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孰為邦蟊,節根之螟。

    “孰為邦蟊,節根之螟。”詩句出處:《鄆州谿堂詩》;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

    帝奠九廛,有葉有年。有荒不條,河岱之間。及我憲考,
    一收正之。視邦選侯,以公來屍。公來屍之,人始未信。
    公不飲食,以訓以徇。孰饑無食,孰呻孰嘆。孰冤不問,
    不得分願。孰為邦蟊,節根之螟。羊很狼貪,以口覆城。
    吹之喣之,摩手拊之。箴之石之,膊而磔之。凡公四封,
    既富以強。謂公吾父,孰違公令。可以師征,不寧守邦。
    公作谿堂。播播流水。淺有蒲蓮,深有葭葦。公以賓燕,
    其鼓駭駭。公燕谿堂,賓校醉飽。流有跳魚,岸有集鳥。
    既歌以舞,其鼓考考。公在谿堂,公禦琴瑟。公暨賓贊,
    稽經諏律。施用不差,人用不屈。谿有蘋苽,有龜有魚。
    公在中流,右詩左書。無我斁遺,此邦是庥。

    【註釋】:

    孰:

    ①熟;煮熟。《楚辭·大招》:“四酎(zhòu)並孰。”(酎:醇酒。)②莊稼、果實成熟。《荀子·富國》:“寒暑和節,而五谷以時孰。”(時:按時。)《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於是盧橘夏孰。”(盧:黑色。)③仔細。《荀子·議兵》:“凡慮事欲孰。”④疑問代詞。1.相當於“誰”。《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2. 相當於“哪個”。《論語·公冶長》:“女與回也孰愈?”(女:同“汝”。回:顏回。愈:勝過。)3.指物,什麼。《孟子·告子下》:“禮與食孰重?”4.相當於“何”、“怎麼”。《楚辭·九章·哀郢》:“孰兩東門之可蕪?”(兩:再次。蕪:荒蕪。)[孰與]與……比,哪一個……;哪裡比得上。表示兩相比較,選擇其一。《戰國策·齊策一》:“(鄒忌)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為:

    (一)①做。《詩經·周頌·豐年》:“為酒為醴,烝畀祖妣。”(烝:進獻。畀:給予。)《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愛。)②制作;創作。《禮記·曲禮下》:“為宮室,不斬於丘木。”(丘木:墓地的樹。)《漢書·枚乘傳》:“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遲:慢。)③治理。《商君書·農戰》:“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於農。”(偷:怠惰;忽視。)《論語·為政》:“為政以德。”④行為。范仲淹《嶽陽樓記》:“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嘗:曾經。)⑤充當。《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溫習。故:舊的知識。)⑥當作。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⑦變為;成為。屈原《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蘭、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認為。《孟子·公孫醜上》:“而子為我願之乎?”(子:你。)⑨是。《左傳·宣公三年》:“餘為伯儵,餘而祖也。”⑩介詞。1. 表被動。被。《三國志 · 吳書· 呂蒙傳》:“為張遼等所襲。”2.表對象。對;向。《戰國策·韓策二》:“(嚴仲子)因為聶政語曰:‘臣有仇。’”(11)連詞。如果。《戰國策·秦策四》:“秦為知之,必不救也。”(12)語氣詞。1. 與“何”相配,表疑問語氣。《論語·季氏》:“何以伐為?”(伐:進攻。)2. 多用於句未,表示反問語氣。《漢書·外戚傳下·趙皇後》:“今故告之,反怒為!”(故:故意。) (二)wèi ①幫助。《詩經·大雅·鳧鷖》:“公屍燕飲,福祿來為。”②介詞。1. 表對象。替。《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為。《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3. 表目的。為瞭。《孔雀東南飛》:“慎勿為婦死。”③通“偽”。假裝。《禮記·檀弓下》:“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

    邦:

    ①諸侯的封國。《詩經·大雅·皇矣》:“王(wàng)此大邦。”(王:指統治。)②泛指國傢。杜甫《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邦以民為本。”③分封。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後。”(後:國君。)

    蟊:

    ①吃禾苗根的害蟲。《詩經·大雅·小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②喻對國傢或人民有危害的人。《詩經·大雅·召旻》:“蟊賊內訌。”

    節:

