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無積阻,玉樹有華滋。”詩句出處:《奉和聖制送張尚書巡邊》;是唐朝詩人胡皓的作品。
燕公為漢將,武德奉文思。利用經戎莽,英圖葉聖詒。 塞沙制長策,窮石卷搖旗。萬裡要相賀,三邊又在茲。 棱威方逐逐,談笑坐怡怡。寵餞紛郊道,充廚竭禦司。 嘗醪企行邁,聽樂罷漣洏。袞旒垂翰墨,纓蕤迭賦詩。 金山無積阻,玉樹有華滋。請迨炎風暮,歸旌候此時。 |
【註釋】:
金:
①金屬的通稱。《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周禮·秋官·職金》:“入其金錫於為兵器之府。”(為:制作。)②金黃色。《嶽陽樓記》:“浮光躍金。”《阿房宮賦》:“金塊珠礫,棄擲迤邐,秦人視之,亦不甚惜。”③錢財;錢。《史記·陳丞相世傢》:“臣聞(陳)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④金屬制的樂器或兵器。《禮記·樂記》:“金石絲竹,樂之器也。”《淮南子·說山》:“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利金:磨利刀劍。)⑤古代八音之一。《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言,金、石、土、革、絲、木、匏、竹。”⑥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以一鎰(二十四兩)為一金,或以一斤為一金。《史記·燕召公世傢》:“子之因遺(wèi)蘇代百金。”(子之:人名。遺:贈與。)《五人墓碑記》:“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脰dòu:頸項;頭臚。)《獄中雜記》:“富者賂數百金。”⑦比喻堅固。《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地,金城千裡。”⑧五行之一。《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⑨朝代名(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所建。無:
①沒有。跟“有”相對。陸遊《遊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②副詞。表示否定,相當於“不”。《商君書·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弱也?”③連詞。表示條件,相當於“無論”、“不論”。《詩經·魯頌·灃水》:“不小不大,從公於邁。”④通“毋”。不要。《古詩源·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勢》:“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也。”⑥語氣詞。用於疑問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否”。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積:
①積聚;累積。《詩經·大雅·公劉》:“乃積乃倉。”(倉:谷物裝倉。)也指堆積的谷物。《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居則具一日之積。”泛指堆積。《墨子·備城門》:“五十步積薪。”(薪:柴。)②積累;積蓄。《鹽鐵論·錯幣》:“積其食,守其用,制其有餘,調其不足。”③積久漸漸形成的。包佶《立春後休沐》:“積病攻難愈。”(攻:治療。)④多。《漢書·食貨志下》:“夫懸法以誘民,使人陷阱,孰積於此。”⑤通“績”。功業。《管子·權修》:“或有積而不食者,則民離上。”阻:
①險要的地方。《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詩經·商頌·殷武》:“屻入其阻。”(屻:同“深”。)②路難走。蔡琰《悲憤詩》:“迥(jiǒng炯)路險且阻。”(迥:遠。)《周禮·夏官·司險》:“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③倚杖。《左傳·隱公四年》:“夫州籲阻兵而安忍。”(州籲:人名。安忍:安於做殘忍的事。)《漢書·高帝紀下》:“帶河阻山,縣隔千裡。”(縣:懸。遠。)④阻礙;阻撓;阻止。柳宗元《非國語· 卜》:“反以阻大事。”杜甫《秋盡》:“劍門猶阻北人來。”酈道元《水經註·江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襄陵:指大水升到山上。沿:下遊。溯:上遊。)玉:
