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民對雲效高致,禪子逢雲增道意。”詩句出處:《白雲歌寄陸中丞使君長源》;是唐朝詩人皎然的作品。
一見西山雲,使人情意遠。憑高發詠何超遙, 道妙如君有舒卷。縈空疊景多麗容,眾峰峰上自為峰。 潔白不由陰雨積,高明肯共雜煙重。萬物有形皆有著, 白雲有形無系縛。黃金被爍玉亦瑕,一片飄然污不著。 或逢天上或人間,人自營營雲自閑。忽爾飛來暫為侶, 忽然飛去莫能攀。逸民對雲效高致,禪子逢雲增道意。 白雲遇物無偏頗,自是人心見同異。閶闔天門宜曙看, 為纓作蓋擁千官。從龍合沓臨清暑,就日逶迤繞露寒。 誰憐西山雲,亭亭處幽絕。坐石長看非我羈, 手中欲攬待君說。貞白先生那得知,隻向空山自怡悅。
|
【註釋】:
逸:
①逃跑;奔跑。《左傳·桓公八年》:“隨侯逸。”《國語·晉語五》:“馬逸不能止,三軍從之。”②散失;亡失。柳宗元《武功縣丞廳壁記》:“壁壞文逸。”③隱逸。《論語·堯曰》:“舉逸民。”《後漢書·趙岐傳》:“漢有逸人,姓趙名嘉,有志無時,命也奈何!”④釋放。《左傳·成公十六年》:“晉人患之……明日復戰,乃逸楚囚。”(楚囚:指楚軍戰俘。)⑤通“軼”。超越;超絕。王勃《滕王閣序》:“遙襟俯暢,逸興遄(chuáng)飛。”(襟:胸懷。遄:疾速。)又過量,過分。《國語·周語上》:“國之不臧,則維餘一人是有逸罰。”⑥安閑;安逸。《漢書·趙充國傳》:“以逸擊勞,取勝之道也。”張居正《學農園記》:“夫天子之尊,猶以不知穡事為恥,況其下者,何敢自逸?”⑦放縱;放蕩。《戰國策 ·楚策四》:“專淫逸侈靡,不顧國政。”逸民:
遁世隱居的人。《漢書·敘傳》:“四皓遁秦,古之~~。”民:
①[名]奴隸。《左傳·定公四年》:“昔武王克商,分魯公以殷~六族。”②[名]人民,百姓。《曹劌論戰》:“小惠未遍,~弗從也。”③[名]人。《禮記·王制》:“五方之~,言語不通。”④[名]指別人。《詩經·邶風·谷風》:“凡~有喪,匍匐救之。”對:
①對答;回答;應對。《孟子·梁惠王上》:“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齊桓:齊桓公。晉文:晉文公。)②對著;向著;朝向;面對。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韋應物《休暇日訪王侍禦不遇》:“門對寒流雪滿山。”③對立;敵對;相對。《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值:遇到;碰見。)又對手。《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④對付。《韓非子·初見秦》:“夫一人奮死可以對十,十可以對百。”⑤婚姻配偶。《後漢書·逸民傳·梁鴻》:“同縣孟氏有女,狀肥醜而黑,力舉石臼,擇對不嫁,至年三十。”⑥對照。《夢溪筆談》卷八:“國朝置天文院於禁中……以兩司奏狀對勘,以防虛偽。”(勘:校對。)⑦對偶。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有律詩徹首尾對者,有律詩徹首尾不對者。”⑧較量。曹丕《典論·自敘》:“餘與論劍,因求與餘對。”⑨稱揚;顯揚。《詩經·大雅·皇矣》:“以對於天下。”雲:
①同“雲2”。②說。《論語·子罕》:“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牢:人名。試:見用於朝廷。藝:多才藝。)③有。《荀子 ·法行》:“其雲益乎?”④代詞。如此。《史記·汲鄭列傳》:“汲、鄭亦雲,悲夫!”(汲、鄭:指汲黯、鄭當時二人。)⑤助詞。1. 用於句首。《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喜?”2. 用於句中。《後漢書·陳龜傳》:“雖歿(mò)軀體,無所雲補。”(歿:死。補:彌補。)⑥語氣詞。用於句末,表陳述語氣。《史記·伯夷列傳》:“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雲。”[雲雲]通“蕓蕓”。眾多貌。《莊子·在宥》:“萬物雲雲。”效:
①模仿;效法。《左傳·文公元年》:“效尤禍也。”②送;獻出。《史記 ·秦始皇本紀》:“異日韓王納地效璽。”③效果;功用。《商君書·徠民》:“此富強兩成之效也。”④驗證;證明。賈誼《治安策》:“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已然之效也。”高:
①高。與“低”相對。《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鶴《春宮怨》:“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重:重疊。)②指高度。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③高級;上等;優良。《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④歲數大。《左傳·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漢書·晁錯傳》:“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對策: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⑥尊崇。《莊子· 盜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⑦高尚。《韓非子·五蠹》:“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高致:
