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傅氏築已卑,磻溪釣何激。

    “傅氏築已卑,磻溪釣何激。”詩句出處:《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韻》;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

    公乎真愛山,看山旦連夕。猶嫌山在眼,不得著腳歷。
    枉語山中人,匄我澗側石。有來應公須,歸必載金帛。
    當軒乍駢羅,隨勢忽開坼。有洞若神剜,有巖類天劃。
    終朝巖洞間,歌鼓燕賓戚。孰謂衡霍期,近在王侯宅。
    傅氏築已卑,磻溪釣何激。逍遙功德下,不與事相摭。
    樂我盛明朝,於焉傲今昔。

    【註釋】:

    傅:

    (一)①古代指輔助、教導帝王或王子。《戰國策·趙策二》:“以傅王子也。”②古代指輔助、教導帝王或王子的人,因以為官名。《史記·萬石張叔列傳》:“上立太子,選群臣可為傅者。”(上:指漢武帝。)後泛指老師或傳授技藝的人。③通“附”。1. 依附;附著。《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安:何,什麼地方。)也指靠近;挨近。《左傳·隱公十一年》:“鄭伯伐許。庚辰,傅於許。”2. 附會,把不相幹的事物扯在一塊。章炳麟《再與劉光漢書》:“此皆以歐語強傅漢文。”④輔助;輔佐。《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鄭伯傅王。” (二)fū 通“敷”。①分佈;佈陳。《荀子·成相》:“禹傅土,平天下。”②陳述。《漢書·文帝紀》:“傅納以言。”③搽;塗。《墨子·備城門》:“板周三面,密傅之。”[傅會]1. 發揮;把一些事物結合在一起。《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贊》:“盎雖不好(hào)學,亦善傅會。”2. 把不相幹的事物強扯到一起。《宋史·嶽飛傳》:“傅會其獄。”3. 附合。《新唐書·李逢吉傳》:“其黨有張又新……八人,而附會者又八人。”

    氏:

    (一)①上古同姓貴族的不同分支,以別子孫之所出。後來姓、氏不分。《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②遠古傳說中人物、朝代名;少數民族;世襲官職名,均加上氏。③古代稱呼已婚婦女,常於其父姓後加“氏”。潘嶽《楊仲武誄》:“八歲喪父,其母鄭氏。”④古代稱呼學有專長的人,常於姓或姓名後加“氏”。孔安國《尚書序》:“左氏傳曰。” (二)zhī[月氏]漢代西域國名。《漢書·張騫傳》:“騫以郎應募,使月氏。”[閼(yān)氏]漢代匈奴稱君主的正妻。

    築:

    古弦樂器名。《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擊築自為歌詩。”

    已:

    ①停止。《荀子·勸學》:“學不可以已。”②完畢。《戰國策·齊策二》:“言未已,齊讓又至。”(讓:責備。)③罷免。《論語·公冶長》:“(子文)三已之,無慍(yùn)色。”(慍:怨恨。)④疾止;病除。柳宗元《捕蛇者說》:“可以已大風。”(大風:麻風病。)⑤副詞。1. 已經。《史記·蒙恬列傳》:“扶蘇已死。”2.隨後;旋即。《史記·項羽本紀》:“廢以為侯,已又殺之。”3. 太;過分。《詩經·小雅·巧言》:“昊(hào)天已威。”(昊天:天。)⑥通“以”。介詞。和方位詞“來”、“上”、“下”、“東”、“西”等結合,表示對時間、范圍的限制。《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自丞相雍已下皆諫。”⑦語氣詞。用法同“矣”。用於句末,表示確定語氣。《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斯惡已:就顯出醜惡瞭。)

    卑:

