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舍多瀟灑,城樓入醉眠。”詩句出處:《傢兄自山南罷歸獻詩敘事》;是唐朝詩人韓翃的作品。
時輩已爭先,吾兄未著鞭。空嗟鑷須日,猶是屈腰年。 不以殊方遠,仍論水地偏。襄橙隨客路,漢竹引歸船。 雲木巴東峽,林泉峴北川。池馀騎馬處,宅似臥龍邊。 夜簟千峰月,朝窗萬井煙。朱荷江女院,青稻楚人田。 縣舍多瀟灑,城樓入醉眠。黃苞柑正熟,紅縷鱠仍鮮。 坐厭牽絲倦,因從解綬旋。初辭五鬥米,唯奉一囊錢。 室好生虛白,書耽守太玄。櫪中嘶款段,階下引潺湲。 落照淵明柳,春風叔夜弦。絳紗儒客帳,丹訣羽人篇。 雅論承安石,新詩與惠連。興清湖見底,襟豁霧開天。 魏闕心猶系,周才道豈捐。一丘無自逸,三府會招賢。
|
【註釋】:
縣:
(一)①古代行政區劃之一,原指王畿之地,其後也用以稱諸侯境內之地。周代縣大於郡,秦代以後縣小於郡,隋唐以後隸屬州府。《禮記·王制》:“天下之縣內,方百裡之國九。”②天下。《三國志·蜀書·法正傳》:“縣遠之眾,糧各無儲。” (二)xuán ①懸掛。《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邾人獲公胄,縣諸魚門。”②懸梁自縊。《國語·晉語一》:“驪姬請使申生主曲沃以速縣。”(驪姬:晉獻公的後一個夫人。申生:晉獻公的長子,前夫人所生。曲沃:晉的別都,在今山西聞喜縣東北。速:加速。)③維系;屬系。《呂氏春秋· 知分》:“鹿生於山,而命縣於廚。”④昭示;頒佈。《後漢書 ·桓譚傳》:“夫張官置吏,以理萬人,縣賞設罰,以別善惡,惡人誅傷則善人蒙福矣。”⑤相差大;距離遠。《荀子·王制》:“夫王者之與亡者,制人之與人制之也,是其為相縣也亦遠矣。”舍:
(一)①客舍;旅舍。《莊子·說劍》:“夫子休就舍。”②泛指供人居住的房舍。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③住宿;居住。《莊子· 田子方》:“溫伯雪子適齊,舍於魯。”④止息;休息。《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⑤古代行軍三十裡為一舍。《呂氏春秋·博志》:“步之遲也,而百舍,不止也。”⑥謙辭。1. 稱自己的傢。《儒林外史》第四回:“賤姓嚴,舍下就在咫(zhǐ)尺。”(咫尺:喻距離近。)2.稱比自己輩分低的親屬。杜甫《得舍弟消息二首》之一:“近有平陰信,遙憐舍弟存。”(平陰:地名。)⑦通“赦”。赦免。《漢書·朱博傳》:“《春秋》之義,奸以事君,常刑不舍。” (二)shě 放棄;放下。後作“捨”。今簡化為“舍”。《荀子·勸學》:“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多:
①數量大,與“少”相對。《孟子·公孫醜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指得治國之道,即行仁政。寡:少。)王維《相思》:“願君多采擷。”②勝過;超過。湯顯祖《紫簫記·巧探》:“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相如:司馬相如,漢辭賦傢。王粲:漢魏間人,貌美多才。)③稱贊;著重。《史記·季佈欒佈列傳》:“諸公皆多季佈能摧剛為柔,朱傢以此名聞當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士亦以此多之。”④過分的;多餘的。《莊子·漁父》:“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而擅飭(chì)禮樂,選人倫以化齊民,不泰多事乎?”(飭:整頓。泰:太,過於,過分。)劉劭《人物志·體別》:“夫在多疑。”⑤增多。《荀子·天論》:“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⑥通“哆”,不正。《法言·吾子》:“中正則雅,多哇則鄭。”(哇:淫邪的樂聲。)⑦副詞。表示限定。約相當於“隻”、“僅僅”。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此猶河濱之民捧土以塞孟津,多見其不知量也。”《論語·子張》:“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 多見其不知量也。”瀟:
水深而清的樣子。《水經註·湘水》:“二妃從征,溺於湘江,神遊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瀟者,水清深也。”(二妃:傳說為舜後娥皇、女英。)[瀟灑]1.舉止灑脫超俗的樣子。李白《王右軍》:“右軍本清真,蕭蕭在風坐。”2.輕快舒暢。皮日休《獨在開元寺避暑頗懷魯望因飛筆聯句》:“懷君瀟灑處,孤夢繞罘罳(fú sī)。”(魯望:陸龜蒙字。飛筆:快寫快遞。罘罳:張在屋簷或窗上防止鳥雀入內的網,此借指對方的居處。)灑:
