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濯晨露香,明珠何聯聯。”詩句出處:《庭楸》;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
庭楸止五株,共生十步間。各有藤繞之,上各相鉤聯。 下葉各垂地,樹顛各雲連。朝日出其東,我常坐西偏。 夕日在其西,我常坐東邊。當晝日在上,我在中央間。 仰視何青青,上不見纖穿。朝暮無日時,我且八九旋。 濯濯晨露香,明珠何聯聯。夜月來照之,蒨蒨自生煙。 我已自頑鈍,重遭五楸牽。客來尚不見,肯到權門前。 權門眾所趨,有客動百千。九牛亡一毛,未在多少間。 往既無可顧,不往自可憐。
|
【註釋】:
濯:
(一)①洗。《詩經·大雅·洞酌》:“泂酌彼行潦(lǎo),挹彼註茲,可以濯溉。”(泂:遠。行潦:溝中積水。茲:此,指容器。溉:洗滌。)②清除;凈化。《南史·袁昂傳》:“濯疵蕩穢,入楚遊陳。”(疵:毛病。)③洗滌後的臟水。《禮記·喪大記》:“濡濯棄於坎。”(坎:坑。)④大。《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王公伊濯,維豐之垣。”《清史稿·樂志四》:“頌聲靈,赫以濯。”(聲靈:聲勢威靈。)(二)zhào 船槳。《漢書·佞幸傳·鄧通》:“(鄧通)以濯船為黃頭郎。”[濯濯]1. 有光澤的樣子。《詩經·大雅·崧高》:“四牡蹻(jué)蹻,鉤膺濯濯。”(蹻蹻:勇武的樣子。鉤膺:馬腹帶飾,帶上有鉤,下飾垂纓。)2. 豐滿潤澤的樣子。周志蕙《柳》:“絲絲愁緒隨風亂,濯濯豐姿著雨妍。”露:
①露水。《詩經·召南·行露》:“畏行多露。”白居易《暮江吟》:“露似真珠月似弓。”引申為潤澤。《漢書·晁錯傳》:“覆露萬民。”②露天;在屋外。《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太倉:京都谷倉。陳:指陳舊的谷物。因:積壓。)文天祥《指南錄後序》:“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③顯露;泄露。《論衡·對作》:“文露而旨直。”《後漢書·蔡邕傳》:“事遂漏露。”④敗壞。《荀子·富國》:“入其境,其田疇穢,都邑露。”⑤羸弱;疲憊。《左傳·昭公元年》:“於是乎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湫底:閉塞不通。)《戰國策·秦策三》:“諸侯見齊之罷露,君臣之不親,舉兵而伐之。”⑥通“輅”。車子。《史記·楚世傢》:“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蓽露藍蔞,以處草莽。”(辟:避。藍蔞:衣服破舊。)香:
①氣味芳美。與“臭”相對。辛棄疾《西江月》:“稻花香裡說豐年。”②香美;香甜。曹松《鐘陵寒食日郊外閑遊》:“杏子粥香如冷餳(xíng)。”(餳:糖稀。)③香料。李清照《風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被翻紅浪。”④特指用香料制成的細條。《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早有仆婦送上兩束香來。張老上瞭香,磕瞭頭。”⑤對人和事物的美稱。李嘉祐《廣陵送林宰》:“清政過前哲,香名達至尊。”(前哲:前賢。至尊:天子。)⑥指與女性有關的事物。也代指少女。李清照《永遇樂》:“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明:
①明亮;光明。《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子興視夜,明星有爛。”②照亮。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火尚足以明也。”③明顯;明白。《戰國策·齊策一》:“則秦不能害齊,亦已明矣。”④公開。《戰國策·趙策四》:“太後明謂左右。”又顯露。柳宗元《小石潭記》:“明滅可見。”⑤說明;表明。張溥《五人墓碑記》:“亦以明死生之大。”⑥賢明;英明。諸葛亮《前出師表》:“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⑦聰明;智慧。《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韓愈《師說》:“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遺:放棄。)⑧視力;眼力。又視力好。《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⑨白天。張煌言《擬古》之二:“晦明本如轂(gǔ),日日相推移。”(晦:黑夜。轂:車輪的中心。)⑩舊指陽世間。顏延之《和謝監靈運一首》:“人神幽明絕。”(幽:指陰間。絕:指時亂不得祭祀。)(11)次(日或年)。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南海:指浙江佛教勝地普陀山。)(12)朝代名。朱元璋建於公元1368年,1661年為清王朝所代替。[明堂]古代天子舉行朝會、祭祀、慶賞等大典的地方。古樂府《木蘭詩》:“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明器]即“冥器”。古代殉葬用的器物。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今日有個大人傢出殯,擺設明器,好生齊整。”(大人傢:大戶人傢。)明珠:
①喻指珍愛的人物。《梁書·劉孺傳》:“叔父瑱(劉瑱)為義興郡,攜以之官,常置坐側,謂賓客曰:‘此兒,吾傢之~~也。’”②指珍貴的物品。韓愈《酬盧給事〈曲江荷花行〉》:“遺我~~九十六,寒光映骨睡驪目。”③指眼睛。《上清黃庭內景經·天中章》:“眉號華蓋覆~~。”珠:
①蚌殼體內所生的圓粒,可作裝飾品。《國語·楚語下》:“龜、珠、角、齒、皮、革、羽、毛,所以備賦,以戒不虞者也。”(不虞:意料不到的事。)《莊子·胠篋》:“擿玉毀珠,小盜不起。”(擿:通“擲”,扔掉。)②珠狀物。李賀《龍夜吟》:“粉淚凝珠滴紅線。”③通“朱”。紅色。《後漢書·袁安傳附袁逢》:“賜以珠畫。”何:
(一)①疑問代詞。1. 什麼。《詩經·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nóng)矣?”(那長得很茂盛的是什麼?)2. 為什麼。《漢書·伍被傳》:“公獨以為無福,何?”3. 何處。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雲橫秦嶺傢何在?”②副詞。1.表示反問。相當於“怎麼”、“哪裡”。《史記·項羽本紀》:“大王來何操?”《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身,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嘆。相當於“多麼”。曹操《觀滄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擔。《詩經·曹風·候人》:“何戈與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負。《詩經·小雅· 無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為承受。《詩經·商頌·長發》:“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義後來寫作“荷”。聯:
①連接;連續。王褒《洞簫賦》:“吟氣遺響,聯綿漂撇,生微風兮。”(吟:歌詠。漂撇:浮泛沖擊。)張衡《西京賦》:“繚垣綿聯四百餘裡。”②聯合。杜牧《郡齋獨酌》:“聯兵數十萬,附海正誅滄。”(附:靠近。滄:古地名。)③連綴。東方朔《七諫·沈江》:“聯蕙芷以為佩兮。”④對偶句;對聯。鄭谷《中年》:“衰遲自喜添詩學,更把前題改數聯。”聯聯:
接連不斷。韓愈《庭楸》:“濯濯晨露香,明珠何~~。”聯:
①連接;連續。王褒《洞簫賦》:“吟氣遺響,聯綿漂撇,生微風兮。”(吟:歌詠。漂撇:浮泛沖擊。)張衡《西京賦》:“繚垣綿聯四百餘裡。”②聯合。杜牧《郡齋獨酌》:“聯兵數十萬,附海正誅滄。”(附:靠近。滄:古地名。)③連綴。東方朔《七諫·沈江》:“聯蕙芷以為佩兮。”④對偶句;對聯。鄭谷《中年》:“衰遲自喜添詩學,更把前題改數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