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孟郊匡鼎惟說詩,桓譚不讀讖。

    “--孟郊匡鼎惟說詩,桓譚不讀讖。”詩句出處:《同宿聯句》;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

    自從別君來,遠出遭巧譖。--韓愈
    斑斑落春淚,浩浩浮秋浸。--孟郊
    毛奇睹象犀,羽怪見鵩鴆。--韓愈
    朝行多危棧,夜臥饒驚枕。--孟郊
    生榮今分逾,死棄昔情任。--韓愈
    鵷行參綺陌,雞唱聞清禁。--孟郊
    山晴指高標,槐密騖長蔭。--韓愈
    直辭一以薦,巧舌千皆舌今。--孟郊
    匡鼎惟說詩,桓譚不讀讖。--韓愈
    逸韻何嘈嗷,高名俟沽賃。--孟郊
    紛葩歡屢填,曠朗憂早滲。--韓愈
    為君開酒腸,顛倒舞相飲。--孟郊
    曦光霽曙物,景曜鑠宵祲。--韓愈
    儒門雖大啟,奸首不敢闖。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沁。
    --孟郊
    清琴試一揮,白鶴叫相喑。欲知心同樂,雙繭抽作紝。
    --孟郊

    【註釋】:

    孟:

    ①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一的。《詩經·鄘風·桑中》:“美孟薑矣。”(美麗的薑傢長女。)②四季中開頭的月份。《禮記·月令》:“孟春之月。”陶淵明《讀山海經》:“孟夏草木長。”③通“猛(měng)”。勇猛。《管子·任法》:“莫敢高言孟行。”

    郊:

    ①城周圍的地區。《詩經·魏風·碩鼠》:“逝將去女,適彼樂郊。”《國語·周語下》:“晉侯郊迎。”②城外;野外。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茅飛渡江灑江郊。”袁宏道《滿井遊記》:“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③祭祀名。天子每年冬至祭天於南郊。《禮記·祭義》:“郊之祭也,喪者不敢哭。”《史記·文帝本紀》:“朕(zhèn)親郊祀上帝諸神。”[郊社]冬至祭天於南郊稱郊,夏至祭地於北郊稱社。《尚書·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廟不享。”(修:整治。享:祭祀。)

    匡:

    ①方正;端正。《商君書·畫策》:“是以人主處匡床之上,聽絲竹之聲,而天下治。”李白《贈何七判官昌浩》:“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②匡正;糾正。《史記·太史公自序》:“匡亂世反之於正。”③輔助;挽救。《國語·晉語九》:“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使至於難。”(難:患難。)《後漢書·臧洪傳》:“匡困補乏,以悅天下。”④歪;彎曲。《周禮·考工記·輪人》:“輪雖敝不匡。”(輪:車輪。敝:壞。)⑤通“眶”。眼眶。《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涕滿匡而橫流。”

    鼎:

    ①古代煮或盛食之器。一般為圓腹三足兩耳,有的為方形四足,大小不一。《莊子·徐無鬼》:“吾能冬爨(cuàn)鼎而夏造冰矣。”②(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分立。《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近者漢之衰末,三傢鼎立。”③上古以鼎為傳國之寶,陳列於宗廟,後世遂以鼎象征國傢政權和王位。《宋書·武帝紀中》:“鼎祚(zuò)再隆。”④比喻三公及卿相等最高官爵,像三足托鼎,肩負國傢重任。《後漢書·謝夷吾傳》:“宜當拔擢,使登鼎司。”(拔擢:選拔。司:官府。)⑤盛大;顯貴。左思《吳都賦》:“其居則高門鼎貴。”⑥副詞。正;正在。《漢書· 匡衡傳》:“無說《詩》,匡鼎來。”

    惟:

    ①思考。《詩經·大雅·生民》:“載謀載惟。”《尚書·康誥》:“惟文王之敬忌。”(敬忌:敬德忌刑。)②副詞。隻;隻有。《左傳·僖公五年》:“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③連詞。1. 表示並列關系。相當於“和”、“與”、“同”。《尚書·多方》:“告爾四國多方,惟爾殷侯尹民。”2. 表示讓步關系。雖然。《史記·淮陰侯列傳》:“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④介詞。以;由於。《尚書·盤庚中》:“亦惟汝故,以丕從厥志。”(丕:大。厥:其。)⑤助詞。用於句首或句中。《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說:

    (一)①陳述;講述。《周易·咸》:“滕口說也。”(滕:張口放言 )②說明;解釋。《荀子·天論》:“萬物之怪書不說。”③學說;主張;言論。《韓非子·難一》:“矛楯之說也。”《墨子·非攻》:“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往:類推。)④告訴。《國語·吳語》:“使人說於子胥。”⑤古文體之一。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二)shuì ①勸說;說服。《孟子·盡心下》:“說大人則藐之。”②通“稅”。止息。《詩經·召南·甘棠》:“召伯所說。” (三)yuè 喜悅;高興。也寫作“悅”。《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詩:

    ①文學體裁的一種。《尚書·舜典》:“詩言志。”②特指《詩經》。《左傳·隱公元年》:“《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錫:賜。類:善。)③奉持。《禮記·內則》:“朝服寢門外,詩負之。”

    桓:

    ①作為標志的柱子。後稱華表。《漢書· 尹賞傳》:“便輿(yú)出,瘞(yì)寺門桓東。”(輿:抬。瘞:埋葬。寺:官署。)②盤桓。《莊子·應帝王》:“鯢桓之審為淵。”(鯢ní:小魚。審:聚集。)[桓桓]威武的樣子。《詩經·魯頌·泮水》:“桓桓於征,狄彼東南。”(狄:通“剔”。清除。)

    譚:

    ①宏大;廣大。《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宮》:“修業居久而譚。”②延;延及。《管子· 侈靡》:“上短下長,無度而用,則危本不稱,而祀譚次祖。”③通“談”。談論;稱說。《三國志·魏書·管輅傳》:“此老生之常譚。”④古國名。在今山東濟南市境。

    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

    讀:

    ①[動]閱讀,讀書。《戰國策·秦策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②[動]公開說,宣露。《詩經·鄘風·墻有茨》:“中冓之言,不可~也。”③(dou)[名]文中不足一句,讀時需稍有停頓的地方。何休《公羊傳解詁序》:“援引他經,失其句~。”

    讖:

    ①談論預言、征驗的文字、圖籙。《史記·趙世傢》:“公孫支書而藏之,秦讖於是出焉。”②迷信的人指將來要應驗的預言、預兆。柳宗元《愈膏肓(huāng)疾賦》:“巫新麥以為讖,果不得其所餐。”[圖讖]附有圖的讖書。《後漢書·張衡傳》:“圖讖成於哀、平之際也。”(哀、平:漢哀帝、漢平帝。)


    上一篇:愈昔从军大梁下,往来满屋贤豪者。

    下一篇:又闻识大道,何路补黥刖。
  • --孟郊匡鼎惟说诗,桓谭不读谶。

    “--孟郊匡鼎惟说诗,桓谭不读谶。”诗句出处:《同宿联句》;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

    自从别君来,远出遭巧谮。--韩愈
    斑斑落春泪,浩浩浮秋浸。--孟郊
    毛奇睹象犀,羽怪见鵩鸩。--韩愈
    朝行多危栈,夜卧饶惊枕。--孟郊
    生荣今分逾,死弃昔情任。--韩愈
    鹓行参绮陌,鸡唱闻清禁。--孟郊
    山晴指高标,槐密骛长荫。--韩愈
    直辞一以荐,巧舌千皆舌今。--孟郊
    匡鼎惟说诗,桓谭不读谶。--韩愈
    逸韵何嘈嗷,高名俟沽赁。--孟郊
    纷葩欢屡填,旷朗忧早渗。--韩愈
    为君开酒肠,颠倒舞相饮。--孟郊
    曦光霁曙物,景曜铄宵祲。--韩愈
    儒门虽大启,奸首不敢闯。义泉虽至近,盗索不敢沁。
    --孟郊
    清琴试一挥,白鹤叫相喑。欲知心同乐,双茧抽作纴。
    --孟郊

    【注释】:

    孟:

    ①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一的。《诗经·鄘风·桑中》:“美孟姜矣。”(美丽的姜家长女。)②四季中开头的月份。《礼记·月令》:“孟春之月。”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③通“猛(měng)”。勇猛。《管子·任法》:“莫敢高言孟行。”

    郊:

    ①城周围的地区。《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郊。”《国语·周语下》:“晋侯郊迎。”②城外;野外。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飞渡江洒江郊。”袁宏道《满井游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③祭祀名。天子每年冬至祭天于南郊。《礼记·祭义》:“郊之祭也,丧者不敢哭。”《史记·文帝本纪》:“朕(zhèn)亲郊祀上帝诸神。”[郊社]冬至祭天于南郊称郊,夏至祭地于北郊称社。《尚书·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修:整治。享:祭祀。)

