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研已遠,五言功更精。”詩句出處:《答道素上人別》;是唐朝詩人皎然的作品。
春色遍遠道,寂寞閩中行。碧水何渺渺,白雲亦英英。 離人不可望,日暮芳洲情。黃鶴有逸翮,翹首白雲傾。 欲為山中侶,肯秘遼天聲。藍縷真子褐,葳蕤近臣纓。 以茲奪爾懷,常恐道不成。吾門弟子中,不減惠休名。 一性研已遠,五言功更精。從君汗漫遊,莫廢學無生。 忍草肯搖落,禪枝不枯榮。采采慰長路,知吾心不輕。 幻情有去住,真性無離別。留取老桂枝,歸來共攀折。 |
【註釋】:
一:
①數詞。《孟子·梁惠王上》:“吾何愛一牛?”(愛:吝惜。)《漢書·律歷志上》:“數者,一、十、百、千、萬也。”又表序數第一。《呂氏春秋·古樂》:“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八闋:指舞樂的八章。載民、玄鳥:樂曲八章之名。)②專一。《荀子·勸學》:“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滿。《史記·淮陰侯列傳》:“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④統一;使……一致。《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傳·莊公十二年》:“天下之惡一也。”(惡:指惡人。)⑥整體。賈誼《新書·過秦上》:“合從締交,相與為一。”⑦古代哲學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氣”。⑧副詞。1. 一概;都。《史記·孟嘗君列傳》:“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2. 一旦。《莊子·徐無鬼》:“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過:過失。)3. 乃;竟。《戰國策·齊策一》:“靖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於此乎?”⑨語氣詞。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一何]副詞。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性:
①人的本性。左思《魏都賦》:“人有異同之性。”②事物的本質。《孫子·勢》:“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③性情;性格。劉義慶《世說新語·忿狷》:“王藍田性急。”④生命;性命。《左傳· 昭公八年》:“莫保其性。”⑤身體。《史記·留侯世傢》:“留侯性多病。”(留侯:張良。)研:
①[動]細磨。蘇軾《和陶詩》:“末路益可羞,朱墨手自~。”②(yan)[名]通“硯”。硯臺。《後漢書·班超傳》:“安能久事筆~間乎?”③[動]研究,探討。《北史·馬敬德傳》:“沈思~求,晝夜不倦。”已:
①停止。《荀子·勸學》:“學不可以已。”②完畢。《戰國策·齊策二》:“言未已,齊讓又至。”(讓:責備。)③罷免。《論語·公冶長》:“(子文)三已之,無慍(yùn)色。”(慍:怨恨。)④疾止;病除。柳宗元《捕蛇者說》:“可以已大風。”(大風:麻風病。)⑤副詞。1. 已經。《史記·蒙恬列傳》:“扶蘇已死。”2.隨後;旋即。《史記·項羽本紀》:“廢以為侯,已又殺之。”3. 太;過分。《詩經·小雅·巧言》:“昊(hào)天已威。”(昊天:天。)⑥通“以”。介詞。和方位詞“來”、“上”、“下”、“東”、“西”等結合,表示對時間、范圍的限制。《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自丞相雍已下皆諫。”⑦語氣詞。用法同“矣”。用於句末,表示確定語氣。《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斯惡已:就顯出醜惡瞭。)五:
①基數,五。《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②表序數第五。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隊伍行列。後來寫作“伍”。《呂氏春秋·必己》:“孟賁過於河,先其五。”④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言:
①說話。《詩經 ·衛風·氓》:“載笑載言。”(載:助詞。)②議論;談論。《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③言語;言論。《尚書·大禹謨》:“無稽之言勿聽。”(稽:根據。)④表達;宣說。《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永:同“詠”。唱。)⑤誓言;約言。屈原《離騷》:“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⑥一字稱一言。王勃《滕王閣序》:“一言均賦,四韻俱成。”⑦一句稱一言。《論語·為政》:“《詩經》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⑧助詞。無義。《詩經·秦風·小戎》:“言念君子。”功:
①功勞;業績。《戰國策·趙策四》:“不及今令有功於國。”②成就;功效。《莊子· 天運》:“勞而無功。”《晉書·謝安傳》:“妙算有遺,良圖不果,降齡何促,功敗垂成。”(降齡:上天給予的壽齡。垂成:將成。)嵇康《養生論》:“田種一也,至於樹養不同,則功收相懸。”③工作。《呂氏春秋·仲春》:“無作大事,以妨農功。”④功能。《荀子·天論》:“以全其天功。”⑤工程。葛洪《抱樸子·外篇·崇教》:“民力竭於功役,儲蓄靡於不急,起土山以準嵩霍,決渠水以象九河。”(靡:浪費。嵩霍:二山名,被稱為中嶽與南嶽。)⑥精善;堅固;精良。《管子·七法》:“有蓄積,則久而不匱;器械功,則伐而不費。”⑦通“攻”。治理。《水經註·巨洋水》:“中有古壇,參差相對,後人微加功飾,以為嬉遊之處。”⑧喪服通稱。《禮記·服問》:“絰服之絰,服其功衰。”更:
(一)①改變;更換。《韓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則利害易。”②替換。《呂氏春秋·仲春紀》:“是月也,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犧牲:祭祀用的牲畜。圭:玉器名。皮幣:毛皮和繒帛。)引申為交替。《漢書·萬石君傳》:“九卿更進用事。”③經歷;經過。《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更日久則塗幹而椽燥。”④抵償;抵押。《史記·平準書》:“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悉:竭盡。)⑤古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一更約二小時。嶽飛《小重山》:“驚回千裡夢,已三更。” (二)gèng 副詞。①相當於“再”、“又”。《史記·孟嘗君列傳》:“此時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入秦獻之昭王,更無他裘。”(直:同“值”。)杜甫《石壕吏》:“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②相當於“愈”。更加。《史記·管晏列傳》:“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精:
①純凈的好米。《莊子·人間世》:“鼓策播精,可以食十人。”(策cè:小簸箕)。《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kuài)不厭細。”(厭:嫌。膾:細切的肉、魚。)②純凈。《後漢書·鮮卑傳》:“精金良鐵,皆為賊有。”③精華;精粹。《呂氏春秋·察傳》:“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葛洪《抱撲子·外篇·嘉遁》:“漱流霞之澄液,茹(rú)八石之精英。”(茹:吃。)又精銳。《後漢書·銚期傳》:“河北之地,界接邊塞,人習兵戰,號為精勇。”④專誠;專一。《淮南子·修務》:“官禦不厲,心意不精。”《管子·心術下》:“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⑤細致;細密。《後漢書·宦者傳》:“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工:工巧。)⑥精通;嫻熟。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明史·蔣德璟傳》:“凡武弁(biàn)比試,必騎射精嫻,方準襲替。”(武弁:低級武職。)⑦精明;機靈。《漢書·儒林傳》:“其人精悍,處事分明。”⑧妖精;神怪。王嘉《拾遺記·前漢上》:“勿輕萬乘之尊,惑此精魅之物。”⑨明亮。《史記·天官書》:“天精而見景星。”《漢書·李尋傳》:“日月光精,時雨氣應。”⑩精氣;天地間的一種靈氣。《莊子·在宥》:“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養民人。”(11)精神;精力。《戰國策·燕策三》:“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論衡·論死》:“火滅光消而燭在,人死精亡而形存。”(12)兩性賴以繁殖後代的物質。《周易·系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13)副詞。表示程度,相當於“甚”、“極”。《呂氏春秋·至忠》:“夫惡聞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精神]1.精氣元神。《潛夫論·卜列》:“夫人之所以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2. 實質;要旨。王安石《讀史》:“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寫: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