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發應從白,清貧但更清。”詩句出處:《送盧舍人朝覲》;是唐朝詩人貫休的作品。
膻行無為日,垂衣帝道亨。聖真千載聖,明必萬年明。 重德須朝覲,流年不可輕。洪才傳出世,清甲得高名。 罕玉藏無映,嵇松畫不成。起銜軒後敕,醉別亞夫營。 燒闊荊州熟,霞新峴首晴。重重堯雨露,去去漢公卿。 白發應從白,清貧但更清。夢緣丹陛險,春傍彩衣生。 既握鐘繇筆,須調傅說羹。倘因星使出,一望問支鏗。
|
【註釋】:
白:
①白色。《荀子·榮辱》:“目辨白黑美惡。”(辨:辨別。)②純潔。《韓非子·說疑》:“竦(sǒng)心白意。”(竦:恭敬。)③皎潔;明亮。白居易《琵琶行》:“唯見江心秋月白。”④彰明;顯赫。《荀子·天論》:“禮義不加於國傢,則功名不白。”⑤表明;陳述。《呂氏春秋·士節》:“吾將以死白之。”⑥稟告;報告。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太尉自州以狀白府。”⑦徒然;平白地。李白《越女詞》五首之四:“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發:
①頭發。《詩經·小雅·采綠》:“予發曲局。”(曲局:卷曲。)②古代長度單位。《新書·六術》:“十毫為發。”應:
(一)yīng ①當;應當。《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重則本非應死之罪。”(重:指刑法重。)蘇軾《水調歌頭》:“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②古國名。相傳為周武王之子的封國,故址在今河南魯山縣東。 (二)yìng ①受;接受。王充《論衡·語增》:“周流應聘。”(周流:周遊。)②答應;回答。《列子·湯問》:“河曲智叟亡以應。”③允許;同意。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之。’”④適合;合於。《荀子· 天論》:“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⑤應和。《史記·陳涉世傢》:“殺之以應陳涉。”蘇軾《後赤壁賦》:“山鳴谷應,風起雲湧。”⑥對付;處置。《三國志· 魏志·鐘繇傳》:“得所送馬,甚應其急。”⑦應驗;證實。《後漢書·郭玉傳》:“和帝時,為太醫丞,多有效應。帝奇之。”⑧小鼓。《詩經·周頌·有瞽》:“應田縣鼓。”(田:大鼓。縣:懸掛。)從:
(一)[從容]1.逍遙自在。歐陽修《浪淘沙》:“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2.鎮靜安詳。黃溍《日損齋筆記·文獻黃公神道碑》:“俯仰從容,不大聲色。” (二)cóng ①相隨;跟隨。《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史記·李斯列傳》:“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②追逐;追趕。《孫子兵法· 軍爭》:“佯北勿從。”③聽從;依從。《左傳· 莊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從也。”《荀子·天論》:“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④聽任;任憑。杜甫《屏跡》:“失學從兒懶,長貧任婦愁。”⑤做;參與。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及使之從政,則茫然不知其方……”⑥指跟隨的人。《後漢書·單超傳》:“其仆從皆乘牛車……”⑦副的。與“正”相對。古代官吏的品級有正、從之分。《唐六典》:“司封郎中員外郎掌邦之封爵,凡有九等。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萬戶;二曰郡王,從一品,食邑五千戶。”⑧次要的;附屬的。《老殘遊記》第四回:“居然也拿住瞭兩個為從的強盜夥計。”⑨舊指堂房,即同宗而非嫡親的親屬。《三國志· 蜀書·許靖傳》:“(靖)少(shào)與從弟劭俱知名。”⑩介詞。自;由。1.表示起點。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 表示對象,相當於“向”。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三) sǒng [從容(yǒng)]同“慫恿”。鼓動。《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日夜從容(衡山)王密謀反事。”(反:反叛。)(四)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稱“從”,東西方向稱“衡(橫)”。《詩經·齊風·南山》:“衡從其畝。”(畝:田壟。)②特指“合縱”。戰國時南北六國土地相連,聯合反對西面的秦國,稱“合從”,省稱“從”。李斯《諫逐客書》:“遂散六國之從。”③放縱。晁錯《賢良文學對策》:“其行罰也,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白:
①白色。《荀子·榮辱》:“目辨白黑美惡。”(辨:辨別。)②純潔。《韓非子·說疑》:“竦(sǒng)心白意。”(竦:恭敬。)③皎潔;明亮。白居易《琵琶行》:“唯見江心秋月白。”④彰明;顯赫。《荀子·天論》:“禮義不加於國傢,則功名不白。”⑤表明;陳述。《呂氏春秋·士節》:“吾將以死白之。”⑥稟告;報告。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太尉自州以狀白府。”⑦徒然;平白地。李白《越女詞》五首之四:“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清:
