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水野禽通體白,飣盤山果半邊紅。”詩句出處:《句》;是唐朝詩人黃損的作品。
機關才運動,勝敗便相隨。
忽遇南遷客,若為西入心。
往來三島近,活計一囊空。
三通明主詔,一片白雲心。
掃地待明月,踏花迎野僧。
水諳彭澤闊,山憶武陵深。
金鐙冷光風宛轉,錦袍紅潤雨霏微。
高齊日月方為道,動合乾坤始是心。
傍水野禽通體白,飣盤山果半邊紅。
而今世上多離別,莫向相思樹下啼。 |
【註釋】:
傍:
(一)①靠近;挨近。杜甫《劍門》:“一夫怒臨關,百萬未可傍。”②伴隨;陪伴。《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爹先睡,娘先睡,爹娘不比我班輩。哥哥嫂嫂相傍我,前後收拾自理會。”③泛指依靠。梅堯臣《汝墳貧女》:“勤勤囑四鄰,幸願相依傍。” (二)páng 同“旁”。旁邊;兩側。《北史·周宗室傳》:“俄而水傍有一小鳥,顯和射中之。”(俄而:一會兒。顯和:人名。)[傍偟]同“彷徨”。野:
①郊外。《詩經 · 邶風 · 燕燕》:“之子於歸,遠送於野。”②田野;原野。杜甫《旅夜書懷》:“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③朝廷之外;民間。與“朝”相對。指不在朝,不當政。《尚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④非人工畜養或培植的(動植物)。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野竹分青靄。”(青靄:山中雲氣。)⑤粗鄙;野蠻。《說苑·修文》:“小人失之野,救野莫如敬。”⑥質樸;缺乏文采。《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禽:
①擒捉;捕捉;獵獲。後作“擒”。《呂氏春秋·季秋》:“命主祠祭禽於四方。”②獸的總稱。《論衡·遭虎》:“虎也諸禽之雄也。”③鳥獸的總稱。《周易·師》:“田有禽。”《論衡·物勢》:“以十二辰之禽效之。”(十二辰:十二地支。效:證明。)④特指鳥類。《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通:
①通向;通到。陳壽《隆中對》:“西通巴蜀。”《列子·湯問》:“指通豫南,達於漢陰。”②通行;通過。陶淵明《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③貫通;沒有阻礙的。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順暢;暢通。范仲淹《嶽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⑤疏通。《史記·秦始皇本紀》:“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北史·宇文愷傳》:“今錄其疑難,為之通釋,皆出證據,以相發明。”(發明:闡明。)⑥流通;交換。薛福成《變法》:“環大地九萬裡之內,罔不通使互市。”(罔:無。)⑦交往;溝通。《左傳 · 桓公七年》:“衛孫桓子來盟,始通。”周密《齊東野語》卷十:“既貴,恥其傢微,陰有所遺,而絕不與通。”⑧四通八達的。《晉書·列女傳》:“恨不得梟(xiāo)汝首於通逵,以塞大恥。”(梟:斬首懸掛。逵:大路。)⑨知曉;通曉。《呂氏春秋·謹聽》:“通乎己之不足,則不與物爭矣。”嵇康《釋私論》:“是故言君子,則以無措為主,以通物為美。”⑩開通;開明。《漢書·孝成趙皇後傳》:“知陛下有賢聖通明之德,仁孝子愛之恩。”(11)傳達;通知。《周禮·天官·內豎》:“內豎掌內外之通令。”(12)全部;整個。曹植《與吳質書》:“時有所慮,至通夜不瞑。”(瞑:同“眠”。)(13)共同的;通常的。《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義也。”司馬光《為龐相公再讓宰相表》:“臣聞量能授職者,人主之通術。”(14)(馬)糞。《後漢書·戴就傳》:“乃臥就覆船下,以馬通熏之。”(15)量詞。1. 用於文書,表示一份。《世說新語·文學》:“無不傳寫,各有一通。”2. 用於擊鼓。相當於“陣”、“遍”。《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傳吏疑其偽,乃椎鼓三通。”通體:
①整個的身體。韓偓《寒食日沙縣雨中看薔薇》:“~~全無力,酡顏不自持。”②全書的體例。杜預《春秋左氏傳序》:“成一經之~~。”③合為一體。《淮南子·本經》:“~~於天地,同精於陰陽。”體:
①身體的總稱。《戰國策·趙策四》:“而恐太後玉體之有郄(xì)也。”(郄:同“卻”。指生病。)②身體的一部分。《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③分解(肢體)。《孔子傢語·問禮》:“體其犬豕牛羊。”④體統;體制。《公羊傳·文公九年》:“繼文王之體,守文王之法度。”⑤體裁;書寫形式。《文心雕龍·辨騷》:“揚雄風味,亦言體同《詩》《雅》。”⑥本體;實體。《後漢書·獨行傳序》:“以其名體雖殊,而操行俱絕。”(名:名分。操:操守。絕:高超。)⑦依照;效法。《淮南子·本經》:“帝者體太一。”⑧親身觀察體驗。《宋史·張俊傳》:“帝曰:‘群臣謂朕待卿獨厚,其仰體眷懷,益思勉勵。’”(眷懷:眷顧之情。)⑨體諒;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禮記·中庸》:“敬大臣也,體群臣也。”⑩領悟;體現。《莊子·刻意》:“能體純素,謂之真人。”(11)親近;連接。《禮記·學記》:“就賢體近,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白:
①白色。《荀子·榮辱》:“目辨白黑美惡。”(辨:辨別。)②純潔。《韓非子·說疑》:“竦(sǒng)心白意。”(竦:恭敬。)③皎潔;明亮。白居易《琵琶行》:“唯見江心秋月白。”④彰明;顯赫。《荀子·天論》:“禮義不加於國傢,則功名不白。”⑤表明;陳述。《呂氏春秋·士節》:“吾將以死白之。”⑥稟告;報告。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太尉自州以狀白府。”⑦徒然;平白地。李白《越女詞》五首之四:“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盤:
①盤子。可用來盛飯食,也可用來放水。《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乃饋盤飧,置壁焉。”《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②樂。《尚書·無逸》:“文王不敢盤於遊田。”(田:打獵。)③回繞;彎曲。《隋書·百濟傳》:“女辮發垂後,已出嫁則分為兩道,盤於頭上。”沈括《夢溪筆談》卷三:“用柔鐵屈盤之。”(柔鐵:熟鐵。)這個意義又寫作“蟠”。④盤旋。徐宏祖《徐霞客遊記·楚遊日記》:“盤空而升。”⑤徘徊,逗留。常“盤桓”連用。曹植《洛神賦》:“悵盤桓而不能去。”(悵:惆悵;傷感。去:離去。)⑥通“磐”。巨大的石頭。《荀子·富國》:“國安於盤石。”果:
①植物所結的果實。《儀禮·既夕禮》:“不食菜果。”《呂氏春秋·本味》:“投淵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②與原因相應的結果。《南史·范縝傳》:“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③成為事實;實現。《孟子·梁惠王下》:“君是以不果來也。”④充實;飽足。《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六》:“小食後,腹果甚。”⑤果敢;有決斷。《後漢書·高彪傳》:“古之君子,即戎忘身,明其果毅。”(即戎:臨戰。)《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⑥副詞。1.表示結果。終於;終究。《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2.表示如先所預料。果然;真的。《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龐涓果夜至斫(zhuó)木下。”(斫:砍。)3. 究竟;到底。李贄《答耿中丞》:“天下果何時而太平乎哉!”⑦連詞。表示假設,相當於“假若”、“如果”。《左傳·宣公十二年》:“果遇,必敗。”⑧通“婐”。女侍。《孟子·盡心下》:“及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婐,若固有之。”(袗衣zhěn:繡有文采的華貴的衣服。)半:
①事物的二分之一;一半。《莊子·天下》:“一尺之捶(chuí),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捶:通“棰”。短木棍。竭:盡。)《世說新語·任誕》:“又進一豚(tún),食半餘半。”(進:進獻。豚:小豬。)②一部分;不完全。杜甫《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方幹《送孫百篇遊天臺》:“更有仙花與靈鳥,恐君多半未知名。”③中間。姚鼐《登泰山記》:“半山居霧若帶然。”邊:
①側畔;旁邊。陶潛《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②邊緣。蘇渙《毒蜂成一窠》詩:“長安大道邊,挾彈誰傢兒?”③邊境。《鹽鐵論·利議》:“思念北邊之未安。”④指邊防。《宋書·裴松之傳》:“裴松之廊廟之才,不宜久屍邊務。”(廊廟:指朝廷。屍:主管。)⑤靠近;接壤。《史記·高祖本紀》:“齊邊楚。”紅:
①本義為淺紅;桃紅;粉紅。後泛指紅色。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鬧:濃盛。)②花的代稱。張先《天仙子》:“明日落紅應滿徑。”③通“工(gōng)”。指婦女所做的紡織、刺繡等工作。《漢書·酈食其傳》:“農夫釋耒(lěi),紅女下機。”(釋:放下。耒:農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