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從來露井傍,成蹊結影矜艷陽。”詩句出處:《望人傢桃李花》;是唐朝詩人賀知章的作品。
山源夜雨度仙傢,朝發東園桃李花。桃花紅兮李花白, 照灼城隅復南陌。南陌青樓十二重,春風桃李為誰容。 棄置千金輕不顧,踟躕五馬謝相逢。徒言南國容華晚, 遂嘆西傢飄落遠。的皪長奉明光殿,氛氳半入披香苑。 苑中珍木元自奇,黃金作葉白銀枝。千年萬歲不凋落, 還將桃李更相宜。桃李從來露井傍,成蹊結影矜艷陽。 莫道春花不可樹,會持仙實薦君王。
|
【註釋】:
從:
(一)[從容]1.逍遙自在。歐陽修《浪淘沙》:“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2.鎮靜安詳。黃溍《日損齋筆記·文獻黃公神道碑》:“俯仰從容,不大聲色。” (二)cóng ①相隨;跟隨。《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史記·李斯列傳》:“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②追逐;追趕。《孫子兵法· 軍爭》:“佯北勿從。”③聽從;依從。《左傳· 莊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從也。”《荀子·天論》:“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④聽任;任憑。杜甫《屏跡》:“失學從兒懶,長貧任婦愁。”⑤做;參與。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及使之從政,則茫然不知其方……”⑥指跟隨的人。《後漢書·單超傳》:“其仆從皆乘牛車……”⑦副的。與“正”相對。古代官吏的品級有正、從之分。《唐六典》:“司封郎中員外郎掌邦之封爵,凡有九等。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萬戶;二曰郡王,從一品,食邑五千戶。”⑧次要的;附屬的。《老殘遊記》第四回:“居然也拿住瞭兩個為從的強盜夥計。”⑨舊指堂房,即同宗而非嫡親的親屬。《三國志· 蜀書·許靖傳》:“(靖)少(shào)與從弟劭俱知名。”⑩介詞。自;由。1.表示起點。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 表示對象,相當於“向”。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三) sǒng [從容(yǒng)]同“慫恿”。鼓動。《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日夜從容(衡山)王密謀反事。”(反:反叛。)(四)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稱“從”,東西方向稱“衡(橫)”。《詩經·齊風·南山》:“衡從其畝。”(畝:田壟。)②特指“合縱”。戰國時南北六國土地相連,聯合反對西面的秦國,稱“合從”,省稱“從”。李斯《諫逐客書》:“遂散六國之從。”③放縱。晁錯《賢良文學對策》:“其行罰也,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從來:
①本來。秦系《山中雀大夫有書相向》:“~~自多病,不是傲王侯。”②原來,從前。薛能《和友人寄懷》:“~~行樂近來稀,蘧璦知言與我違。”來:
(一)①小麥。《詩經·周頌·思文》:“貽我來牟。”②由彼至此,由遠到近。跟“去”、“往”相反。《孫子兵法·九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③使……來;招致;招來。也作“徠”。司馬遷《史記·文帝本紀》:“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④某一時間以後。《孟子·盡心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⑤將來;未來。陶潛《歸去來兮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諫:改正。追:追求。)《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斯:則。已:停止。)⑥句末助詞。《莊子·人間世》:“嘗以語我來。”《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 (二)lài 慰勞。《詩經·小雅·大東》:“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職:主管。勞lào:慰勞)露:
①露水。《詩經·召南·行露》:“畏行多露。”白居易《暮江吟》:“露似真珠月似弓。”引申為潤澤。《漢書·晁錯傳》:“覆露萬民。”②露天;在屋外。《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太倉:京都谷倉。陳:指陳舊的谷物。因:積壓。)文天祥《指南錄後序》:“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③顯露;泄露。《論衡·對作》:“文露而旨直。”《後漢書·蔡邕傳》:“事遂漏露。”④敗壞。《荀子·富國》:“入其境,其田疇穢,都邑露。”⑤羸弱;疲憊。《左傳·昭公元年》:“於是乎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湫底:閉塞不通。)《戰國策·秦策三》:“諸侯見齊之罷露,君臣之不親,舉兵而伐之。”⑥通“輅”。車子。《史記·楚世傢》:“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蓽露藍蔞,以處草莽。”(辟:避。藍蔞:衣服破舊。)露井:
無蓋的水井。李商隱《臨發崇讓宅紫薇》:“桃綬含情依~~,柳綿相憶隔章臺。”井:
①水井。《擊壤歌》:“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漢書· 貨殖列傳》:“擅鹽井之利。”(擅:專有。)②井田。《天工開物·作咸·井鹽》:“鹽井周圍不過數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餘。”③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④人口聚居地;鄉裡。《孟子·萬章下》:“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史記·刺客列傳》:“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養老母。”[井田]相傳我國殷周時代的一種土地制度。《孟子·滕文公上》:“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傢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方裡:縱橫各一裡。)傍:
