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诗词网

这个世界除了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 繁体
  • 简体
  • 拼音
  • 洗矣得滂沱,感然鳴鸑鷟。

    “洗矣得滂沱,感然鳴鸑鷟。”詩句出處:《納涼聯句》;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

    遞嘯取遙風,微微近秋朔。--孟郊
    金柔氣尚低,火老候愈濁。--韓愈
    熙熙炎光流,竦竦高雲擢。--韓愈
    閃紅驚蚴虯,凝赤聳山嶽。目林恐焚燒,耳井憶瀺灂。
    --孟郊
    仰懼失交泰,非時結冰雹。化鄧渴且多,奔河誠已愨。
    --孟郊
    暍道者誰子,叩商者何樂。洗矣得滂沱,感然鳴鸑鷟。
    --孟郊
    嘉願茍未從,前心空緬邈。清砌千回坐,冷環再三握。
    --孟郊
    煩懷卻星星,高意還卓卓。--孟郊
    龍沈劇煮鱗,牛喘甚焚角。蟬煩鳴轉喝,烏噪饑不啄。
    --韓愈
    晝蠅食案繁,宵蚋肌血渥。單絺厭已褫,長
    艸妾倦還捉。
    --韓愈
    幸茲得佳朋,於此蔭華桷。青熒文簟施,淡澉甘瓜濯。
    --韓愈
    大壁曠凝凈,古畫奇駮犖。淒如羾寒門,皓若攢玉璞。
    --韓愈
    掃寬延鮮飆,汲冷漬香穱。篚實摘林珍,盤殽饋禽曷。
    --韓愈
    空堂喜淹留,貧饌羞齷齪。--韓愈
    殷勤相勸勉,左右加礱斫。賈勇發霜硎,爭前曜冰槊。
    --孟郊
    微然草根響,先被詩情覺。感衰悲舊改,工異逞新貌。
    --孟郊
    誰言擯朋老,猶自將心學。危簷不敢憑,朽機懼傾撲。
    --孟郊
    青雲路難近,黃鶴足仍鋜。未能飲淵泉,立滯叫芳藥。
    --孟郊
    與子昔睽離,嗟餘苦屯剝。直道敗邪徑,拙謀傷巧諑。
    --韓愈
    炎湖度氛氳,熱石行犖硞。痟肌夏尤甚,瘧渴秋更數。
    --韓愈
    君顏不可覿,君手無由搦。今來沐新恩,庶見返鴻樸。
    --韓愈
    儒庠恣遊息,聖籍飽商榷。危行無低徊,正言免咿喔。
    --韓愈
    車馬獲同驅,酒醪欣共欶。惟憂棄菅蒯,敢望侍帷幄。
    --韓愈
    此志且何如,希君為追琢。--韓愈

    【註釋】:

    矣:

    語氣詞。①表示既成事實,即事物的已然。相當於“瞭”。《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險阻艱難,備嘗之矣。”②表示肯定的推測,即事物的必然。相當於“瞭”、“啦”。《史記·淮陰侯列傳》:“願君留意臣之計! 否,必為二子所禽矣。”(禽:通“擒”。捉拿。)③表示感嘆。《呂氏春秋·疑似》:“孽矣!無此事也。”《列子·湯問》:“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④表示命令或請求。相當於“吧”、“啊”。《商君書·更法》:“君無疑矣。”⑤表示疑問。相當於“呢”、“啦”。《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則可以王(wàng)矣?”(王:行王道。)⑥表示語氣的停頓,引起下文。《詩經·周南·漢廣》:“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思:句末語氣詞。)⑦代詞。與“之”相當。《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

    得:

    ①獲取;得到。《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賢明之士思得明君。”②捉得;找到。《聊齋志異·促織》:“逐而得之。”③得意。《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洋洋,甚自得也。”④得到的莊稼;收獲;思想上獲得;心得。漢·晁錯《論貴粟疏》:“亡(wú)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⑤能;能夠《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⑥表示某種動作能做或可以做。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傳·羅公遠》:“試令羅公取,取不得則羅公輸,取得則僧輸。”⑦需要;應該;必須。《史記·項羽本紀》:“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⑧合適;正確。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於彼計則得。”《漢書·敘傳上》:“歷古今之得失。”⑨完成;完瞭。唐·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學得琵琶成。”⑩通“德”。感激恩德。《孟子·告子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滂:

    ①水盛湧流的樣子。《漢書·宣帝紀》:“醴泉滂流,枯槁榮茂。”蘇軾《潮州修韓文公廟記》:“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發下大荒。”(被pī:披。)②盛;充溢。韓愈《元和盛德詩》:“孩養無告,仁滂施厚。”③通“榜bàng”。船。《淮南子·時則》:“令滂人人材葦。”(人:交納。)