①水純凈透明,與“濁”相對。屈原《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②潔凈。張衡《東京賦》:“京室密清。”③使潔凈;使幹凈。陸雲《盛德賦》:“泛時雨以清天,灑狂塵以肅地。”④清晰;清楚。張祜《酬凌秀才惠虎枕》:“八寸黃楊惠不輕,虎頭光照簟文清。”⑤聲音清亮;清脆。蘇軾《石鐘山記》:“南聲函胡,北聲清越。”(函胡:含糊,模糊。越:高揚。)⑥清爽;清涼;寒涼。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別:另一。)⑦冷清;淒清。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⑧寂靜;清靜。《莊子·天下》:“寂乎若清。”⑨清平;安定;太平。唐太宗《詠風》:“勞歌《大風曲》,威加四海清。”(大風曲:漢高祖即位後曾回故鄉,作《大風歌》。加:施。)⑩公正;廉潔;清白;清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是以:因此。)(11)單純;素雅。杜牧《沈下賢》:“斯人清唱何人和? 草徑苔蕪不可尋。”(12)肅清;使幹凈。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譚嗣同傳》:“保護聖主,復大權,清君側,肅宮廷。”(13)用完;用盡。《越絕書·荊平王內傳》:“(伍子胥)乃發其簞飯,清其壺漿而食。”(荊:楚國的別稱。)(14)中國封建朝代名稱,公元1616~1911年。(15)廁所。後作“圊”。《風俗通·怪神》:“二三日乃於清中糞下啼。”(16)古代哲學用語。指沖和之氣。《荀子·解蔽》:“故道之以禮,養之以清。”清貧:
①清寒,貧窮。《後漢書·虞延傳》:“傢室~~,子孫不免寒餒。”②貧苦而有節操。《後漢書·劉陶傳》:“陶既~~,而恥以錢買職,稱疾不聽政。”貧:
①窮。與“富”相對。《論語·學而》:“貧而無諂,富而無驕。”②匱乏;缺少。《文心雕龍·練字》:“富於萬篇,貧於一字。”但:
①隻。曹操《敗軍抵罪令》:“但賞功而不罰罪,非國典也。”杜甫《無傢別》:“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天寶:唐玄宗年號。)②隻管。《孔雀東南飛》:“卿但暫還傢,吾今且報府。”③空。《鹽鐵論·刺復》:“但居者不知負載之勞。”(負:背負物。載:頭頂物。)[但可] 隻須。陳壽《三國志·魏書·鐘會傳》:“鐘會所統,五六倍於鄧艾,但可敕會取艾,不足自行。”更:
(一)①改變;更換。《韓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則利害易。”②替換。《呂氏春秋·仲春紀》:“是月也,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犧牲:祭祀用的牲畜。圭:玉器名。皮幣:毛皮和繒帛。)引申為交替。《漢書·萬石君傳》:“九卿更進用事。”③經歷;經過。《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更日久則塗幹而椽燥。”④抵償;抵押。《史記·平準書》:“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悉:竭盡。)⑤古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一更約二小時。嶽飛《小重山》:“驚回千裡夢,已三更。” (二)gèng 副詞。①相當於“再”、“又”。《史記·孟嘗君列傳》:“此時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入秦獻之昭王,更無他裘。”(直:同“值”。)杜甫《石壕吏》:“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②相當於“愈”。更加。《史記·管晏列傳》:“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清:
①水純凈透明,與“濁”相對。屈原《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②潔凈。張衡《東京賦》:“京室密清。”③使潔凈;使幹凈。陸雲《盛德賦》:“泛時雨以清天,灑狂塵以肅地。”④清晰;清楚。張祜《酬凌秀才惠虎枕》:“八寸黃楊惠不輕,虎頭光照簟文清。”⑤聲音清亮;清脆。蘇軾《石鐘山記》:“南聲函胡,北聲清越。”(函胡:含糊,模糊。越:高揚。)⑥清爽;清涼;寒涼。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別:另一。)⑦冷清;淒清。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⑧寂靜;清靜。《莊子·天下》:“寂乎若清。”⑨清平;安定;太平。唐太宗《詠風》:“勞歌《大風曲》,威加四海清。”(大風曲:漢高祖即位後曾回故鄉,作《大風歌》。加:施。)⑩公正;廉潔;清白;清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是以:因此。)(11)單純;素雅。杜牧《沈下賢》:“斯人清唱何人和? 草徑苔蕪不可尋。”(12)肅清;使幹凈。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譚嗣同傳》:“保護聖主,復大權,清君側,肅宮廷。”(13)用完;用盡。《越絕書·荊平王內傳》:“(伍子胥)乃發其簞飯,清其壺漿而食。”(荊:楚國的別稱。)(14)中國封建朝代名稱,公元1616~1911年。(15)廁所。後作“圊”。《風俗通·怪神》:“二三日乃於清中糞下啼。”(16)古代哲學用語。指沖和之氣。《荀子·解蔽》:“故道之以禮,養之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