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病不呻喚,泯默至死休。”詩句出處:《雙鳥詩》;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
雙鳥海外來,飛飛到中州。一鳥落城市,一鳥集巖幽。 不得相伴鳴,爾來三千秋。兩鳥各閉口,萬象銜口頭。 春風卷地起,百鳥皆飄浮。兩鳥忽相逢,百日鳴不休。 有耳聒皆聾,有口反自羞。百舌舊饒聲,從此恒低頭。 得病不呻喚,泯默至死休。雷公告天公,百物須膏油。 自從兩鳥鳴,聒亂雷聲收。鬼神怕嘲詠,造化皆停留。 草木有微情,挑抉示九州。蟲鼠誠微物,不堪苦誅求。 不停兩鳥鳴,百物皆生愁。不停兩鳥鳴,自此無春秋。 不停兩鳥鳴,日月難旋輈。不停兩鳥鳴,大法失九疇。 周公不為公,孔丘不為丘。天公怪兩鳥,各捉一處囚。 百蟲與百鳥,然後鳴啾啾。兩鳥既別處,閉聲省愆尤。 朝食千頭龍,暮食千頭牛。朝飲河生塵,暮飲海絕流。 還當三千秋,更起鳴相酬。
|
【註釋】:
得:
①獲取;得到。《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賢明之士思得明君。”②捉得;找到。《聊齋志異·促織》:“逐而得之。”③得意。《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洋洋,甚自得也。”④得到的莊稼;收獲;思想上獲得;心得。漢·晁錯《論貴粟疏》:“亡(wú)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⑤能;能夠《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⑥表示某種動作能做或可以做。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傳·羅公遠》:“試令羅公取,取不得則羅公輸,取得則僧輸。”⑦需要;應該;必須。《史記·項羽本紀》:“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⑧合適;正確。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於彼計則得。”《漢書·敘傳上》:“歷古今之得失。”⑨完成;完瞭。唐·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學得琵琶成。”⑩通“德”。感激恩德。《孟子·告子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病:
①重病;重傷。古稱輕病為疾,重病為病。《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病,則將殺之。”後泛指一般疾病。《孟子·滕文公上》:“吾固願見,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見。”②患病。《後漢書·王充傳》:“永元中,病卒於傢。”③困苦;疾苦。白居易《寄唐生》:“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④憂慮;擔心。《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鄭人病之。”⑤缺點;錯誤。《孔子傢語·在厄》:“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呻:
①吟誦;讀出聲。《禮記·學記》:“今之教者,呻其佔(chān)畢,多其訊。”(佔畢:書簡。訊:問難。)②因痛苦而發出聲音。韓愈《雙鳥》:“得病不呻喚,泯默至死休。”(泯默:默默消失。)[呻吟]1.吟誦。《莊子·列禦寇》:“鄭人緩也,呻吟裘氏之地,祗三年而緩為儒。”2. 因痛苦而發出聲音。《呂氏春秋·大樂》:“民人呻吟。”喚:
①呼;呼喚。古樂府《木蘭詩》:“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白居易《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②召;召之使來。《世說新語·豪爽》:“武帝喚時賢,共言伎藝事。”(武帝:西晉武帝。)③啼叫。陸遊《細雨》:“美睡常嫌鶯喚起,清愁卻要酒闌回。”泯:
①消滅;消亡。《詩經·大雅·桑柔》:“亂生不夷,靡國不泯。”王粲《傷夭賦》:“或老終以長世,或昏夭而夙泯。”②混亂。王充《論衡·偶會》:“伯魯命當賤,知慮多泯亂也。”③混合。白居易《和知非》:“禪能泯人我,醉可忘榮悴。”[泯滅]消滅凈盡。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二:“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至:
①到;到達。《詩經·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日至渭陽。”(舅氏:舅父,母親的兄弟。)《左傳·文公二年》:“秦師又至。”(師:軍隊。)②及;達到。李白《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③達到極點。《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莊子·逍遙遊》:“此亦飛之至也。”④周備;周到。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叱咄:呼喝;大聲斥責。)⑤節氣名。夏至、冬至的統稱。《左傳·僖公五年》:“凡分分、至、啟、閉,必書雲物。”⑥副詞。最;極。《荀子·正論》:“罪至重而刑至輕,庸人不知惡矣。”⑦連詞。表示提出另一話題。相當於“至於”。《墨子·非攻》:“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⑧通“志”。意志;志向。鄒陽《上書吳王》:“故願大王無忽,察聽其至。”《漢書·鄒陽傳》“至”作“志”。休:
①休息。歐陽修《醉翁亭記》:“行者休於樹。”②停止;罷休。蒲松齡《促織》:“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③美善;吉祥。《詩經·大雅·江漢》:“對揚王休。”(報答和宣揚周王的美德。)④喜。《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既見君子,我心則休。”⑤封建時代指丈夫離棄妻子。⑥副詞。不要。杜甫《戲贈友》:“勸君休嘆息。”⑦句末語氣詞。相當於“瞭”、“罷”。呂勝己《南鄉子》:“笑道漁翁太拙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