①一種質細堅硬而有光澤的美石。《尚書·胤(yìn)征》:“火炎昆岡,玉石俱焚。”(胤:古國名。炎:焚燒。)《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攻:制作。)②玉器。《左傳·莊公十年》:“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犧牲:祭祀用的牛羊豬。加:增加。指虛報。)③精美珍貴的。葛洪《抱樸子·外篇·詰鮑》:“崇節儉之清風,肅玉食之明禁。”④潔白美好的。鮑照《舞鶴賦》:“疊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臨霞。”(羽:羽翼。)⑤相助;培養。《詩經·大雅·民勞》:“王欲玉女,是用大諫。”(用:以。諫:規勸。)樹:
①樹木。《禮記·祭義》:“樹木以時伐焉。”(以時:按時,適時。)②種植。《詩經·鄭風·將仲子》:“無折我樹杞。”(杞:一種樹。)③培養人才。《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吾聞子善樹人。”④豎立;建立。《後漢書·桓彬傳》:“乃共樹碑而頌焉。”⑤量詞。《齊民要術·序》:“種柑橘千樹。”⑥門屏風。《禮記·郊特牲》:“臺門而旅樹。”有:
(一)①與“無”相對。1. 表示占有、具有、領有。《論語·公冶長》:“陳文子有馬十乘(shèng)。”(乘:四匹。)諸葛亮《草廬對》:“孫權據有江東。”2.表示存在。曹丕《雜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3. 表示發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②豐收。儲光羲《觀競渡》:“能令秋大有,鼓吹遠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薩蠻》:“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④助詞。1. 多用於朝代名稱的前面。《詩經·大雅·文王》:“有周不顯,帝命不時。”2. 用於形容詞前面。《詩經·鄭風·女曰雞鳴》:“明星有爛。”(爛:燦爛。) (二)yòu 通“又”。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有七年,親巡天下。”華:
(一)①草木所開的花。後作“花”。《詩經·召南·何彼穠矣》:“華如桃李。”《詩經·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又指開花。《禮記·月令》:“桃始華。”②從中間剖開。《禮記·曲禮上》:“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為國君者華之,巾以绤。”(二)huá ①光彩;光輝。謝莊《月賦》:“增華臺室,揚采軒宮。”(臺室、軒宮:皆星座名。)又輝映。何遜《秋夕仰贈從兄寘南》:“高樹北風響,空庭秋月華。”②出現在太陽或月亮周圍的彩色光環,古人以為吉兆。李程《日五色賦》:“祥開日華。”(祥:吉祥。)③華麗;華美。曹植《洛神賦》:“華容婀娜,令我忘餐。”又指人物美麗有風采。陸機《贈紀士》:“華顏婉如玉。”④精華。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⑤才學。韓愈《送鄭十校理得洛字》:“才子富文華。”又指文采。杜甫《贈比部蕭郎中十兄》:“詞華傾後輩。”(傾:使欽佩。)⑥聲譽;名聲。張九齡《和許給事中直夜簡諸公》:“聲華大國寶。”⑦繁盛。劉得仁《樂遊原春望》:“始覺繁華地,應無不醉人。”⑧顯貴。王績《策杖尋隱士》:“歲歲長如此,方知輕世華。”⑨浮華。《後漢書·周舉傳》:“但務其華,不求其實。”⑩歲月;時光。沈佺期《春閨》:“歲華空自擲。”又年輕;年少。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11)(頭發)花白。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12)中國古稱華夏,省稱“華”。亦專指漢族。《左傳·定公十年》:“夷不亂華。”(夷:古稱少數民族名。)(13)通“嘩”。喧嘩。《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二十》:“不掩君過,諫乎前,不華乎外。”(乎:於。) (三)huà 通“樺”。司馬相如《上林賦》:“華楓枰櫨。”滋:
①增長;增添。《尚書·秦誓下》:“樹德務滋,除惡務本。”(務:務必。本:根本。)②草木生長;滋生。《呂氏春秋·明理》:“草木庳小不滋,五谷萎敗不成。”③培植。屈原《離騷》:“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畹:二畝。)④美味;滋味。何遜《七召·肴饌》:“此蓋滋旨之極珍,豈從餘而並進!”⑤水;汁液。揚雄《羽獵賦》:“方將上獵三靈之流,下決醴泉之滋。”⑥愈;更加。《史記· 吳王濞(bì)列傳》:“吳王恐,為謀滋甚。”(謀:指謀反。)⑦黑;污濁。《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