    沱:

    ①長江的支流。《詩經·召南·江有汜》:“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②眼淚垂落的樣子。《周易·離》:“出涕沱若。”③大雨傾註的樣子。韓愈《讀東方朔雜事》:“噫欠為飄風,濯手大雨沱。”

    感:

    ①感動。《荀子·樂論》:“其感人深。”《漢書·禮樂志》:“音聲足以動耳,詩語足以感心。”②感慨;情感。范仲淹《嶽陽樓記》:“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曹植《洛神賦序》:“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③感覺。《莊子·刻意》:“感而後應,迫而後動。”④通“憾(hàn)”。遺憾。《漢書·杜鄴傳》:“內無感恨之隙(xì),外無侵侮之羞。”(隙:指人際關系上的隔閡。)⑤通“撼(hàn)”。動;搖。《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舒:徐緩。脫脫:腳步輕緩的樣子。帨:系在腰帶上的佩巾。)

    然:

    ①燃燒。後來寫作“燃”。《孟子·公孫醜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②代詞。如此;這樣。《呂氏春秋·用眾》:“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③對;贊同。《論語·雍也》:“子曰:‘雍之言然。’”④副詞。1.表示出乎意料,相當於“乃”、“竟”。《漢書·丙吉傳》:“君侯為漢相,奸吏成其私,然無所懲艾(yì)。”(艾:治。)2. 表示順承關系。相當於“便”、“就”。《莊子·外物》:“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⑤連詞。1.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左傳·僖公三十年》:“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2.表示讓步關系,相當於“雖然”。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然憔悴,尚天真,纖腰細褪羅裙。”⑥助詞。1.用作形容詞或副詞詞尾,表示狀態,“……的樣子”。《詩經· 小雅·南有嘉魚》:“南有嘉魚,烝然罩罩。”2. 用於句末,表示比擬。《孟子·盡心上》:“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3. 用於句末,表示斷定,相當於“焉”、“也”。《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鳴:

    ①[動]鳥叫。吳均《與朱元思書》:“好鳥相~,嚶嚶成韻。”②[動]泛指獸、蟲等叫。《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食野之蘋。”③[動]物體發出聲音。《楚辭·卜居》:“黃鐘毀棄,瓦釜雷~。”④[動]表達,抒發己見。韓愈《送孟東野序》:“莊周以其荒唐之言~。”⑤[動]聞名。侯方域《馬伶傳》:“梨園以技~者,無慮數十輩。”


    上一篇:举头看白日,泣涕下沾襟。

    下一篇: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 洗矣得滂沱,感然鸣鸑鷟。

    “洗矣得滂沱,感然鸣鸑鷟。”诗句出处:《纳凉联句》;是唐朝诗人韩愈的作品。

    递啸取遥风,微微近秋朔。--孟郊
    金柔气尚低,火老候愈浊。--韩愈
    熙熙炎光流,竦竦高云擢。--韩愈
    闪红惊蚴虬,凝赤耸山岳。目林恐焚烧,耳井忆瀺灂。
    --孟郊
    仰惧失交泰,非时结冰雹。化邓渴且多,奔河诚已悫。
    --孟郊
    暍道者谁子,叩商者何乐。洗矣得滂沱,感然鸣鸑鷟。
    --孟郊
    嘉愿苟未从,前心空缅邈。清砌千回坐,冷环再三握。
    --孟郊
    烦怀却星星,高意还卓卓。--孟郊
    龙沈剧煮鳞,牛喘甚焚角。蝉烦鸣转喝,乌噪饥不啄。
    --韩愈
    昼蝇食案繁,宵蚋肌血渥。单絺厌已褫,长
    艹妾倦还捉。
    --韩愈
    幸兹得佳朋,于此荫华桷。青荧文簟施,淡澉甘瓜濯。
    --韩愈
    大壁旷凝净,古画奇駮荦。凄如羾寒门,皓若攒玉璞。
    --韩愈
    扫宽延鲜飙,汲冷渍香穱。篚实摘林珍,盘殽馈禽曷。
    --韩愈
    空堂喜淹留,贫馔羞龌龊。--韩愈
    殷勤相劝勉,左右加砻斫。贾勇发霜硎,争前曜冰槊。
    --孟郊
    微然草根响,先被诗情觉。感衰悲旧改,工异逞新貌。
    --孟郊
    谁言摈朋老,犹自将心学。危檐不敢凭,朽机惧倾扑。
    --孟郊
    青云路难近,黄鹤足仍鋜。未能饮渊泉,立滞叫芳药。
    --孟郊
    与子昔睽离,嗟余苦屯剥。直道败邪径,拙谋伤巧诼。
    --韩愈
    炎湖度氛氲,热石行荦硞。痟肌夏尤甚,疟渴秋更数。
    --韩愈
    君颜不可觌,君手无由搦。今来沐新恩,庶见返鸿朴。
    --韩愈
    儒庠恣游息,圣籍饱商榷。危行无低徊,正言免咿喔。
    --韩愈
    车马获同驱,酒醪欣共欶。惟忧弃菅蒯,敢望侍帷幄。
    --韩愈
    此志且何如,希君为追琢。--韩愈

