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廟詩雖繼,苔墻篆必鞔。”詩句出處:《聞赤松舒道士下世》;是唐朝詩人貫休的作品。
地變賢人喪,瘡痍不可觀。一聞消息苦,千種破除難。 陰騭那虛擲,深山近始安。玄關評兔角,玉器琢雞冠。 傲野高難狎,融怡美不殫。冀迎新渥澤,遽逐逝波瀾。 蛻殼埋金隧,飛精駕錦鸞。傾摧千仞壁,枯歇一株蘭。 仙廟詩雖繼,苔墻篆必鞔。煙霞成片黯,松桂著行幹。 影拄溪流咽,堂扃隙月寒。寂寥遺藥犬,縹緲想瓊竿。 伊昔相尋遠,留連幾盡歡。論詩花作席,炙菌葉為盤。 彭伉心相似,承禎趣一般。琴彈溪月側,棋次砌雲殘。 倏忽成千古,飄零見百端。荊襄春浩浩,吳越浪漫漫。 已矣紅霞子,空留白石壇。無弦亦須絕,回首一長嘆。
|
【註釋】:
仙:
①神仙。劉禹錫《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②指修煉成仙。《論衡·道虛》:“物無不死,人安能仙。”③指高雅而超出凡俗的人。杜牧《春日茶山病不飲酒因呈賓客》:“誰知病太守,猶得作茶仙。”④非同凡響的。洪昇《長生殿·偷曲》:“恰稱廣寒宮仙樂聲聲。”⑤稱與道教有關的人或事物。⑥對人死的敬稱。韓愈《大行皇太後挽歌詞三首》之三:“雲隨仙馭遠,風助聖情哀。”(仙馭:仙駕。聖:指皇帝。)⑦輕松;自在。杜甫《覽鏡呈柏中丞》:“行遲更覺仙。”廟:
①供奉祖先牌位及祭祀祖先的地方。《詩經·魯頌·閟宮》:“新廟奕(yì)奕。”(奕奕:高大。)②指供奉神靈或先賢的地方。《史記·封禪書》:“於是作渭陽五帝廟。”許渾《泛五雲溪》:“佛廟千巖裡,人傢一島中。”③借指朝廷。范仲淹《嶽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孫子·計》:“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廟號]古代帝王死後附祭於太廟所起的名號。《新唐書·高帝紀》:“謚曰太武,廟號高祖。”(謚:死者的稱號。)詩:
①文學體裁的一種。《尚書·舜典》:“詩言志。”②特指《詩經》。《左傳·隱公元年》:“《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錫:賜。類:善。)③奉持。《禮記·內則》:“朝服寢門外,詩負之。”雖:
①連詞。1.表示轉折。相當於“雖然”。《孟子·告子上》:“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若:如。)2.表示讓步。相當於“即使”、“縱然”。《列子·湯問》:“雖我之死,有子存焉。”②通“惟(wéi)”。副詞。相當於“僅”、“隻”。《管子·君臣下》:“決之則行,塞之則止,雖有明君能決之,能塞之。”③蟲名,形似蜥蜴。《說文》:“雖,似蜥蠍而大。”繼:
①接續;繼續。《史記·吳王濞列傳》:“夜以繼日,三十餘年矣。”《韓非子·和氏》:“淚盡而繼之以血。”《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②承受;繼承。《荀子· 儒效》:“工匠之子,莫不繼事。”《戰國策·趙策四》:“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③增益;接濟。《墨子· 非命上》:“絕長繼短。”《論語·雍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周:接濟。)篆:
①漢字的一種書體,包括大篆和小篆。《文心雕龍·練字》:“李斯刪籀而秦篆興。”②書寫篆字。《隋書·元德太子昭傳》:“敢圖芳於篆素,永飛聲而騰實。”(素:即素帛。)③印章。馮夢龍《古今譚概·譎知·海剛峰》:“明晨起視篆,篆篋已空。”也借指官職政事。④盤香等帶篆形之物。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風裊篆煙不卷簾,雨打梨花深閉門。”[篆刻]1. 雕刻篆文。《明史·文苑傳三·文徵明》:“能詩,工書畫篆刻。”2.雕琢文辭。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篆刻為文,而三冬靡就。”(靡就:沒有成就。)必:
①必然;必定。《孟子·公孫醜下》:“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商君書·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便國:對國傢有利。法古:效法古代。)②必須;一定要。《水滸傳》第五回:“男大須婚,女大必嫁。”《三國演義》第九回:“誓必殺之。”③連詞。表假設。如果。《史記·廉頗藺相如傳》:“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鞔:
(一)①鞋幫。也指鞋。《呂氏春秋·召類》:“南傢,工人也,為鞔者也。”②用皮革蒙鼓。《宋史·劉重進傳》:“移鎮鄧州,漢法禁牛革甚嚴,州民崔彥、陳寶選八人自本鎮持革詣漢祖廟鞔鼓,重進杖遣之。” (二)mèn通“懣”,悶脹。《呂氏春秋·重己》:“胃充則中大鞔,中大鞔而氣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