(一)①把水散佈在地上。《詩經·唐風·山有樞》:“子有廷內,弗灑弗掃。”②使分散地落下;散播。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二:“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③分散;分。《逸周書·大匡》:“賦灑其幣,鄉正保貸。”④瀟灑脫俗;不拘束。《新唐書·袁朗傳》:“後主聞其才,詔為《月賦》一篇,灑然無留思。” (二)xǐ ①洗滌。後來寫作“洗”。《莊子·山木》:“吾願君刳形去皮,灑心去欲。”②洗雪。《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灑之。”(比:替。)(三)xiǎn [灑然]1.寒栗的樣子。《素問·風論》:“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2.肅敬的樣子。《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是日觀范雎之見者,群臣莫不灑然變色易容者。”3.整齊的樣子。《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一》:“一靜室窗欞西向,戶榻灑然。” (四)cuǐ 高峻的樣瞭。《詩經·邶風·新臺》:“新臺有灑,河水浼浼。”城:
①城郭。一般是兩重,裡面的稱城,外面的稱郭。賈誼《過秦論》:“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②古代都邑為中心的所轄地區稱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昭王聞之,使人遺(wèi)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遺:送給。易:交換。)③築城。《漢書·高帝紀》:“令天下縣邑城。”《詩經·小雅·出車》:“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朔方:北方。)④守城。魏源《聖武記》卷一:“我朝縱還臺堡降卒二千,城者拒之。”⑤城墻以內的地方。韓翊(yì)《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禦柳:皇宮栽的柳樹。)⑥城市;都市。《史記·吳起傳》:“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城樓:
城門上面的瞭望樓。杜甫《放船》:“已泊~~底,何曾夜色闌。”樓:
①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屋。杜甫《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②設在高處的建築,多用作瞭望。《左傳·宣公十五年》:“登諸樓車,使呼宋而告之。”入:
①進入;由外面到裡面。《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②泛指進入某種境界。李白《王右軍》:“筆精妙入神。”③特指入朝為官。傅亮《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出征入輔,幸不辱命。”④接受;收入。《左傳·宣公元年》:“驟諫而不入。”(驟:屢次。)《新五代史·楚世傢》:“歲入萬計。”⑤上交;交納。《墨子·貴義》:“今農夫入其稅於大人。”⑥參加;加入。《戰國策·魏策一》:“入子之事者,吾為子殺之亡之。”⑦合於;相合;符合。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畫眉深淺入時無?”(時:時髦。)⑧入聲。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醉:
①酒醉。《詩經·小雅·賓之初筵》:“賓既醉止,載號載呶(náo)。”(止:語氣詞。呶:喧鬧。)《韓非子·說林上》:“醉寐而亡其裘。”②極端愛好。《莊子·應帝王》:“列子見之而心醉。”宋之問《送趙六貞固詩》:“心醉東郊柳。”眠:
①睡覺。《後漢書·第五倫傳》:“吾子有疾,雖不省(xǐng)視而竟夕不眠。”(省視:探看。)②某些生物在一段時間內不食不動的生理狀態。庾信《燕歌行》:“二月蠶眠不復久。”③臥倒。袁郊《三輔舊事》:“漢苑中有柳,狀如人形,號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④閉上眼裝死。《山海經·東山經》:“有獸……見人則眠。”眠。:
“眠。”詩句出處:《十六字令》;是元朝詩人周玉晨的作品。 眠。月影穿窗白玉錢。無人弄,移過枕函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