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稟盡名卿,孤峰老稱情。”詩句出處:《聞大願和尚順世三首》;是唐朝詩人貫休的作品。
王室今如毀,仍聞喪我師。古容圖得否,內院去無疑。 嶽鬼月中哭,松龕雪次隳。直須文五色,始可立高碑。 鄴衛松杉外,芝蘭季孟間。盡希重詔出,隻待六龍還。 不疾成千古,令焚動四山。感恩終有淚,遙寄水潺潺。 師稟盡名卿,孤峰老稱情。若遊三點外,爭把七賢平。 苦霧埋空室,啼猿有咽聲。今朝益惆悵,曾沐下床迎。
|
【註釋】:
師:
①人眾;群眾。《左傳·哀公五年》:“師乎師乎,何黨之乎?”②軍隊編制;按照周代軍制,二千五百人為師。《周禮· 地官·小司徒》:“五人為五,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③泛指軍隊。《左傳·成公二年》:“齊師敗績。”④老師。《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⑤榜樣;樣子。《漢書·李尋傳》:“既往不咎,來事之師也。”(來:未來。)⑥專司一事的長官或掌握某種專長、技術的人。《孟子·梁惠王下》:“士師不能治士。”⑦古代特指樂官。《孟子·離婁上》:“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⑧對和尚的尊稱。《北史·齊文宣帝紀》:“晉陽有沙門,乍愚乍智,時人不測,呼為阿禿師。”(沙門:和尚。測:測度。)⑨學習;效法;以……為師。《孟子·離婁上》:“莫如師文王。”稟:
(一)①賦予;給予。《漢書·禮樂志》:“人函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天稟其性而不能節也,聖人能為之節,而不能絕也。”(函:包含。)②承受;領受。《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先王所稟於天地,以其為民也。” (二)lǐn 同“廩”。①糧倉。《新唐書·李密傳》:“今稟無見(xiàn)糧,難以持久。”(見:現成的。)②給予谷物。仲長統《昌言·損益》:“天災流行,開倉庫以稟貸。”(貸:借。)盡:
(一)①完畢;沒有瞭。蘇軾《赤壁賦》:“肴核既盡,杯盤狼藉。”《左傳·襄公八年》:“糧食將盡。”②終結;結束。曹丕《典論·論文》:“年壽有時而盡。”李咸用《遣興》:“雨盡晚雲輕。”又終極;達到極點。《禮記·郊特牲》:“仁之至,義之盡也。”成語有“仁至義盡”。李白《遊太山六首》之三:“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八極:極邊遠之地。空閑:空曠。)③竭盡;竭力完成。《宋史·嶽飛傳》:“飛裂裳以背示(何)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④全;所有的。潘嶽《笙賦》:“樂聲發而盡室歡。”⑤副詞。皆;都。《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一坐盡傾。”(滿坐的人都很傾慕。) (二)jǐn 盡量。《禮記·曲禮上》:“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空坐著盡量往後,飲食就坐盡量往前,以免油污弄臟座席。)名:
①名字;名稱。《孟子·盡心下》:“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諱:避諱。)②取名;命名。《戰國策·魏策三》:“宋人有學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③名號;名分。《左傳·成公二年》:“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④名聲;聲譽。卓爾堪《明遺民詩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無論已。”(死事:效忠國事而死。垂:留傳。固:本來。無論:不用說。)⑤著稱;聞名。《孟子·公孫醜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陸遊《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出師》:指諸葛亮的《出師表》。伯仲間:可以相提並論。)⑥古代名傢的簡稱。名傢以正名辨義為主,戰國百傢之一。⑦說出;陳述。林嗣環《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出一處也。”⑧占有。《論衡·骨相》:“不名一錢。”⑨大的;重要的。《莊子·天下》:“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⑩文字。《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卿:
①古代一種高級官階、爵位或官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左傳·隱公三年》:“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呂氏春秋·孟春》:“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大夫九推。”②古代對人的尊稱和敬稱。《史記·項羽本紀》:“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③古代君對臣下的愛稱。《三國志·吳書·魯肅傳》:“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④古代夫妻或朋友之間的愛稱。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傢去。”孤:
①幼年死去父親或父母的人。《孟子·梁惠王下》:“幼而無父曰孤。”②孤單;單獨。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③古代王侯的謙稱。《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④辜負。《後漢書·袁敞傳》:“臣孤恩負義。”⑤指無子女的人。《呂氏春秋·懷寵》:“求其孤寡而振恤之。”⑥獨特的;傑出的。楊萬裡《和李天麟二首》之一:“學詩須透脫,信手自孤高。”老:
①年歲大。《詩經·邶風·擊鼓》:“與子偕老。”(偕:一同。)《老子》第十八章:“民至老死不相往來。”②衰老。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廉頗老矣,尚能飯否?”③老年人。《戰國策·齊策》:“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特用於對資深長者的敬稱。《詩經·小雅·十月之交》:“不憖遺一老。”(憖yìn:願)④老死;終老。死的諱稱。張溥《五人墓碑記》:“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戶牖之下。”⑤敬老,養老。《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⑥熟練,有經驗。歐陽修《為君難論》:“其父奢,趙之名將,老用於兵者也。”⑦對公卿大夫的總稱。《左傳·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請帥王賦。”也指大夫的傢臣《論語·憲問》:“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孟公綽:魯大夫。趙魏:都是晉國的世卿。)⑧告老;年老退休。《左傳·襄公三年》:“祁奚請老。”(祁奚:晉大夫。)⑨年久的;歷時久遠的。原來的(與“新”相對)。方苞《獄中雜記》:“而獄中為老監者四,監五室。”⑩陳舊的。歸有光《項脊軒志》:“百年老屋,塵泥滲漉。”(11)前綴。用於稱人、排列次序和某些動植物名。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稱:
(一)①稱量;量重。《商君書·算地》:“度而取長,稱而取重。”②舉起。《詩經· 豳風·七月》:“稱彼兕觥。”③指舉薦。《左傳·襄公三年》:“祈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④贊揚;頌揚。《商君書·徠民》:“此四王者,萬世之所稱也,以為聖王,然其道猶不能取用於後。”⑤陳述;聲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上稱帝嚳,下通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⑥稱呼;稱為。《史記·李斯列傳》:“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⑦名稱;稱謂。嵇康《養生論》:“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南史·毛喜傳》:“文帝嘗謂宣帝曰:‘我諸子皆以伯為名,汝諸子宜用叔為稱。’”(嘗:曾經。)⑧號稱;聲稱;稱作。《史記·陳涉世傢》:“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⑨名聲;聲譽。《晉書·王洽傳》:“(洽)與荀羨俱有美稱。” (二)chèng 測重量的器具。後作“秤”。《淮南子·時則》:“角鬥稱。” (三)chèn ①適合;相副。《後漢書·來歙傳》:“誠恨奉職不稱,以為朝廷羞。”《南齊書·張融傳》:“(衣)已令裁減,稱卿之體。”(卿:對對方的愛稱。)②衡量。《晉書·刁協傳》:“(劉)裕散其資財,令百姓稱力而取之,彌日不盡。”情:
①一般的情感或情緒。《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②特指愛情。孔尚任《桃花扇·逃難》:“情根愛胎,何時消敗?”③常理;常情。《孫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④情形;真實情況;實情。《左傳·莊公十年》:“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⑤真實;真誠。《墨子·非攻上》:“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