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憶漱蘇門澗,經浮楚澤瀦。

    “憶漱蘇門澗,經浮楚澤瀦。”詩句出處:《寄李輈侍郎》;是唐朝詩人賈島的作品。

    終過盟津書,分明夢不虛。人從清渭別,地隔太行餘。
    賓幕誰嫌靜,公門但晏如。櫑鞞幹霹靂,斜漢濕蟾蜍。
    追琢垂今後,敦龐得古初。井臺憐操築,漳岸想丕疏。
    亦翼鏗珉珮,終當直石渠。此身多抱疾,幽裡近營居。
    憶漱蘇門澗,經浮楚澤瀦。松栽侵古影,葷斷尚芹菹。
    語嘿曾延接,心源離滓淤。誰言姓琴氏,獨跨角生魚。

    【註釋】:

    憶:

    ①思念;回想。《木蘭詩》:“問女何所思? 問女何所憶?”潘閬《憶餘杭五首》之一:“長憶錢塘,不是人寰是天上。”②記得;記住不忘。《梁書·昭明太子傳》:“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憶。”元稹《連昌宮詞》:“弄權宰相不記名,依稀憶得楊與李。”(楊與李:指楊國忠、李林甫。)

    漱:

    ①漱口。《禮記·內則》:“凡內外,雞初鳴,咸盥漱。”②洗滌。《禮記·曲禮上》:“諸母不漱裳。”陸遊《古井》:“駕言欲漱濯,冀遠塵土襲。”(駕:乘車。言:詞頭。)③沖刷;沖蕩。杜甫《三川觀水漲二十韻》:“漱壑松柏禿。”④吮吸;飲。張衡《思玄賦》:“漱飛泉之瀝液兮,咀石菌之流英。”

    蘇:

    死而復生,蘇醒過來。蕭衍《凈業賦序》:“獨夫既除,蒼生蘇息。”

    門:

    ①建築物的進出口。《詩經·小雅 ·何人斯》:“不入我門。”《木蘭詩》:“開我東閣門。”②關鍵。《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商君書·君臣》:“臣聞道民之門,在上所先。”③傢;傢族。《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汝勿妄語,滅吾門也。”④門類;類別。《舊唐書·杜佑傳》:“凡書九門,計二百卷。”⑤派別;學派。《後漢書·鄭玄傳》:“仲尼之門,考以四科。”⑥門第。《北史·劉昶傳》:“唯能是寄,不必拘門。”

    澗:

    ①夾在兩山間的小水溝。《詩經·召南·采蘋》:“於以采蘋,南澗之濱。”(蘋:蕨類植物。)②水名。在今河南省。

    經:

    ①織物的縱線叫“經”。《文心雕龍·情采》:“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論衡· 量知》:“恒女之手,紡績織經。”(恒:常。)②南北向的道路為“經”(東西向的為“緯”)。《周禮·考工記·匠人》:“國中九經九緯。”③道路。張衡《東京賦》:“經塗九軌,城隅九雉。”④中醫稱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幹為“經”。《莊子·養生主》:“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技:即“枝”,枝脈。肯綮qìng:筋骨結合之處。軱gù:大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教以上下經脈五診。”⑤具有典范性的著作。如:《十三經》;佛經;《道德經》。《史記·儒林列傳》:“(兒寬)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又指記述某一事物、技藝的專書。如:《水經》;《茶經》;《禽經》。⑥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中的第一部,即經部,又稱甲部,專門收集《周易》、《尚書》、《詩經》等儒傢經典著作。⑦經過;經歷。《呂氏春秋·察今》:“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徐霞客遊記·浙遊日記》:“婺(wù)水東南從永康經郡之南門,而西北抵蘭溪,與衢江合。”⑧常久。《史記·貨殖列傳》:“富無經業,則貨無常主。”⑨常道;常法。《左傳·隱公十一年》:“恕而行之,德之則也,禮之經也。”《呂氏春秋·有始》:“天地合和,生之大經也。”⑩治理。《荀子·非十二子》:“不可以經國定分。”《呂氏春秋·求人》:“終身無經天下之色。”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11)上吊;自縊。《論語· 憲問》:“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史記·田單列傳》:“遂經其頸於樹枝,自奮絕脰而死。”《漢書·戾太子劉據傳》:“太子自度不得脫,即入室距戶自經。”(距戶:閉門。)[經紀]經營管理。《宋書·謝弘微傳》:“弘微經紀生業,事若在公,一錢尺帛出入,皆有文簿。”(生業:賴以生活的職業。)[經營]1. 治理。《詩經· 大雅· 江漢》:“經營四方,告成於王。”2. 指藝術構思。杜甫《丹青引》:“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意匠:構思。慘淡:用盡心力。)