    匡:

    ①方正;端正。《商君书·画策》:“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②匡正;纠正。《史记·太史公自序》:“匡乱世反之于正。”③辅助;挽救。《国语·晋语九》:“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使至于难。”(难:患难。)《后汉书·臧洪传》:“匡困补乏,以悦天下。”④歪;弯曲。《周礼·考工记·轮人》:“轮虽敝不匡。”(轮:车轮。敝:坏。)⑤通“眶”。眼眶。《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涕满匡而横流。”

    鼎:

    ①古代煮或盛食之器。一般为圆腹三足两耳,有的为方形四足,大小不一。《庄子·徐无鬼》:“吾能冬爨(cuàn)鼎而夏造冰矣。”②(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分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近者汉之衰末,三家鼎立。”③上古以鼎为传国之宝,陈列于宗庙,后世遂以鼎象征国家政权和王位。《宋书·武帝纪中》:“鼎祚(zuò)再隆。”④比喻三公及卿相等最高官爵,像三足托鼎,肩负国家重任。《后汉书·谢夷吾传》:“宜当拔擢,使登鼎司。”(拔擢:选拔。司:官府。)⑤盛大;显贵。左思《吴都赋》:“其居则高门鼎贵。”⑥副词。正;正在。《汉书· 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

    惟:

    ①思考。《诗经·大雅·生民》:“载谋载惟。”《尚书·康诰》:“惟文王之敬忌。”(敬忌:敬德忌刑。)②副词。只;只有。《左传·僖公五年》:“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③连词。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同”。《尚书·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2. 表示让步关系。虽然。《史记·淮阴侯列传》:“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④介词。以;由于。《尚书·盘庚中》:“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丕:大。厥:其。)⑤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说:

    (一)①陈述;讲述。《周易·咸》:“滕口说也。”(滕:张口放言 )②说明;解释。《荀子·天论》:“万物之怪书不说。”③学说;主张;言论。《韩非子·难一》:“矛楯之说也。”《墨子·非攻》:“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往:类推。)④告诉。《国语·吴语》:“使人说于子胥。”⑤古文体之一。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二)shuì ①劝说;说服。《孟子·尽心下》:“说大人则藐之。”②通“税”。止息。《诗经·召南·甘棠》:“召伯所说。” (三)yuè 喜悦;高兴。也写作“悦”。《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诗:

    ①文学体裁的一种。《尚书·舜典》:“诗言志。”②特指《诗经》。《左传·隐公元年》:“《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赐。类:善。)③奉持。《礼记·内则》:“朝服寝门外,诗负之。”

    桓:

    ①作为标志的柱子。后称华表。《汉书· 尹赏传》:“便舆(yú)出,瘗(yì)寺门桓东。”(舆:抬。瘗:埋葬。寺:官署。)②盘桓。《庄子·应帝王》:“鲵桓之审为渊。”(鲵ní:小鱼。审:聚集。)[桓桓]威武的样子。《诗经·鲁颂·泮水》:“桓桓于征,狄彼东南。”(狄:通“剔”。清除。)

    谭:

    ①宏大;广大。《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修业居久而谭。”②延;延及。《管子· 侈靡》:“上短下长,无度而用,则危本不称,而祀谭次祖。”③通“谈”。谈论;称说。《三国志·魏书·管辂传》:“此老生之常谭。”④古国名。在今山东济南市境。

    不:

    (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

    读:

    ①[动]阅读,读书。《战国策·秦策一》:“~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②[动]公开说,宣露。《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也。”③(dou)[名]文中不足一句,读时需稍有停顿的地方。何休《公羊传解诂序》:“援引他经,失其句~。”

    谶:

    ①谈论预言、征验的文字、图箓。《史记·赵世家》:“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焉。”②迷信的人指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柳宗元《愈膏肓(huāng)疾赋》:“巫新麦以为谶,果不得其所餐。”[图谶]附有图的谶书。《后汉书·张衡传》:“图谶成于哀、平之际也。”(哀、平:汉哀帝、汉平帝。)


    上一篇:愈昔从军大梁下,往来满屋贤豪者。

    下一篇:又闻识大道,何路补黥刖。

  • 上一篇:愈昔从军大梁下,往来满屋贤豪者。

    下一篇:又闻识大道,何路补黥刖。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