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向平沙出,還向平沙沒。”詩句出處:《古塞下曲四首》;是唐朝詩人貫休的作品。
古塞腥膻地,胡兵聚如蠅。寒雕中髇石,落在黃河冰。 蒼茫邏逤城,枿枿賊氣興。鑄金禱秋穹,還擬相憑陵。
戰骨踐成塵,飛入征人目。黃雲忽變黑,戰鬼作陣哭。 陰風吼大漠,火號出不得。誰為天子前,唱此邊城曲。
日向平沙出,還向平沙沒。飛蓬落軍營,驚雕去天末。 帝鄉青樓倚霄漢,歌吹掀天對花月。豈知塞上望鄉人, 日日雙眸滴清血。
狼煙在陣雲,匈奴愛輕敵。領兵不知數,牛羊復吞磧。 嚴冬大河枯,嫖姚去深擊。戰血染黃沙,風吹映天赤。
|
【註釋】:
向:
①朝北的窗戶。《說文》:“向,北出牖也。”②對著;朝向。《孫子·軍爭》:“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③趨向;奔向。《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西伯)修義而人向之,卒為天下患。”④方向;目標。柳宗元《送兄序》:“進不知向,退不知守。”⑤將近;接近。陶潛《歲暮和張常侍》:“向夕長風起,寒雲沒西山。”⑥仰慕;歸向。沈作喆《寓簡》卷二:“朝者君子所會,市者小人所集,義欲向君子而背小人也。”⑦偏愛;偏袒。《西遊記》第三十八回:“行者道:‘八戒生得夯,你有些偏向他。’”⑧原先;從前。《莊子· 山木》:“向也不怒,而今也怒。”⑨原來的;舊的。陶潛《桃花源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志:記。)⑩副詞。相當於“剛才”。《莊子·達生》:“向者休來,吾告之以至人之德。”(休:人名。至人:有至德之人。)(11)介詞。表示方向、對象。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12)連詞“假使”。相當於“如果”。《論衡·定賢》:“向令韓信用權變之才,為芳叔通之事,安得謀反誅死之禍哉?”平:
①平坦;不傾斜。《呂氏春秋·應同》:“平地註水,水流濕。”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水面初平雲腳低。”②整治使平。《列子·湯問》:“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公平;公正。《詩經·小雅·節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寧。”《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④均平;齊一。《周易·乾》:“雲行雨施,天下平也。”⑤平定;平息。《左傳·莊公十三年》:“會於北杏,以平宋亂。”⑥安靜;安定。楊炯《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⑦平常;平時。《後漢書·光武帝紀上》:“飲食言笑如平常。”⑧一般;普通。白居易《兩朱閣》:“憶昨平陽宅初置,吞並平人幾傢地!”⑨媾和;講和。《左傳·桓公八年》:“秋,隨及楚平。”(隨:國名。)⑩通“評”。評議。《商君書·更法》:“孝公平畫。”出:
①出去;從裡面到外面。屈原《九歌·國殤》:“出不入兮往不返。”②到;到達。《漢書·霍光傳》:“築神道,北臨昭靈,南出承恩。”(神道:墓道。昭靈、承恩:皆館名。)③超過;超越。《論語· 鄉黨》:“祭肉不出三日。”白居易《與元九書》:“自思所陳亦無出足下之見。”④發出。《商君書·更法》:“於是遂出墾草令。”⑤指天然生長或人工生產。《荀子·富國》:“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⑥產生;發生。《荀子·勸學》:“肉腐出蟲。”(腐:腐爛。)⑦出現;露出。葛洪《抱樸子·外篇· 省煩》:“枝分葉散,重出互見。”(重:重復。)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⑧拿出;支出。《宋史·食貨志上五》:“又農民出錢,難於出力。”(比出力困難。)曹操《收租調令》:“戶出絹二匹。”⑨指引文、典故等來源於某書。《後漢書·孔融傳》:“(曹操)後問出何經典。”⑩舊指離棄妻子。《孟子· 離婁下》:“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11)指花瓣。《宋書·符瑞志下》:“草木花多五出,花雪獨六出。”(花雪:雪花。)[出塵]1.超出塵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標,瀟灑出塵之想。”2.佛教用語。脫離煩惱的塵俗。《四十二章經》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出閤]1.皇子出就封國。《南齊書·江謐傳》:“諸皇子出閤用文武主帥,皆以委謐。”2.指閣臣出任外職。《梁書·江蒨傳》:“初,王泰出閤。”3.公主出稼。元稹《七女封公主制》:“雖穠華可尚,出閤未期,而湯沐先施,分封有據。”後用為女子出嫁的通稱。[出首]1.自首。《晉書·華軼傳》:“尋而軼敗,(高)悝藏匿軼二子及妻,崎嶇經年,既而遇赦,悝攜之出首。”2.檢舉;告發。王實甫《西廂記》三本二折:“我將這簡貼兒去夫人行出首去來。”還:
(一)①返回;回到原地或恢復原位。《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宋成公如楚,還,入於鄭,鄭伯將享之。”(鄭伯:指鄭文公。享:設宴招待。)《史記·項羽本紀》:“還軍霸上。”②恢復。《魏書·顯祖紀》:“諸非勞超遷者,亦各還初。”(勞:功勞。遷:晉升。)③交還;歸還。《荀子·堯問》:“然而吾所執贄而見者十人,還贄而見者三十人。”也指交納。杜甫《歲晏行》:“割慈忍愛還租庸。”(庸:抵償勞役的佈帛。)④顧;回頭。潘嶽《傷弱子辭》:“還眺兮墳瘞(yì),草莽莽兮木森森。”(瘞:埋葬物。)《史記·滑稽列傳》:“疾步數還顧。”⑤償還。江淹《恨賦》:“裂帛系書,誓還漢恩。”(系:綁。書:信。)⑥通“環”。環繞。陳亮《念奴嬌·登多景樓》:“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⑦《漢書·食貨志上》:“還廬樹桑。”(廬:房舍。) (二)xuán ①旋轉。《國語·吳語》:“大夫種(zhǒng)勇而善謀,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以得其志。”(種:指越大夫文種。玩:玩弄。)②立即;迅速。《荀子·王霸》:“如是則舜禹還至,王業還起。”③輕盈快捷的樣子。《詩經·齊風·還》:“子之還兮,遭我乎峱(náo)之間兮。”(峱:古山名。) (三)hái 副詞。①仍;尚。杜甫《泛江》詩:“亂離還奏樂,漂泊且聽歌。”②再;又。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③更。杜甫《奉待嚴大夫》詩:“殊方又喜故人來,重鎮還須濟世才。”向:
①朝北的窗戶。《說文》:“向,北出牖也。”②對著;朝向。《孫子·軍爭》:“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③趨向;奔向。《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西伯)修義而人向之,卒為天下患。”④方向;目標。柳宗元《送兄序》:“進不知向,退不知守。”⑤將近;接近。陶潛《歲暮和張常侍》:“向夕長風起,寒雲沒西山。”⑥仰慕;歸向。沈作喆《寓簡》卷二:“朝者君子所會,市者小人所集,義欲向君子而背小人也。”⑦偏愛;偏袒。《西遊記》第三十八回:“行者道:‘八戒生得夯,你有些偏向他。’”⑧原先;從前。《莊子· 山木》:“向也不怒,而今也怒。”⑨原來的;舊的。陶潛《桃花源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志:記。)⑩副詞。相當於“剛才”。《莊子·達生》:“向者休來,吾告之以至人之德。”(休:人名。至人:有至德之人。)(11)介詞。表示方向、對象。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12)連詞“假使”。相當於“如果”。《論衡·定賢》:“向令韓信用權變之才,為芳叔通之事,安得謀反誅死之禍哉?”平:
①平坦;不傾斜。《呂氏春秋·應同》:“平地註水,水流濕。”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水面初平雲腳低。”②整治使平。《列子·湯問》:“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公平;公正。《詩經·小雅·節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寧。”《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妾父為吏,齊中稱其廉平。”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④均平;齊一。《周易·乾》:“雲行雨施,天下平也。”⑤平定;平息。《左傳·莊公十三年》:“會於北杏,以平宋亂。”⑥安靜;安定。楊炯《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⑦平常;平時。《後漢書·光武帝紀上》:“飲食言笑如平常。”⑧一般;普通。白居易《兩朱閣》:“憶昨平陽宅初置,吞並平人幾傢地!”⑨媾和;講和。《左傳·桓公八年》:“秋,隨及楚平。”(隨:國名。)⑩通“評”。評議。《商君書·更法》:“孝公平畫。”沒:
①沉沒。《史記·秦始皇本紀》:“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②沉下;沉落。王昌齡《塞下曲》:“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③淹沒。《史記·滑稽列傳》:“水來漂沒,溺其人民。”④隱沒;消失。劉長卿《初至洞庭懷灞陵別業》:“長天不可望,鳥與浮雲沒。”⑤覆沒;淪陷。司馬遷《報任安書》:“陵未沒時,使有來報。”⑥終;盡。《詩經·小雅·漸漸之石》:“山川悠遠,曷其沒矣。”⑦同“歿”。死;去世。《論語·學而》:“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⑧沒收。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