    ①卑賤。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先帝:指劉備。鄙:見識短淺。)②地勢低。《史記·賈誼傳》:“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③卑鄙。《史記·五宗世傢》:“(趙王)彭祖為人巧佞卑諂。”④謙卑。《論衡·語增》:“時或待士卑恭,不驕白屋人。”(白屋:貧士所居。)⑤輕視。晁錯《論貴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⑥衰微。《國語·周語上》:“王室其將卑乎。”

    釣:

    ①用釣具獲取。《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釣於城下。”②引誘,誘取。《漢書·公孫弘傳》:“夫以三公為佈被,誠飾詐欲以釣名。”(三公:漢初以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為三公。)③釣鉤。白居易《渭上偶釣》:“偶持一竿竹,懸釣至其傍。”

    何:

    (一)①疑問代詞。1. 什麼。《詩經·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nóng)矣?”(那長得很茂盛的是什麼?)2. 為什麼。《漢書·伍被傳》:“公獨以為無福,何?”3. 何處。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雲橫秦嶺傢何在?”②副詞。1.表示反問。相當於“怎麼”、“哪裡”。《史記·項羽本紀》:“大王來何操?”《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身,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嘆。相當於“多麼”。曹操《觀滄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擔。《詩經·曹風·候人》:“何戈與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負。《詩經·小雅· 無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為承受。《詩經·商頌·長發》:“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義後來寫作“荷”。

    激:

    (一)①阻遏水勢;使之騰湧。《孫子·勢》:“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引申為沖刷,沖擊。《屍子·君治》:“揚清激濁,蕩去滓穢。”②迅疾;猛烈。《史記·遊俠列傳》:“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勢激也。”李朝威《柳毅傳》:“千雷萬霆,激繞其身。”③激動;激勵。張溥《五人墓碑記》:“五人者……激於義而死焉者也。”《呂氏春秋·恃君》:“所以激君人者之行,而厲人主之節也。”引申為激動。柳宗元《貞符序》:“臣不勝奮激。”④聲音高亢。左芬《萬年公主誄》:“挽童齊唱,悲音激摧。”(挽童:引靈柩唱哀歌的少年。摧:悲痛。) (二)jiào 鮮明;明亮。《莊子·盜蹠》:“唇如激丹,齒如齊貝。”《酉陽雜俎·諾皋記上》:“光明迭激,目不能視。”


    上一篇:还看古人书,复举前人瓢。

    下一篇:炎帝持祝融,呵嘘不相炎。
  • 傅氏筑已卑,磻溪钓何激。

    “傅氏筑已卑,磻溪钓何激。”诗句出处:《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

    公乎真爱山,看山旦连夕。犹嫌山在眼,不得着脚历。
    枉语山中人,匄我涧侧石。有来应公须,归必载金帛。
    当轩乍骈罗,随势忽开坼。有洞若神剜,有岩类天划。
    终朝岩洞间,歌鼓燕宾戚。孰谓衡霍期,近在王侯宅。
    傅氏筑已卑,磻溪钓何激。逍遥功德下,不与事相摭。
    乐我盛明朝,于焉傲今昔。

    【注释】:

    傅:

    (一)①古代指辅助、教导帝王或王子。《战国策·赵策二》:“以傅王子也。”②古代指辅助、教导帝王或王子的人,因以为官名。《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上立太子,选群臣可为傅者。”(上:指汉武帝。)后泛指老师或传授技艺的人。③通“附”。1. 依附;附着。《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安:何,什么地方。)也指靠近;挨近。《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2. 附会,把不相干的事物扯在一块。章炳麟《再与刘光汉书》:“此皆以欧语强傅汉文。”④辅助;辅佐。《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郑伯傅王。” (二)fū 通“敷”。①分布;布陈。《荀子·成相》:“禹傅土,平天下。”②陈述。《汉书·文帝纪》:“傅纳以言。”③搽;涂。《墨子·备城门》:“板周三面,密傅之。”[傅会]1. 发挥;把一些事物结合在一起。《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赞》:“盎虽不好(hào)学,亦善傅会。”2. 把不相干的事物强扯到一起。《宋史·岳飞传》:“傅会其狱。”3. 附合。《新唐书·李逢吉传》:“其党有张又新……八人,而附会者又八人。”