    浮:

    ①漂在水面。與“沉”相對。《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楊舟,載沉載浮。”(載:則。)②行船。宋玉《高唐賦》:“若浮海而望碣石。”(碣石:山名。)③表面上的;空虛不實。《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七回:“乃於要道,深掘陷坑,將草蓐掩蓋,上用浮土。”④虛浮;浮華。魏征《十漸不克終疏》:“必先淳樸而抑浮華。”⑤浮躁。《國語·楚語上》:“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⑥超過;多餘。曾鞏《故朝散大夫孫公行狀》:“天下所以大困者,在浮費。”⑦罰人飲酒。《說苑·善說》:“飲不釂者,浮以大百。”[浮生]舊稱短促虛空的人生。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浮圖][浮屠]梵語譯音。1.佛;佛陀。《後漢書·西域傳·天竺》:“後桓帝好神,數祀浮圖、老子。”2.和尚。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夫文暢,浮屠也。”3.佛塔。蘇軾《薦誠禪院五百羅漢記》:“且造鐵浮屠十有三級,高百二十尺。”

    楚:

    ①木名。牡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幹堅勁,可以作杖。《韓非子·十過》:“公宮之垣,皆以荻蒿楛楚墻之。”②打人的荊條。《禮記·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通“檟”。木名。)③用荊條打。《後漢書·史弼傳》:“命左右引出,楚捶數百。”④痛苦。《史記·文帝本紀》:“何其楚痛而不得也。”⑤整齊。《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籩豆有楚。”(籩豆:食器。)⑥周朝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原來在今湖北和湖南一帶,後來擴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和四川。後為秦所滅。[楚楚]1. 繁茂的樣子。《詩經·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茨:茨藜。)2. 鮮明的樣子。《詩經·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澤:

    ①光澤;潤澤。屈原《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雜糅:混雜糅合。)②濕潤。《齊民要術·栽樹》:“時時灌溉,常令潤澤。”③雨露。王安石《上杜學士開河書》:“幸而雨澤時至。”(時至:按時到來。)④水匯聚處;沼澤。《楚辭·漁父》:“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⑤恩惠;恩澤。《史記·滑稽列傳》:“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澤流後世。”⑥遺風;影響。《孟子·離婁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斬:斷絕。)

    瀦:

    ①水停聚的地方,陂塘。《周禮 · 地官 · 稻人》:“掌稼下地,以瀦畜水。”(畜:同“蓄”,儲蓄。)②水聚積。王安石《上杜學士言開河書》:“大浚治川渠,使有所瀦。”


    上一篇:吹成暖景犹葭律,引上纤萝在岳松。

    下一篇:宛叶遍蓬蒿,樊邓无良畴。
  • 忆漱苏门涧,经浮楚泽潴。

    “忆漱苏门涧,经浮楚泽潴。”诗句出处:《寄李輈侍郎》;是唐朝诗人贾岛的作品。

    终过盟津书,分明梦不虚。人从清渭别,地隔太行余。
    宾幕谁嫌静,公门但晏如。櫑鞞干霹雳,斜汉湿蟾蜍。
    追琢垂今后,敦庞得古初。井台怜操筑,漳岸想丕疏。
    亦翼铿珉珮,终当直石渠。此身多抱疾,幽里近营居。
    忆漱苏门涧,经浮楚泽潴。松栽侵古影,荤断尚芹菹。
    语嘿曾延接,心源离滓淤。谁言姓琴氏,独跨角生鱼。

    【注释】:

    忆:

    ①思念;回想。《木兰诗》:“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潘阆《忆余杭五首》之一:“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②记得;记住不忘。《梁书·昭明太子传》:“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元稹《连昌宫词》:“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杨与李:指杨国忠、李林甫。)

    漱:

    ①漱口。《礼记·内则》:“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②洗涤。《礼记·曲礼上》:“诸母不漱裳。”陆游《古井》:“驾言欲漱濯,冀远尘土袭。”(驾:乘车。言:词头。)③冲刷;冲荡。杜甫《三川观水涨二十韵》:“漱壑松柏秃。”④吮吸;饮。张衡《思玄赋》:“漱飞泉之沥液兮,咀石菌之流英。”

    苏:

    死而复生,苏醒过来。萧衍《净业赋序》:“独夫既除,苍生苏息。”

    门:

    ①建筑物的进出口。《诗经·小雅 ·何人斯》:“不入我门。”《木兰诗》:“开我东阁门。”②关键。《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商君书·君臣》:“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③家;家族。《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汝勿妄语,灭吾门也。”④门类;类别。《旧唐书·杜佑传》:“凡书九门,计二百卷。”⑤派别;学派。《后汉书·郑玄传》:“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⑥门第。《北史·刘昶传》:“唯能是寄,不必拘门。”

