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將破軍白日馀,回旃舞旆北風初。”詩句出處:《寄哥舒仆射》;是唐朝詩人韓翃的作品。
萬裡長城傢,一生唯報國。腰垂紫文綬,手控黃金勒。 高視黑頭翁,遙吞白騎賊。先麾牙門將,轉鬥黃河北。 帳下親兵皆少年,錦衣承日繡行纏。轆轤寶劍初出鞘, 宛轉角弓初上弦。步人抽箭大如笛,前把兩矛後雙戟。 左盤右射紅塵中,鶻入鴉群有誰敵。殺將破軍白日馀, 回旃舞旆北風初。郡公楯鼻好磨墨,走馬為君飛羽書。
|
【註釋】:
殺:
(一)①殺死;弄死。《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柳宗元《捕蛇者說》:“去死肌,殺三蟲。”②消減;消除;滅除。柳宗元《時令論上》:“季夏行水殺草。”③草木枯敗;枯死。《呂氏春秋·應同》:“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④收束;收尾;結束。《晉書·衛瓘傳》:“杜氏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⑤副詞。用在動詞後,表示程度深。《古詩十九首》之十四:“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二)shài ①降等。《孟子·盡心下》:“周於利者兇年不能殺。”(周:富足。)②減省。《公羊傳·僖公二十二年》:“《春秋》辭繁而不殺者,正也。”③衰;衰微。《儀禮·士冠禮》:“德之殺也。”《呂氏春秋·長利》:“是故地日削,子孫彌殺。”④等差;等級。《禮記·中庸》:“親親之殺,賢賢之等,禮所生也。”(親親:親其所當親。) (三)sà 顏色暗淡。《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故傷脾之色也,望之殺然黃。”將:
(一)①扶持;扶助。《詩經·周南·樛木》:“樂隻君子,福履將之。”(隻:助詞。履:祿。)《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郭:外城。)②帶領。《漢書·張禹傳》:“禹將(戴)崇入後堂飲食。”《淮南子·人間》:“其馬將胡駿馬而歸。”③取;拿。李白《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④送行。《淮南子·覽冥》:“不將不迎。”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若夫迎新將故之勞。”(若夫:至於。)⑤做;奉行。《左傳·成公十三年》:“將事不敬。”⑥養;保養。《呂氏春秋·音律》:“以將陽氣。”⑦副詞。1.將要。《論語·述而》:“不知老之將至雲爾。”(雲:如此。爾:同“耳”,罷瞭。)《孟子·告子下》:“先生將何之?”(之:往。)《左傳· 隱公元年》:“夫人將啟之。”(啟之:給他開門。)2. 且,又。《詩經·小雅· 谷風》:“將恐將懼。”⑧介詞。以;用。《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肯將衰朽惜殘年。”⑨連詞。和;與。李頎《臨別送張諲入蜀》:“經山復歷水,百恨將千慮。”李白《月下獨酌》:“暫伴月將影。”⑩助詞。用在動詞後面,無實義。白居易《賣炭翁》:“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二)jiàng ①將帥。《史記·陳涉世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寧:難道。)《呂氏春秋·執一》:“軍必有將。”②統率;帶兵。《左傳·桓公五年》:“虢公林父將右軍。”《史記·秦始皇本紀》:“楚上將軍項羽將楚卒往救鉅鹿。”(卒:兵。)③使擔任將領。《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威王欲將孫臏。”[將領]1. 將帥。《隋書·楊玄感傳》:“玄感欲立威名,陰求將領。”(暗中謀求將帥的職位。)2.率領。元結《宿洄溪翁宅》:“老翁八十猶能行,將領兒孫行拾稼。”(稼:莊稼。) (三)qiāng 請;希望。《詩經·衛風·氓》:“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子:你。)李白《將進酒》:“將進酒,杯莫停。”破:
①破碎;不完整。《荀子·勸學》:“風至苕(tiáo)折,卵破子死。”(苕:蘆葦類草本植物。)②破壞;打破。《史記·項羽本紀》:“皆沉船,破釜甑(zèng),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釜:鍋。甑:蒸飯器具。)③打敗;攻克。蘇軾《前赤壁賦》:“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④揭露;拆穿。范仲淹《宋故衛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銘》:“在郡未幾,破奸發伏,有神明之號。”⑤破亡;殘破。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⑥剖開;分開。《莊子·天地》:“百年之木,破為犧尊。”⑦剖析;分析。黃庭堅《送吳彥歸番陰》:“摹書說偏旁,破義析名傢。”軍:
①包圍。《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十陣》:“疏而不可蹙,數(shuò)而不可軍者,在於慎。”(疏:撤退。蹙:逼迫。數:屢次。)②駐紮軍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伐韓,軍於閼(yù)與。”(閼與:戰國時趙地。)《左傳·宣公十二年》:“及昏,楚師軍於邲。晉之餘師不能軍。”《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軍霸上。”③軍隊編制單位。古代以軍為軍隊最大編制單位,歷代沿用其名,人數多少不一。《周禮·夏官·司馬》:“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引申為軍隊。《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隋書·五行志》:“時帝任用小人,競為貪暴……尋為周軍所滅。”(尋:不久。)④軍士;士兵。《史記·淮陰侯列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充軍]古代一種刑罰。《宋史·刑法志》:“刺配之法二百餘條……俟其再犯,然後決刺充軍。”(刺:面部刺字塗上墨的刑罰。)白:
①白色。《荀子·榮辱》:“目辨白黑美惡。”(辨:辨別。)②純潔。《韓非子·說疑》:“竦(sǒng)心白意。”(竦:恭敬。)③皎潔;明亮。白居易《琵琶行》:“唯見江心秋月白。”④彰明;顯赫。《荀子·天論》:“禮義不加於國傢,則功名不白。”⑤表明;陳述。《呂氏春秋·士節》:“吾將以死白之。”⑥稟告;報告。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太尉自州以狀白府。”⑦徒然;平白地。李白《越女詞》五首之四:“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白日:
①光明的太陽。王之渙《登鸛鵲樓》:“~~依山盡,黃河入海流。”②白天。《三國志·魏·龐淯傳》:“淯母娥自傷父仇不報,乃幃車袖劍,~~刺壽(李壽)於都亭前。”③時光。《潛夫論·浮侈》:“無有益於世,而坐食嘉谷,消費~~,毀敗成功。”回:
①旋轉;曲折環繞。《左傳·襄公十八年》:“右回梅山,侵鄭東北。”歐陽修《醉翁亭記》:“峰回路轉。”引申為掉轉方向,掉頭。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新唐書·張玄素傳》:“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可謂仁人之言哉。”引申為改變。《世說新語·雅量》:“王夷甫與裴景聲志好不同,景聲惡,欲取之,卒不能回。”②返回;恢復原狀。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傢老大回。”《鬱離子·九難》:“靈藥千名,神農所嘗,起死回生,旋陰斡陽。”引申為回復。《夢溪筆談· 人事二》:“有一縣令使人,獨不肯去,須責回書。”③不正直;邪僻。《詩經·小雅·鼓鐘》:“淑人君子,其德不回。”《論衡·變虛》:“若德回亂,民將流亡。”又為偏私,袒護。《國語·晉語八》:“且秦楚匹也,若之何其回於富也。”④避讓;忌諱。《新序·雜事一》:“外舉不避仇讎,內舉不回親戚。”《後漢書·左雄傳》:“(左雄)奏案貪猾二千石,無所回忌。”⑤量詞。晏幾道《鷓鴣天》:“幾回魂夢與君同。”旃:
①赤色的曲柄旗。《漢書·田蚡傳》:“立曲旃。”②旌旗。溫庭筠《感舊陳情五十韻獻淮南李仆射》:“梁園提彀(gòu)騎,淮水換戎旃。”(梁園:古園林名。提:舉;發。彀騎:持弓弩的騎兵。換:換下。)③代詞。“之焉”的合音。兼有代詞“之”和語氣詞“焉”的作用。楊惲《報孫會宗書》:“願勉旃,毋多談!”④通“氈”。一種毛織物。《鹽鐵論·論功》:“織柳為室,旃席為蓋。”舞:
①舞蹈。《呂氏春秋·孟春》:“命樂正入學習舞。”②跳舞。《論語·八佾》:“季氏八佾(yì)舞於庭。”(佾:八人一行為一佾。)《韓非子·五蠹》:“長袖善舞,多錢善賈(gǔ)。”(賈:經商。)③揮動;擺動。《山海經·海外西經》:“操幹戚以舞。”(操:持。幹、戚:均武器名。)葉夢得《賀新郎》:“吹盡殘花無人見,惟垂楊自舞。”④飛翔。《列子·湯問》:“瓠(hù)巴鼓琴而鳥舞魚躍。”(瓠巴:人名。)⑤玩弄;舞弄(文字、權術等)。《史記·酷吏列傳》:“舞智以禦人。”旆:
①古代末端像燕尾裝飾的旗。《詩經 · 小雅·六月》:“織文鳥章,白旆央央。”(織文:染絲而織成花紋。鳥章:鳥紋圖飾。央央:鮮明的樣子。)②代指旌旗。《詩經·商頌·長發》:“武王載旆。”北:
①方位名。北方。《詩經·邶風·北門》:“出自北門,憂心殷殷。”(殷殷:憂傷的樣子。)②軍隊戰敗退卻;敗逃。《孫子兵法·軍爭》:“佯北勿從。”(敵人假裝逃跑,不能追趕。)風:
(一)①空氣流通的現象。《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②吹風;讓風吹。《孟子·公孫醜下》:“有寒疾,不可以風。”③比喻快速如風。《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軍到,風發相赴。”④氣勢;勢頭。《晉書·劉毅傳》:“好臧否人物,王公貴人望風憚之。”⑤教化;教育。《周書·齊煬王憲傳》:“宣風導禮。”⑥風氣;風俗。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陸遊《遊山西村》:“衣冠簡樸古風存。”⑦景象;景色。楊萬裡《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⑧風度;風格。杜甫《詠懷古跡五首》:“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⑨歌謠;民歌。《左傳·襄公十八年》:“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驟:屢次。)⑩走失;散失。《尚書·費誓》:“馬牛其風。”(11)病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註引《典略》:“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12)諷誦。嚴羽《滄浪詩話·詩辯》:“先須讀《楚辭》,朝夕諷詠,以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漢書·趙廣漢傳》:“廣漢聞之,先風告(杜)建不改,於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審。)[風騷]《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的合稱。《宋書·謝靈運傳論》:“莫不同祖風騷。”(祖:效法。)也泛指詩文。高適《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興引風騷。”(翰:筆。)初:
①開始。《史記·賈誼傳》:“年少初學。”柳宗元《封建論》:“天地果無初乎?”②當初;原先。《後漢書·華佗傳》:“初,軍吏李成苦欬(ké),盡夜不寐……”③從前;往日。《三國志·蜀書·黃權傳》:“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④表示序次的第一。《史記·秦本紀》:“二年初伏,以狗禦蠱。”白居易《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⑤才;剛剛。《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初無]從來沒有,並沒有。《後漢書·蓋勛傳》:“群臣初無是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