水從縫隙中滴下或透過。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幹處。”③孔竅或縫隙。杜甫《九日寄岑參》:“安得誅雲師,疇能補天漏?”(雲師:傳說掌管行雲作雨的神。疇:誰。)④泄漏。《公羊傳·文公六年》:“君漏言也。”⑤遺漏;疏漏。諸葛亮《前出師表》:“必能裨(bì)補闕漏,有所廣益。”(裨:補。闕:缺失。)⑥流失;排出。《淮南子·本經》:“鴻水漏,九州幹。”車:
①車子。《禮記· 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②特指兵車。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③指用輪子轉動的工具。《宋史·河渠志五》:“地高則用水車。”④用水車戽(hù)水。范成大《圍田嘆四絕》之二:“六七月間天不雨,若為車水到山邊。”⑤牙床骨。《左傳·僖公五年》:“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輔:面頰。)⑥量詞。白居易《賣炭翁》:“一車炭重千餘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