    ①竹節。《史記·龜策列傳》:“竹,外有理節,中直空虛。”左思《吳都賦》:“苞筍抽節。”泛指木節或骨節。《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②季節;節氣。《列子·湯問》:“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淮南子·天文》:“十五日為一節。”《史記·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③節日。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④禮節。《周易·傢人》:“象曰:婦人嘻嘻,失傢節也。”《論語·微子》:“長幼之節,不可廢也。”⑤準則;法度。《禮記·曲禮上》:“禮不踰節。”⑥節操;氣節。諸葛亮《出師表》:“此悉貞良死節之臣。”文天祥《正氣歌》:“時窮節乃見。”《人物志·七繆》:“達有勞謙之稱,窮有著明之節。”⑦節制。《呂氏春秋·論人》:“適耳目,節嗜欲。”《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富民之要,在於節儉。”《漢書·晁錯傳》:“人情莫不欲逸,三王節其力而不盡也。”《管子·心術下》:“節怒莫若樂,節樂莫若禮。”杜甫《往在》:“君臣節儉足,朝野歡呼同。”⑧符節。《左傳·文公八年》:“司馬握節以死。”《淮南子·道應》:“田鳩持節使秦。”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雲中:郡名。)⑨一種用竹編成的打擊樂器,用來調節樂曲的節拍。《列子·湯問》:“撫節悲歌。”(撫:擊。)左思《蜀都賦》:“巴姬彈弦,漢女擊節。”也指節奏、節拍。屈原《九歌·東君》:“展詩兮會舞,應律兮合節。”蔡琰《胡笳十八拍》:“十五拍兮節調促,氣填胸兮誰識曲?”⑩高峻的樣子《詩經·小雅·節南山》:“節彼南山。”(11)量詞。段。《淮南子·說林》:“一節見而百節知也。”

    之:

    ①到……去。《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晉、衛:皆諸侯國名。)《漢書·高帝紀》:“沛公引兵之薛。”(沛公:劉邦。薛:地名。)②直到。《詩經·鄘風·柏舟》:“之死矢靡(mǐ)它。”(矢:發誓。靡它:沒有他心。)③代詞。1. 指代人和事物。相當於“他(她)”、“它”、“他(它)們”。《左傳·隱公元年》:“(薑氏)愛共叔段,欲立之。”(共叔段:人名。)《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時:按時。習:演習。)2.指示代詞。“這”、“這個”。《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④助詞。1.相當於現代漢語助詞“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詩經·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2. 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左傳·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虞:料想。涉:進入。)3.用於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相當於“是”。《墨子·公輸》:“宋何罪之有?”4.用於句中或句末起調整音節的作用。《左傳·莊公十年》:“公將鼓之。”(鼓:擊鼓。)《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bó)然興之矣。”(浡然:興起的樣子。)

    螟:

    螟蟲,螟蛾的幼蟲,種類很多,危害莊稼。《詩經·小雅·大田》:“去其螟螣(téng),及其蝥賊。”(螣:能飛的蛇。)[螟蛉]一種綠色小蟲。《詩經·小雅·大田》:“螟蛉有子,蜾蠃負之。”


    上一篇:吾爱其风骨,粹美无可拣。

    下一篇:我令之罘归,失得柏与马。
  • 孰为邦蟊,节根之螟。

    “孰为邦蟊,节根之螟。”诗句出处:《郓州谿堂诗》;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

    帝奠九廛,有叶有年。有荒不条,河岱之间。及我宪考,
    一收正之。视邦选侯,以公来尸。公来尸之,人始未信。
    公不饮食,以训以徇。孰饥无食,孰呻孰叹。孰冤不问,
    不得分愿。孰为邦蟊,节根之螟。羊很狼贪,以口覆城。
    吹之喣之,摩手拊之。箴之石之,膊而磔之。凡公四封,
    既富以强。谓公吾父,孰违公令。可以师征,不宁守邦。
    公作谿堂。播播流水。浅有蒲莲,深有葭苇。公以宾燕,
    其鼓骇骇。公燕谿堂,宾校醉饱。流有跳鱼,岸有集鸟。
    既歌以舞,其鼓考考。公在谿堂,公御琴瑟。公暨宾赞,
    稽经诹律。施用不差,人用不屈。谿有蘋苽,有龟有鱼。
    公在中流,右诗左书。无我斁遗,此邦是庥。

    【注释】:

    孰:

    ①熟;煮熟。《楚辞·大招》:“四酎(zhòu)并孰。”(酎:醇酒。)②庄稼、果实成熟。《荀子·富国》:“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时:按时。)《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于是卢橘夏孰。”(卢:黑色。)③仔细。《荀子·议兵》:“凡虑事欲孰。”④疑问代词。1.相当于“谁”。《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2. 相当于“哪个”。《论语·公冶长》:“女与回也孰愈?”(女:同“汝”。回:颜回。愈:胜过。)3.指物,什么。《孟子·告子下》:“礼与食孰重?”4.相当于“何”、“怎么”。《楚辞·九章·哀郢》:“孰两东门之可芜?”(两:再次。芜:荒芜。)[孰与]与……比,哪一个……;哪里比得上。表示两相比较,选择其一。《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为:

    (一)①做。《诗经·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烝:进献。畀:给予。)《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爱。)②制作;创作。《礼记·曲礼下》:“为宫室,不斩于丘木。”(丘木:墓地的树。)《汉书·枚乘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迟:慢。)③治理。《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偷:怠惰;忽视。)《论语·为政》:“为政以德。”④行为。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尝:曾经。)⑤充当。《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⑥当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⑦变为;成为。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认为。《孟子·公孙丑上》:“而子为我愿之乎?”(子:你。)⑨是。《左传·宣公三年》:“余为伯儵,余而祖也。”⑩介词。1. 表被动。被。《三国志 · 吴书· 吕蒙传》:“为张辽等所袭。”2.表对象。对;向。《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11)连词。如果。《战国策·秦策四》:“秦为知之,必不救也。”(12)语气词。1. 与“何”相配,表疑问语气。《论语·季氏》:“何以伐为?”(伐:进攻。)2. 多用于句未,表示反问语气。《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今故告之,反怒为!”(故:故意。) (二)wèi ①帮助。《诗经·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为。”②介词。1. 表对象。替。《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 表目的。为了。《孔雀东南飞》:“慎勿为妇死。”③通“伪”。假装。《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邦:

    ①诸侯的封国。《诗经·大雅·皇矣》:“王(wàng)此大邦。”(王:指统治。)②泛指国家。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邦以民为本。”③分封。柳宗元《封建论》:“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后:国君。)

    蟊:

    ①吃禾苗根的害虫。《诗经·大雅·小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②喻对国家或人民有危害的人。《诗经·大雅·召旻》:“蟊贼内讧。”

    节:

    ①竹节。《史记·龟策列传》:“竹,外有理节,中直空虚。”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泛指木节或骨节。《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②季节;节气。《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淮南子·天文》:“十五日为一节。”《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③节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④礼节。《周易·家人》:“象曰:妇人嘻嘻,失家节也。”《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⑤准则;法度。《礼记·曲礼上》:“礼不踰节。”⑥节操;气节。诸葛亮《出师表》:“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人物志·七缪》:“达有劳谦之称,穷有著明之节。”⑦节制。《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富民之要,在于节俭。”《汉书·晁错传》:“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也。”《管子·心术下》:“节怒莫若乐,节乐莫若礼。”杜甫《往在》:“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⑧符节。《左传·文公八年》:“司马握节以死。”《淮南子·道应》:“田鸠持节使秦。”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云中:郡名。)⑨一种用竹编成的打击乐器,用来调节乐曲的节拍。《列子·汤问》:“抚节悲歌。”(抚:击。)左思《蜀都赋》:“巴姬弹弦,汉女击节。”也指节奏、节拍。屈原《九歌·东君》:“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蔡琰《胡笳十八拍》:“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⑩高峻的样子《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11)量词。段。《淮南子·说林》:“一节见而百节知也。”

    之:

    ①到……去。《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晋、卫:皆诸侯国名。)《汉书·高帝纪》:“沛公引兵之薛。”(沛公:刘邦。薛:地名。)②直到。《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mǐ)它。”(矢:发誓。靡它:没有他心。)③代词。1. 指代人和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它)们”。《左传·隐公元年》:“(姜氏)爱共叔段,欲立之。”(共叔段:人名。)《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时:按时。习:演习。)2.指示代词。“这”、“这个”。《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④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诗经·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2.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虞:料想。涉:进入。)3.用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相当于“是”。《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4.用于句中或句末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左传·庄公十年》:“公将鼓之。”(鼓:击鼓。)《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bó)然兴之矣。”(浡然:兴起的样子。)

    螟:

    螟虫,螟蛾的幼虫,种类很多,危害庄稼。《诗经·小雅·大田》:“去其螟螣(téng),及其蝥贼。”(螣:能飞的蛇。)[螟蛉]一种绿色小虫。《诗经·小雅·大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上一篇:吾爱其风骨,粹美无可拣。

    下一篇:我令之罘归,失得柏与马。

  • 上一篇:吾爱其风骨,粹美无可拣。

    下一篇:我令之罘归,失得柏与马。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