高尚的情趣。《三國志·蜀·諸葛亮傳》“性度恢廓”裴註:“瑜(周瑜)雅量~~。”致:
①送達。《荀子·解蔽》:“遠方莫不致其珍。”又使送達。《周禮·夏官·懷方氏》:“掌來遠方之民,致方貢,致遠物。”②取得;求得。《荀子·勸學》:“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裡。”《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格物:推究事物之理。格:推究。)③傳達;表達。《晉書·簡文帝紀》:“致意尊公,傢國之事,遂至於此。”《漢書·朱傅傳》:“遣吏存問致意。”④招引;招來。《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⑤導致。張居正《答荊州趙知府》:“頑奴犯法,致煩尊慮,惶愧不可言。”⑥獻出;盡。《論語·子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論語·學而》:“事君能致其身。”⑦竭盡。《荀子·勸學》:“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⑧意態;情趣。《魏書·茹皓傳》:“樹草栽木,頗有野致。”⑨副詞。極。《荀子 · 仲尼》:“非致隆高也。”(隆:高。)⑩招引;引來。《鹽鐵論·本議》:“致市民,聚萬貨。”(11)到。《周髀算經》:“引繩致地而識(zhì志)之。”禪:
(一)①佛教用語。梵文“禪那”的省稱。靜思之意,為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引申為禪學、禪理。杜甫《飲中八仙歌》:“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②指與佛教有關的事物。劉基《春谷詩為竹西和尚賦》:“過橋禪杖落,坐石袈裟袒。” (二)shàn ①古代帝王祭祀土地的典禮。《史記·秦始皇本紀》:“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封:帝王祭天的典禮。望祭:祭山川的典禮。)②禪讓。帝王讓位於賢者。《漢書·董賢傳》:“(哀帝)從容視賢笑,曰:‘吾欲法堯禪舜,何如?’”③替代。《莊子·寓言》:“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始卒若環:始終像繞圓圈一樣循環。倫:理。這裡指循環往復的規律。)子:
①孩子,兼指男女。《詩經·豳風· 七月》:“同我婦子,饁彼南畝。”(饁yè:送飯。南畝:指田地。)②兒子或女兒。《戰國策·趙策四》:“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此指兒子。《韓非子·說林上》:“衛人嫁其子。”此指女兒。③人的通稱,或指男;或指女。《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印否?”(涉:過河。印āng:我。)《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傢。”(之:此。歸:出嫁。)④尊稱,多指男子。《詩經·衛風·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匪:非。愆qiān:錯,誤。)⑤動物的卵或幼小的動物。《詩經·小雅·小宛》:“螟嶺有子,蜾蠃負之。”(螟蛉mínglíng:一種吃禾心的害蟲。蜾蠃guǒluǒ:細腰蜂。)《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⑥植物的果實或種子。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李紳《憫農》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⑦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⑧地支的第一位,常與天幹相配以紀日、紀年。《春秋 · 桓公十八年》:“夏四月丙子,公薨於齊。”韓愈《息國夫人墓志銘》:“元和七年甲子,日南至,以疾卒。”(元和:唐憲宗年號。日南至:指夏至。)又指十二時辰之一,即子時,自夜十一時至次日晨一時。⑨利息。《史記·貨殖列傳》:“子貸金錢千貫。”逢:
(一)①遇見;碰到。李白《古風·二十四》:“路逢鬥雞者。”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②迎接。王維《與盧象集朱傢》:“主人能愛客,終日有逢迎。”③迎合;奉承。《孟子· 告子下》:“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惡。”④大。《禮記·儒行》:“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掖:胳肢窩。“逢掖”即大袖子。)(二)péng [逢逢]象聲詞。鼓聲。李賀《上之回》:“蚩尤死,鼓逢逢。”雲:
①同“雲2”。②說。《論語·子罕》:“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牢:人名。試:見用於朝廷。藝:多才藝。)③有。《荀子 ·法行》:“其雲益乎?”④代詞。如此。《史記·汲鄭列傳》:“汲、鄭亦雲,悲夫!”(汲、鄭:指汲黯、鄭當時二人。)⑤助詞。1. 用於句首。《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喜?”2. 用於句中。《後漢書·陳龜傳》:“雖歿(mò)軀體,無所雲補。”(歿:死。補:彌補。)⑥語氣詞。用於句末,表陳述語氣。《史記·伯夷列傳》:“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雲。”[雲雲]通“蕓蕓”。眾多貌。《莊子·在宥》:“萬物雲雲。”增:
(一)增加;添。與“減”相對。《詩經·小雅·天保》:“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方:將。) (二)céng 通“層”。重疊。劉向《說苑·反質》:“宮室臺閣,連屬增累。”(連屬:連接。增累:重疊。)道:
(一)①道路。《史記·陳涉世傢》:“會天大雨,道不通。”②水流通行的途徑。《左傳·昭公十三年》:“秋,晉侯會吳子於良,水道不可,吳子辭,乃還。”(會:約會。良:地名。)③取道。文天祥《指南錄後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裡。”④方法;途徑。《論語·裡仁》:“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⑤技藝。《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⑥宇宙萬物的本原。《周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⑦規律;道理。《荀子·天論》:“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循:遵照。貳:不專一。)⑧政治主張或思想學說。《論語·裡仁》:“吾道一以貫之哉。”⑨好的政治局面。《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⑩道德;道義。徐階《送司封仲芳楊子赴留都》:“古道日淪替,群諛紛追隨。”(淪:淪亡。替:衰落。諛:阿諛,奉承。)(11)道傢。上古思想流派之一。(12)指道術。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二:“子若學道,即有仙分。”(13)行政區劃名。1.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開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2. 清代和民國初年曾在省以下設若幹分守道。(14)說;講述。《鹽鐵論·遵道》:“飾虛言以亂實,道古以害今。”(15)量詞。用於命令、題目等。《新唐書·選舉志》:“進士試詩、賦及時務策五道。”(二)dǎo ①同“導”。1.疏通。《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決:河流決口。克:能。)2. 引導。《漢書·張騫傳》:“唯王使人道送我。”②治理。《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政:政令。齊:整頓。免:免於犯罪。)③介詞。從;由。《漢書·淮南王安傳》:“諸使者道長安來,為妄妖言。”意:
①心意;意圖。《公羊傳·隱公三年》:“此非先君之意也。”賈思勰《齊民要術序》:“蔡倫立意造紙。”又意思。劉勰《文心雕龍·鎔裁》:“善刪者字去而意留。”②懷疑。《列子 ·說符》:“人有亡鐵(fū夫)者,意其鄰之子。”(亡:丟失。鐵:斧子。)③意料。《史記·項羽本紀》:“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意者]想來大概是……。《莊子·天運》:“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邪。”(想來天大概是運轉而不會自己停止吧。)④通“抑”。表示選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還是”。《墨子·耕柱》:“子之義將匿耶? 意將以告人乎?”(匿:隱藏。)⑤yī(依)。通“噫”。嘆詞。《莊子·在宥》:“意! 甚矣戰,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