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築已卑,磻溪釣何激。”詩句出處:《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韻》;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
公乎真愛山,看山旦連夕。猶嫌山在眼,不得著腳歷。 枉語山中人,匄我澗側石。有來應公須,歸必載金帛。 當軒乍駢羅,隨勢忽開坼。有洞若神剜,有巖類天劃。 終朝巖洞間,歌鼓燕賓戚。孰謂衡霍期,近在王侯宅。 傅氏築已卑,磻溪釣何激。逍遙功德下,不與事相摭。 樂我盛明朝,於焉傲今昔。
|
【註釋】:
傅:
(一)①古代指輔助、教導帝王或王子。《戰國策·趙策二》:“以傅王子也。”②古代指輔助、教導帝王或王子的人,因以為官名。《史記·萬石張叔列傳》:“上立太子,選群臣可為傅者。”(上:指漢武帝。)後泛指老師或傳授技藝的人。③通“附”。1. 依附;附著。《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安:何,什麼地方。)也指靠近;挨近。《左傳·隱公十一年》:“鄭伯伐許。庚辰,傅於許。”2. 附會,把不相幹的事物扯在一塊。章炳麟《再與劉光漢書》:“此皆以歐語強傅漢文。”④輔助;輔佐。《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鄭伯傅王。” (二)fū 通“敷”。①分佈;佈陳。《荀子·成相》:“禹傅土,平天下。”②陳述。《漢書·文帝紀》:“傅納以言。”③搽;塗。《墨子·備城門》:“板周三面,密傅之。”[傅會]1. 發揮;把一些事物結合在一起。《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贊》:“盎雖不好(hào)學,亦善傅會。”2. 把不相幹的事物強扯到一起。《宋史·嶽飛傳》:“傅會其獄。”3. 附合。《新唐書·李逢吉傳》:“其黨有張又新……八人,而附會者又八人。”氏:
(一)①上古同姓貴族的不同分支,以別子孫之所出。後來姓、氏不分。《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②遠古傳說中人物、朝代名;少數民族;世襲官職名,均加上氏。③古代稱呼已婚婦女,常於其父姓後加“氏”。潘嶽《楊仲武誄》:“八歲喪父,其母鄭氏。”④古代稱呼學有專長的人,常於姓或姓名後加“氏”。孔安國《尚書序》:“左氏傳曰。” (二)zhī[月氏]漢代西域國名。《漢書·張騫傳》:“騫以郎應募,使月氏。”[閼(yān)氏]漢代匈奴稱君主的正妻。築:
古弦樂器名。《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擊築自為歌詩。”已:
①停止。《荀子·勸學》:“學不可以已。”②完畢。《戰國策·齊策二》:“言未已,齊讓又至。”(讓:責備。)③罷免。《論語·公冶長》:“(子文)三已之,無慍(yùn)色。”(慍:怨恨。)④疾止;病除。柳宗元《捕蛇者說》:“可以已大風。”(大風:麻風病。)⑤副詞。1. 已經。《史記·蒙恬列傳》:“扶蘇已死。”2.隨後;旋即。《史記·項羽本紀》:“廢以為侯,已又殺之。”3. 太;過分。《詩經·小雅·巧言》:“昊(hào)天已威。”(昊天:天。)⑥通“以”。介詞。和方位詞“來”、“上”、“下”、“東”、“西”等結合,表示對時間、范圍的限制。《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自丞相雍已下皆諫。”⑦語氣詞。用法同“矣”。用於句末,表示確定語氣。《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斯惡已:就顯出醜惡瞭。)卑:
①卑賤。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先帝:指劉備。鄙:見識短淺。)②地勢低。《史記·賈誼傳》:“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③卑鄙。《史記·五宗世傢》:“(趙王)彭祖為人巧佞卑諂。”④謙卑。《論衡·語增》:“時或待士卑恭,不驕白屋人。”(白屋:貧士所居。)⑤輕視。晁錯《論貴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⑥衰微。《國語·周語上》:“王室其將卑乎。”釣:
①用釣具獲取。《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釣於城下。”②引誘,誘取。《漢書·公孫弘傳》:“夫以三公為佈被,誠飾詐欲以釣名。”(三公:漢初以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為三公。)③釣鉤。白居易《渭上偶釣》:“偶持一竿竹,懸釣至其傍。”何:
(一)①疑問代詞。1. 什麼。《詩經·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nóng)矣?”(那長得很茂盛的是什麼?)2. 為什麼。《漢書·伍被傳》:“公獨以為無福,何?”3. 何處。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雲橫秦嶺傢何在?”②副詞。1.表示反問。相當於“怎麼”、“哪裡”。《史記·項羽本紀》:“大王來何操?”《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身,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嘆。相當於“多麼”。曹操《觀滄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擔。《詩經·曹風·候人》:“何戈與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負。《詩經·小雅· 無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為承受。《詩經·商頌·長發》:“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義後來寫作“荷”。激:
(一)①阻遏水勢;使之騰湧。《孫子·勢》:“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引申為沖刷,沖擊。《屍子·君治》:“揚清激濁,蕩去滓穢。”②迅疾;猛烈。《史記·遊俠列傳》:“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勢激也。”李朝威《柳毅傳》:“千雷萬霆,激繞其身。”③激動;激勵。張溥《五人墓碑記》:“五人者……激於義而死焉者也。”《呂氏春秋·恃君》:“所以激君人者之行,而厲人主之節也。”引申為激動。柳宗元《貞符序》:“臣不勝奮激。”④聲音高亢。左芬《萬年公主誄》:“挽童齊唱,悲音激摧。”(挽童:引靈柩唱哀歌的少年。摧:悲痛。) (二)jiào 鮮明;明亮。《莊子·盜蹠》:“唇如激丹,齒如齊貝。”《酉陽雜俎·諾皋記上》:“光明迭激,目不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