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更歷漏氣彌厲,何由僥幸休須臾。”詩句出處:《射訓狐》;是唐朝詩人韓愈的作品。
有鳥夜飛名訓狐,矜兇挾狡誇自呼。乘時陰黑止我屋, 聲勢慷慨非常粗。安然大喚誰畏忌,造作百怪非無須。 聚鬼征妖自朋扇,罷掉栱桷頹墍塗。慈母抱兒怕入席, 那暇更護雞窠雛。我念乾坤德泰大,卵此惡物常勤劬。 縱之豈即遽有害,鬥柄行拄西南隅。誰謂停奸計尤劇, 意欲唐突羲和烏。侵更歷漏氣彌厲,何由僥幸休須臾。 咨餘往射豈得已,候女兩眼張睢盱。梟驚墮梁蛇走竇, 一夫斬頸群雛枯。
|
【註釋】:
侵:
(一)①進犯;進攻。《左傳·僖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②侵奪;侵占。《漢書·地理志下》:“至(周)襄王,以河內賜晉文公,又為諸侯所侵,故其分地小。”(分:分封。)③欺凌;傷害;欺負。《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強不侵弱。”韓愈《枯樹》:“老樹無枝葉,風霜不復侵。”④漸進。陳子昂《南山傢園十韻》:“坐觀萬象化,方見百年侵。”⑤逐漸。《列子·湯問》:“帝憑怒,侵減龍伯之國使厄。”⑥逼近。庾肩吾《亂後經夏禹廟》:“侵雲似天闕,照水類河宮。”(闕:宮闕。類:似。)⑦荒年;莊稼歉收。《谷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謂之大侵。”(升:成熟。) (二)qǐn 長相既矮小又醜陋。又作“寢”。《漢書·田蚡傳》:“田蚡貌侵。”更:
(一)①改變;更換。《韓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則利害易。”②替換。《呂氏春秋·仲春紀》:“是月也,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犧牲:祭祀用的牲畜。圭:玉器名。皮幣:毛皮和繒帛。)引申為交替。《漢書·萬石君傳》:“九卿更進用事。”③經歷;經過。《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更日久則塗幹而椽燥。”④抵償;抵押。《史記·平準書》:“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悉:竭盡。)⑤古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一更約二小時。嶽飛《小重山》:“驚回千裡夢,已三更。” (二)gèng 副詞。①相當於“再”、“又”。《史記·孟嘗君列傳》:“此時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入秦獻之昭王,更無他裘。”(直:同“值”。)杜甫《石壕吏》:“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②相當於“愈”。更加。《史記·管晏列傳》:“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歷:
①經歷;經過。《孟子·萬章上》:“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於民久。”《尚書·畢命》:“既歷三紀,世變風移。”②跨過;跨越。《孟子·離婁下》:“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③盡;全部;普遍。李商隱《詠史》:“歷覽前賢國與傢,成由勤儉破由奢。”《尚書·盤庚下》:“歷告爾百姓於朕志。”④選擇。司馬相如《上林賦》:“於是歷吉日以齋戒。”⑤列出;排列。《呂氏春秋·季冬》:“令宰歷卿大夫至於庶民土田之數。”⑥察看。《禮記·郊特牲》:“簡其車賦,而歷其卒伍。”⑦稀疏。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其妻蓬頭攣耳,歷齒。”⑧同“歷(曆)”。歷法。餘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五:“舊制頒歷在十一月朔。”⑨通“櫪”。馬廄。《漢書·梅福傳》:“伏歷千駟。”[歷歷]清晰;分明。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漏:
①漏壺。古代計時器,《漢書·東方朔傳》:“自此始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也用以指更次,時間。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漏斷人初靜。”②水從縫隙中滴下或透過。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幹處。”③孔竅或縫隙。杜甫《九日寄岑參》:“安得誅雲師,疇能補天漏?”(雲師:傳說掌管行雲作雨的神。疇:誰。)④泄漏。《公羊傳·文公六年》:“君漏言也。”⑤遺漏;疏漏。諸葛亮《前出師表》:“必能裨(bì)補闕漏,有所廣益。”(裨:補。闕:缺失。)⑥流失;排出。《淮南子·本經》:“鴻水漏,九州幹。”氣:
①氣;氣體。《列子·天瑞》:“虹霓也,雲霧也,風雨也,四時也,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②空氣。《列子·天瑞》:“天積氣耳,亡(wú)處亡氣。”(亡:通“無”。)③自然界陰陽風雨等現象。《莊子·逍遙遊》:“禦六氣之辯。”(禦:掌握適應。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辯:同“變”。變化。)④呼吸;氣息。《漢書·蘇建傳附蘇武》:“武氣絕,半日復息。”⑤氣味。《大戴禮記·四代》:“食為味,味為氣。”⑥氣勢;精神狀態。《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⑦古代哲學概念。指形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的物質實體。《荀子·王制》:“水火有氣而無生。”⑧古代醫學指人體生存要素之一。《呂氏春秋·盡數》:“精不流則氣鬱。”彌:
(一)①遍;滿。《周禮·春官·大祝》:“國有大故天災,彌祀社稷禱祠。”(社稷:土神和谷神。禱祠:祈禱。)蘇軾《喜雨亭記》:“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②久;長久。《史記·荊軻列傳》:“太傅之計,曠日彌久。”(太傅:官名。)③彌合;彌補。《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闕:缺欠。)④副詞。越發;更加。蘇洵《六國論》:“侵之彌急。”傅玄《秋胡行》:“玉磨愈潔,蘭動彌馨。”(馨:芳香。) (二)mǐ 通“弭”。止息;清除。《周禮·春官·小祝》:“彌災兵。”厲:
①[名]磨刀石。《詩經·大雅·公劉》:“涉渭為亂,取~取鍛。”②[動]磨。《韓非子·五蠹》:“堅甲~兵以備難。”③[動]磨練。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以~其氣。”④[動]勉勵。《漢書·儒林傳》:“以~賢材焉。”⑤[形]嚴厲。《論語·述而》:“子溫而~,威而不猛,恭而安。”⑥[形]猛烈,劇烈。陶淵明《桃花源詩》:“草榮知節和,木衰知風~。”⑦[形]惡,兇惡。《左傳·昭公七年》:“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鬼也。”⑧[名]禍患。《詩經·大雅·瞻仰》:“降此大~。”⑨[名]通“癘”。瘟疫,災疫。《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盜賊公行,而天~不戒。”何:
(一)①疑問代詞。1. 什麼。《詩經·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nóng)矣?”(那長得很茂盛的是什麼?)2. 為什麼。《漢書·伍被傳》:“公獨以為無福,何?”3. 何處。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雲橫秦嶺傢何在?”②副詞。1.表示反問。相當於“怎麼”、“哪裡”。《史記·項羽本紀》:“大王來何操?”《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身,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嘆。相當於“多麼”。曹操《觀滄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擔。《詩經·曹風·候人》:“何戈與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負。《詩經·小雅· 無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為承受。《詩經·商頌·長發》:“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義後來寫作“荷”。由:
①經過。《論語·雍也》:“行不由徑。”(徑:小路。)②順隨;依順。《論語·顏淵》:“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③原由;原因。雍陶《非酒》:“人人慢說酒消憂,我道翻為引恨由。”④介詞。1. 自;從。《史記·陳涉世傢》:“由陳涉始。”2. 由於;因為。王充《論衡·實知》:“知物由學,學乃知之,不問不識。”3. 憑借;依據。《論語 · 顏淵》:“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而由人乎哉:難道憑借他人嗎?)⑤通“猶”。1. 如同;好像。《孟子·公孫醜上》:“由弓人而恥為弓。”2. 還;仍然。羅隱《夏州胡常侍》:“仍聞隴蜀由多事,深喜將軍未白頭。”(事:事故。)3. 尚且。《荀子·富國》:“由將不足以免也。”僥:
(一)jiǎo [僥幸]也作“僥倖”、“徼倖”、“儌倖”。《禮記·中庸》:“小人行險以僥(徼)幸。”蘇軾《留侯論》:“以僥幸於不死。”(以:而。) (二)yáo [僬(jiāo)僥]古代傳說中的矮人。幸:
①僥幸。《荀子·議兵》:“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②幸運。《論語·雍也》:“不幸短命死矣。”③幸虧;多虧。鮑照《秋夜詩》:“幸承天光轉,曲影入幽堂。”④欣喜;慶幸。張際亮《送雲麓(lù)觀察督糧粵東》:“梅花頻折貴官多,荔枝得飽遊人幸。”⑤寵愛;寵幸。《史記·蒙恬列傳》:“高雅得幸於故亥。”⑥希望;期望。《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幸天下有變,而欲有大功。”⑦舊指封建帝王親自到某地。《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帝幸梁山宮。”⑧敬辭。表示對方這樣做使自己感到幸運。晁錯《言守邊備塞疏》:“陛下幸憂邊境。”休:
①休息。歐陽修《醉翁亭記》:“行者休於樹。”②停止;罷休。蒲松齡《促織》:“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③美善;吉祥。《詩經·大雅·江漢》:“對揚王休。”(報答和宣揚周王的美德。)④喜。《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既見君子,我心則休。”⑤封建時代指丈夫離棄妻子。⑥副詞。不要。杜甫《戲贈友》:“勸君休嘆息。”⑦句末語氣詞。相當於“瞭”、“罷”。呂勝己《南鄉子》:“笑道漁翁太拙休!”須:
①胡子。《史記·高祖本紀》:“美須髯。”②等待;等候。《楚辭·九歌·少司命》:“君維須兮雲之際?”③需要;需。林逋《山園小梅》:“不須檀板共金尊。”④必須;應當。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⑤須臾;片刻。《荀子·王制》:“罷不能,不待須而廢。”臾:
(一)瓦器。《荀子·大略》:“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流丸:滾動的彈丸。知:同“智”。) (二)yǔ 古弓名。《周禮·考工記·弓人》:“往禮多,來禮寡。謂之夾臾之屬。”(夾:古弓名。) (三)yǒng [縱臾]慫恿。《漢書·衡山王劉賜傳》:“日夜縱臾王謀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