    【注释】:

    矣:

    语气词。①表示既成事实,即事物的已然。相当于“了”。《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②表示肯定的推测,即事物的必然。相当于“了”、“啦”。《史记·淮阴侯列传》:“愿君留意臣之计!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禽:通“擒”。捉拿。)③表示感叹。《吕氏春秋·疑似》:“孽矣!无此事也。”《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④表示命令或请求。相当于“吧”、“啊”。《商君书·更法》:“君无疑矣。”⑤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啦”。《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矣?”(王:行王道。)⑥表示语气的停顿,引起下文。《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思:句末语气词。)⑦代词。与“之”相当。《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

    得:

    ①获取;得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贤明之士思得明君。”②捉得;找到。《聊斋志异·促织》:“逐而得之。”③得意。《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洋洋,甚自得也。”④得到的庄稼;收获;思想上获得;心得。汉·晁错《论贵粟疏》:“亡(wú)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⑤能;能够《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⑥表示某种动作能做或可以做。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罗公远》:“试令罗公取,取不得则罗公输,取得则僧输。”⑦需要;应该;必须。《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⑧合适;正确。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于彼计则得。”《汉书·叙传上》:“历古今之得失。”⑨完成;完了。唐·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⑩通“德”。感激恩德。《孟子·告子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滂:

    ①水盛涌流的样子。《汉书·宣帝纪》:“醴泉滂流,枯槁荣茂。”苏轼《潮州修韩文公庙记》:“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被pī:披。)②盛;充溢。韩愈《元和盛德诗》:“孩养无告,仁滂施厚。”③通“榜bàng”。船。《淮南子·时则》:“令滂人人材苇。”(人:交纳。)

    沱:

    ①长江的支流。《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②眼泪垂落的样子。《周易·离》:“出涕沱若。”③大雨倾注的样子。韩愈《读东方朔杂事》:“噫欠为飘风,濯手大雨沱。”

    感:

    ①感动。《荀子·乐论》:“其感人深。”《汉书·礼乐志》:“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②感慨;情感。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曹植《洛神赋序》:“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③感觉。《庄子·刻意》:“感而后应,迫而后动。”④通“憾(hàn)”。遗憾。《汉书·杜邺传》:“内无感恨之隙(xì),外无侵侮之羞。”(隙:指人际关系上的隔阂。)⑤通“撼(hàn)”。动;摇。《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舒:徐缓。脱脱:脚步轻缓的样子。帨:系在腰带上的佩巾。)

    然:

    ①燃烧。后来写作“燃”。《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②代词。如此;这样。《吕氏春秋·用众》:“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③对;赞同。《论语·雍也》:“子曰:‘雍之言然。’”④副词。1.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乃”、“竟”。《汉书·丙吉传》:“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yì)。”(艾:治。)2.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便”、“就”。《庄子·外物》:“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⑤连词。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然憔悴,尚天真,纤腰细褪罗裙。”⑥助词。1.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示状态,“……的样子”。《诗经· 小雅·南有嘉鱼》:“南有嘉鱼,烝然罩罩。”2. 用于句末,表示比拟。《孟子·尽心上》:“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3. 用于句末,表示断定,相当于“焉”、“也”。《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鸣:

    ①[动]鸟叫。吴均《与朱元思书》:“好鸟相~,嘤嘤成韵。”②[动]泛指兽、虫等叫。《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食野之苹。”③[动]物体发出声音。《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④[动]表达,抒发己见。韩愈《送孟东野序》:“庄周以其荒唐之言~。”⑤[动]闻名。侯方域《马伶传》:“梨园以技~者,无虑数十辈。”


    上一篇:举头看白日,泣涕下沾襟。

    下一篇: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 上一篇:举头看白日,泣涕下沾襟。

    下一篇: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可可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