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澹。”詩句出處:《送無本師歸范陽》;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
無本於為文,身大不及膽。吾嘗示之難,勇往無不敢。 蛟龍弄角牙,造次欲手攬。眾鬼囚大幽,下覷襲玄窞。 天陽熙四海,註視首不頷。鯨鵬相摩窣,兩舉快一啖。 夫豈能必然,固已謝黯黮。狂詞肆滂葩,低昂見舒慘。 奸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澹。蜂蟬碎錦纈,綠池披菡萏。 芝英擢荒榛,孤翮起連菼。傢住幽都遠,未識氣先感。 來尋吾何能,無殊嗜昌歜。始見洛陽春,桃枝綴紅糝。 遂來長安裡,時卦轉習坎。老懶無鬥心,久不事鉛槧。 欲以金帛酬,舉室常V頷。念當委我去,雪霜刻以憯。 獰飆攪空衢,天地與頓撼。勉率吐歌詩,慰女別後覽。 |
【註釋】:
奸:
(一)①邪惡偽詐的人或事。諸葛亮《出師表》:“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②邪惡;狡詐的。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不速去,無俟奸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③通“姦(jiān)”。高適《辟陽城》:“奸淫且不戮,茅土孰雲宜?”(茅土:謂封侯。孰:誰。) (二)gān ①幹擾;幹涉;冒犯。《昭公元年》:“奸國之紀。”《左傳·僖公七年》:“子父不奸之謂禮。”《淮南子· 主術訓》:“各守其職,不得相奸。”②求取。《漢書·孔光傳》:“以為章主之過,以奸忠直,人臣之大罪也。”(章:宣揚。)以上二義後通作“幹”。窮:
①窮盡;完結;盡頭。《楚辭 ·九歌·雲中君》:“橫四海兮焉窮。”(橫:充滿。)《呂氏春秋·審分》:“意觀乎無窮,譽流乎無止。”②極度;極端。《墨子·天志上》:“故天子者,天下之窮貴也,天下之窮富也。”③極力推究;深究。《禮記 · 樂記》:“窮本知變,樂之情也。”④阻塞不通。《漢書·趙廣漢傳》:“長安少年數人會窮裡空舍謀共劫人。”⑤走投無路。《荀子·哀公》:“鳥窮則啄,獸窮則攫。”⑥困厄;不得志。與“達”相對。李康《運命論》:“是以聖人處窮達如一也。”⑦貧困;生活困難。《戰國策 · 齊策四》:“振困窮,補不足。”怪:
①奇異的;不常見的。《山海經·中山經》:“江水出焉,東流註於大江,其中多怪蛇。”②奇異的事物。《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又特指傳說中的妖怪。宋之問《龍目灘》:“巨石潛山怪,深篁(huǎng )隱洞仙。”(潛:藏。篁:竹林。)③認為奇怪;覺得奇怪。《史記·管晏列傳》:“晏子怪而問之。”④責怪;責備。《荀子·正論》:“今世俗之為說者,不怪朱、象而非堯、舜,豈不甚矣哉?”《後漢書·張衡傳》:“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怪變:
反常的變異。《後漢書·彭寵傳》:“其妻數惡夢,又多見~~。”變:
①變化;改變。《史記·貨殖列傳》:“(范蠡)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易經·系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②使改變。③變成。《搜神記·五氣變化》:“春分之日,鷹變為鳩,秋分之日,鳩變為鷹,時之化也。”(化:變化。)④政治上或軍事上的突發事件。《史記·李斯列傳》:“陛下不圖,臣恐其為變也。”⑤災異。《宋史· 王安石傳》:“天變不足畏。”⑥指變文,唐代俗文學的一種文體。得:
①獲取;得到。《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賢明之士思得明君。”②捉得;找到。《聊齋志異·促織》:“逐而得之。”③得意。《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洋洋,甚自得也。”④得到的莊稼;收獲;思想上獲得;心得。漢·晁錯《論貴粟疏》:“亡(wú)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⑤能;能夠《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⑥表示某種動作能做或可以做。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傳·羅公遠》:“試令羅公取,取不得則羅公輸,取得則僧輸。”⑦需要;應該;必須。《史記·項羽本紀》:“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⑧合適;正確。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於彼計則得。”《漢書·敘傳上》:“歷古今之得失。”⑨完成;完瞭。唐·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學得琵琶成。”⑩通“德”。感激恩德。《孟子·告子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往:
①到……去;去。與“來”、“返”相對。《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燕:國名。)《莊子·山木》:“其送往而迎來,來者勿禁,往者勿止。”②以往;過去;從前。《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觀往者得失之變。”《列子·說符》:“觀往以知來。”(來:未來。)③送去(某種東西)。秦嘉《留郡贈婦詩三首》之三:“愧彼贈我厚,慚此往物輕。”④以後;以下。《呂氏春秋·察微》:“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⑤死;死者。《左傳· 僖公九年》:“送往事居。”(居:活著的人。)造:
①至;到……去。《戰國策·宋策》:“造大國之城下。”②達到某種境界。《詩經·大雅·思齊》:“小子有造。”③培養。葉適《宏詞》:“自熙寧之以經術造士也,固患天下之習為詞賦之浮華而不適於實用。”④參與訴訟的雙方。《書·呂刑》:“兩造具備,師聽五辭。”⑤制作。《詩經·鄭風·緇衣》:“敝,予又改造兮。”⑥編撰;著述。《後漢書·王充傳》:“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造《養性書》十六篇,裁節嗜欲,頤(yí)神自守。”(頤:養。)平:
①平坦;不傾斜。《呂氏春秋·應同》:“平地註水,水流濕。”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水面初平雲腳低。”②整治使平。《列子·湯問》:“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公平;公正。《詩經·小雅·節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寧。”《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④均平;齊一。《周易·乾》:“雲行雨施,天下平也。”⑤平定;平息。《左傳·莊公十三年》:“會於北杏,以平宋亂。”⑥安靜;安定。楊炯《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⑦平常;平時。《後漢書·光武帝紀上》:“飲食言笑如平常。”⑧一般;普通。白居易《兩朱閣》:“憶昨平陽宅初置,吞並平人幾傢地!”⑨媾和;講和。《左傳·桓公八年》:“秋,隨及楚平。”(隨:國名。)⑩通“評”。評議。《商君書·更法》:“孝公平畫。”澹:
(一)①波浪起伏,流水迂回的樣子。宋·蘇軾《石鐘山記》:“涵澹澎湃而為此也。”②觸動。《隋書·音樂志下》:“澹群心,留餘惠。”③減輕;消除。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漬灑澹災。”④水名。⑤通“淡”。《莊子·知北遊》:“澹而靜乎!” (二)dān [澹林]又作“襜襤”。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名。《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破東胡,滅澹林。” (三)shàn 滿足;供給。後作“贍”。《荀子·王制》:“物不能澹則必爭。” (四)tán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