    氏:

    (一)①上古同姓贵族的不同分支,以别子孙之所出。后来姓、氏不分。《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②远古传说中人物、朝代名;少数民族;世袭官职名,均加上氏。③古代称呼已婚妇女,常于其父姓后加“氏”。潘岳《杨仲武诔》:“八岁丧父,其母郑氏。”④古代称呼学有专长的人,常于姓或姓名后加“氏”。孔安国《尚书序》:“左氏传曰。” (二)zhī[月氏]汉代西域国名。《汉书·张骞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阏(yān)氏]汉代匈奴称君主的正妻。

    筑:

    古弦乐器名。《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击筑自为歌诗。”

    已:

    ①停止。《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②完毕。《战国策·齐策二》:“言未已,齐让又至。”(让:责备。)③罢免。《论语·公冶长》:“(子文)三已之,无愠(yùn)色。”(愠:怨恨。)④疾止;病除。柳宗元《捕蛇者说》:“可以已大风。”(大风:麻风病。)⑤副词。1. 已经。《史记·蒙恬列传》:“扶苏已死。”2.随后;旋即。《史记·项羽本纪》:“废以为侯,已又杀之。”3. 太;过分。《诗经·小雅·巧言》:“昊(hào)天已威。”(昊天:天。)⑥通“以”。介词。和方位词“来”、“上”、“下”、“东”、“西”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的限制。《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自丞相雍已下皆谏。”⑦语气词。用法同“矣”。用于句末,表示确定语气。《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斯恶已:就显出丑恶了。)

    卑:

    ①卑贱。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先帝:指刘备。鄙:见识短浅。)②地势低。《史记·贾谊传》:“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③卑鄙。《史记·五宗世家》:“(赵王)彭祖为人巧佞卑谄。”④谦卑。《论衡·语增》:“时或待士卑恭,不骄白屋人。”(白屋:贫士所居。)⑤轻视。晁错《论贵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⑥衰微。《国语·周语上》:“王室其将卑乎。”

    钓:

    ①用钓具获取。《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钓于城下。”②引诱,诱取。《汉书·公孙弘传》:“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三公:汉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③钓钩。白居易《渭上偶钓》:“偶持一竿竹,悬钓至其傍。”

    何:

    (一)①疑问代词。1. 什么。《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nóng)矣?”(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2. 为什么。《汉书·伍被传》:“公独以为无福,何?”3. 何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②副词。1.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哪里”。《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身,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叹。相当于“多么”。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担。《诗经·曹风·候人》:“何戈与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负。《诗经·小雅· 无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为承受。《诗经·商颂·长发》:“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义后来写作“荷”。

    激:

    (一)①阻遏水势;使之腾涌。《孙子·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引申为冲刷,冲击。《尸子·君治》:“扬清激浊,荡去滓秽。”②迅疾;猛烈。《史记·游侠列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李朝威《柳毅传》:“千雷万霆,激绕其身。”③激动;激励。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吕氏春秋·恃君》:“所以激君人者之行,而厉人主之节也。”引申为激动。柳宗元《贞符序》:“臣不胜奋激。”④声音高亢。左芬《万年公主诔》:“挽童齐唱,悲音激摧。”(挽童:引灵柩唱哀歌的少年。摧:悲痛。) (二)jiào 鲜明;明亮。《庄子·盗跖》:“唇如激丹,齿如齐贝。”《酉阳杂俎·诺皋记上》:“光明迭激,目不能视。”


    上一篇:还看古人书,复举前人瓢。

    下一篇:炎帝持祝融,呵嘘不相炎。

  • 上一篇:还看古人书,复举前人瓢。

    下一篇:炎帝持祝融,呵嘘不相炎。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