    涧:

    ①夹在两山间的小水沟。《诗经·召南·采蘋》:“于以采蘋,南涧之滨。”(蘋:蕨类植物。)②水名。在今河南省。

    经:

    ①织物的纵线叫“经”。《文心雕龙·情采》:“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论衡· 量知》:“恒女之手,纺绩织经。”(恒:常。)②南北向的道路为“经”(东西向的为“纬”)。《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③道路。张衡《东京赋》:“经涂九轨,城隅九雉。”④中医称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为“经”。《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技:即“枝”,枝脉。肯綮qìng:筋骨结合之处。軱gù:大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教以上下经脉五诊。”⑤具有典范性的著作。如:《十三经》;佛经;《道德经》。《史记·儒林列传》:“(儿宽)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又指记述某一事物、技艺的专书。如:《水经》;《茶经》;《禽经》。⑥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第一部,即经部,又称甲部,专门收集《周易》、《尚书》、《诗经》等儒家经典著作。⑦经过;经历。《吕氏春秋·察今》:“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婺(wù)水东南从永康经郡之南门,而西北抵兰溪,与衢江合。”⑧常久。《史记·货殖列传》:“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⑨常道;常法。《左传·隐公十一年》:“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吕氏春秋·有始》:“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⑩治理。《荀子·非十二子》:“不可以经国定分。”《吕氏春秋·求人》:“终身无经天下之色。”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1)上吊;自缢。《论语· 宪问》:“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史记·田单列传》:“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汉书·戾太子刘据传》:“太子自度不得脱,即入室距户自经。”(距户:闭门。)[经纪]经营管理。《宋书·谢弘微传》:“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生业:赖以生活的职业。)[经营]1. 治理。《诗经· 大雅· 江汉》:“经营四方,告成于王。”2. 指艺术构思。杜甫《丹青引》:“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意匠:构思。惨淡:用尽心力。)

    浮:

    ①漂在水面。与“沉”相对。《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沉载浮。”(载:则。)②行船。宋玉《高唐赋》:“若浮海而望碣石。”(碣石:山名。)③表面上的;空虚不实。《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七回:“乃于要道,深掘陷坑,将草蓐掩盖,上用浮土。”④虚浮;浮华。魏征《十渐不克终疏》:“必先淳朴而抑浮华。”⑤浮躁。《国语·楚语上》:“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⑥超过;多余。曾巩《故朝散大夫孙公行状》:“天下所以大困者,在浮费。”⑦罚人饮酒。《说苑·善说》:“饮不釂者,浮以大百。”[浮生]旧称短促虚空的人生。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浮图][浮屠]梵语译音。1.佛;佛陀。《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2.和尚。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夫文畅,浮屠也。”3.佛塔。苏轼《荐诚禅院五百罗汉记》:“且造铁浮屠十有三级,高百二十尺。”

    楚:

    ①木名。牡荆。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干坚劲,可以作杖。《韩非子·十过》:“公宫之垣,皆以荻蒿楛楚墙之。”②打人的荆条。《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通“槚”。木名。)③用荆条打。《后汉书·史弼传》:“命左右引出,楚捶数百。”④痛苦。《史记·文帝本纪》:“何其楚痛而不得也。”⑤整齐。《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笾豆有楚。”(笾豆:食器。)⑥周朝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原来在今湖北和湖南一带,后来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和四川。后为秦所灭。[楚楚]1. 繁茂的样子。《诗经·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茨:茨藜。)2. 鲜明的样子。《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泽:

    ①光泽;润泽。屈原《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杂糅:混杂糅合。)②湿润。《齐民要术·栽树》:“时时灌溉,常令润泽。”③雨露。王安石《上杜学士开河书》:“幸而雨泽时至。”(时至:按时到来。)④水汇聚处;沼泽。《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⑤恩惠;恩泽。《史记·滑稽列传》:“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⑥遗风;影响。《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斩:断绝。)

    潴:

    ①水停聚的地方,陂塘。《周礼 · 地官 · 稻人》:“掌稼下地,以潴畜水。”(畜:同“蓄”,储蓄。)②水聚积。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大浚治川渠,使有所潴。”


    上一篇:吹成暖景犹葭律,引上纤萝在岳松。

    下一篇:宛叶遍蓬蒿,樊邓无良畴。

  • 上一篇:吹成暖景犹葭律,引上纤萝在岳松。

    下一篇:宛叶遍蓬蒿,樊邓无良畴。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