(一)①靠近;挨近。杜甫《劍門》:“一夫怒臨關,百萬未可傍。”②伴隨;陪伴。《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爹先睡,娘先睡,爹娘不比我班輩。哥哥嫂嫂相傍我,前後收拾自理會。”③泛指依靠。梅堯臣《汝墳貧女》:“勤勤囑四鄰,幸願相依傍。” (二)páng 同“旁”。旁邊;兩側。《北史·周宗室傳》:“俄而水傍有一小鳥,顯和射中之。”(俄而:一會兒。顯和:人名。)[傍偟]同“彷徨”。成:
①完成;實現。李斯《諫逐客書》:“使秦成帝業。”②幫助實現;成全。《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③成為;變為。《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劉向《說苑·奉使》:“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mèi)成帷,揮汗成雨。”(閭:裡巷。袂:袖子。帷:帷幕。)④成果;成就。李白《化城寺大鐘銘》:“少蘊才略,壯而有成。”(蘊:蓄。)⑤成長;成熟。《荀子·天論》:“(萬物)各得其養以成。”⑥和解;交好。《左傳·成公十一年》:“秦晉為成。”《史記·張儀列傳》:“哀王於是倍從(zòng)約而因儀請成於秦。”(倍:違背。從:指合縱。儀:人名。)⑦已定的;定型的;現成的。《詩經·周頌·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禕薑維傳論》:“咸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咸:都。革:改變。)⑧層;重(chóng)。《史記·李斯列傳》:“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呂氏春秋·音初》:“為九成之臺。”⑨古代十裡見方為一成。《漢書·刑法志》:“成方十裡。”蹊:
(一)①小路。《史記·李將軍列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②走捷徑;踐踏。《左傳·宣公十一年》:“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 (二)qī[蹊蹺(qiāo)]花招。李漁《奈何天·調美》:“怕他臨去弄蹊蹺,準備著毛拳叫他吃頓飽。”結:
①打結。班固《漢書·董仲舒傳》:“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左傳·哀公十五年》:“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纓:帽帶。)②繩、帶子等打成的疙瘩。《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論衡·知實》:“天下事有不可知,猶結有不可解也。”③比喻疑難問題所在處。《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盡見五藏癥結。”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斯言洞見癥結。”④情思鬱積。周邦彥《風流子》:“何況怨懷長結,重見無期。”⑤凝結。《孔雀東南飛》:“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⑥締結;交結。《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乃結為親友。”《左傳· 成公元年》:“齊楚結好。”⑦構建。陶潛《飲酒二十首》之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⑧結束;瞭結。⑨關閉。曹植《美女篇》:“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⑩結果實。杜甫《北征》:“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濡rú:沾濕。)矜:
(一)①憐憫;同情。《詩經·小雅·巷伯》:“視彼驕人,矜此勞人。”《陳情表》:“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②謹慎。《漢書·賈誼傳》:“嬰以廉恥,故人矜節行。”(嬰:加。)③端莊。《論語·衛靈公》:“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④崇尚。《漢書·地理志下》:“故至今其士多好經術,矜功名。”⑤驕傲。《鹽鐵論·相刺》:“袁盎面刺絳侯之驕矜。”⑥誇耀。歐陽修《賣油翁》:“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國語·越語下》:“勞而不矜其功。”⑦危險。《詩經·小雅·菀(yùn)柳》:“居以兇矜。”(菀:枯。)(二) qín 矛或戟的柄。《漢書·徐樂傳》:“起窮巷,奮棘矜。”(棘:通“戟”。)(三) guān 同“鰥”。無妻的老人或喪妻的人。《詩經·大雅·烝民》:“不侮矜寡。”《禮記·王制》:“老而無妻者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寡。”艷:
①容色美好。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東傢有賢女,窈窕艷城郭。”②指美女。李白《西施》:“勾踐征絕艷。”(征:求。)③色彩鮮明;光彩。王勃《采蓮賦》:“艷珠翠兮光繽紛。”④文辭華美。曹植《七啟》:“辯言之艷,能使窮澤生流,枯木發榮。”《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信言不艷。”⑤羨慕;喜愛。《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不謀治強之功,而艷乎辯說文麗之聲。”⑥古代指楚國的歌曲。左思《吳都賦》:“荊艷楚舞。”陽:
①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尚書·禹貢》:“岷山之陽,至於衡山。”《詩經·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曰至渭陽。”(曰:句首助詞。無義。)地名第二個字為“陽”的,一般都來自這個意義。②太陽;陽光。《詩經·小雅 ·湛露》:“匪陽不晞。”(匪:非。晞:曬幹。)《孟子 · 滕文公上》:“秋陽以暴(pù)之。”(暴:曬。)③溫暖。《管子 ·地數》:“陽春農事方作。”④鮮明;明亮。《詩經·豳風·七月》:“我朱孔陽。”(朱:紅色。孔:甚。)⑤表面上;假裝。《韓非子·說難》:“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⑥古代哲學概念。與“陰”相對。用以概括諸事物兩大對立面的一個方面。《楚辭·九章·涉江》:“陰陽易位,時不當兮。”(時不當:生不逢時。)⑦通“佯”。假裝。《漢書·田儋傳》:“儋陽為縛其奴。”⑧古邑名。春秋燕地。在今河北省唐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