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光邊霹靂飛,古柏身中氵旱龍死。”詩句出處:《觀懷素草書歌》;是唐朝詩人貫休的作品。
張顛顛後顛非顛,直至懷素之顛始是顛。師不譚經不說禪, 筋力唯於草書朽。顛狂卻恐是神仙,有神助兮人莫及。 鐵石畫兮墨須入,金尊竹葉數鬥馀。半斜半傾山衲濕, 醉來把筆獰如虎。粉壁素屏不問主,亂拏亂抹無規矩。 羅剎石上坐伍子胥,蒯通八字立對漢高祖。 勢崩騰兮不可止,天機暗轉鋒鋩裡。閃電光邊霹靂飛, 古柏身中氵旱龍死。駭人心兮目眓瞁,頓人足兮神辟易。 乍如沙場大戰後,斷槍橛箭皆狼藉。又似深山朽石上, 古病松枝掛鐵錫。月兔筆,天灶墨,斜鑿黃金側銼玉, 珊瑚枝長大束束。天馬驕獰不可勒,東卻西,南又北, 倒又起,斷復續。忽如鄂公喝住單雄信, 秦王肩上塔著棗木槊。懷素師,懷素師, 若不是星辰降瑞,即必是河嶽孕靈。固宜須冷笑逸少, 爭得不心醉伯英。天臺古杉一千尺,崖崩劁折何崢嶸。 或細微,仙衣半拆金線垂。或妍媚,桃花半紅公子醉。 我恐山為墨兮磨海水,天與筆兮書大地,乃能略展狂僧意。 常恨與師不相識,一見此書空嘆息。伊昔張渭任華葉季良, 數子贈歌豈虛飾,所不足者渾未曾道著其神力。 石橋被燒燒,良玉土不蝕,錐畫沙兮印印泥。 世人世人爭得測,知師雄名在世間,明月清風有何極。
|
【註釋】:
閃:
①暗中察看;窺探。《三國志·魏書·梁習傳》“(王)思亦能吏”裴松之註引《魏略·苛吏傳》:“白日常自於墻壁間窺閃。”②動搖不定。崔寔《政論》:“心閃意舛,不知所雲。”光:
①光亮;光輝。《墨子·尚賢中》:“若日之光,若月之明。”李白《靜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②明亮;光明。《楚辭·九章·涉江》:“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③光采;風采。《莊子·盜蹠》:“身長八尺二寸,面目有光。”也指華美。《詩經·大雅·韓奕》:“百兩彭彭,八鸞鏘鏘,不顯其光。”④光榮;榮耀。《漢書·禮樂志》:“下民之樂,子孫保光。”司馬遷《報任安書》:“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⑤時光;光陰。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軒桃李能幾何?流光欺人忽蹉跎。”(青軒:官員坐的有青綢障蔽的車。)⑥景物;景色。辛棄疾《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⑦發揚光大。諸葛亮《前出師表》:“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⑧光滑。韓愈《進學解》:“爬羅剔抉(jué),刮垢磨光。”(抉:挑出,剔出。)⑨指禮樂文物。《周易·觀》:“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邊:
①側畔;旁邊。陶潛《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②邊緣。蘇渙《毒蜂成一窠》詩:“長安大道邊,挾彈誰傢兒?”③邊境。《鹽鐵論·利議》:“思念北邊之未安。”④指邊防。《宋書·裴松之傳》:“裴松之廊廟之才,不宜久屍邊務。”(廊廟:指朝廷。屍:主管。)⑤靠近;接壤。《史記·高祖本紀》:“齊邊楚。”霹:
雷震擊。杜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雷霆霹長松,骨大卻生筋。”[霹靂]1.響雷。王維《老將行》:“漢兵奮迅如霹靂。”2.喻壯盛的聲威。李夢陽《贈何舍人齎(jī)詔南紀諸鎮》:“越南海北霹靂動,蠻夷盡奉王正(zhēng)月。”(齎:贈送物品。詔:古雲南少數民族南詔。越:指江浙閩粵一帶。王正月:指天子歷法。)飛:
①鳥類和某些昆蟲鼓動翅膀在空中 飛行。屈原《天問》:“蒼鳥群飛。”杜甫《曲江二首》之二:“點水蜻蜓款款飛。”(款款:緩緩。)②物體憑借外力或機械作用在空中行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yuān)飛。”(木鳶:古代飛行器。鳶:鳥名。)③飛動;飄落。杜甫《閿鄉薑七少府設鱠戲贈長歌》:“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張志和《漁父》:“八月九月蘆花飛。”④高。何晏《景福殿賦》:“飛宇承霓。”⑤無根據的;無緣無故的;意外的。《後漢書·周榮傳》:“若卒遇飛禍,無得殯斂。”⑥形容極快。《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而飛書召蒙。”古:
①往昔;歷時久遠。與“今”相對。《周易·系辭下》:“上古穴居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易:換。宮室:房舍。)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②指古代的事物;舊;原來。《古詩十九首》之十六:“良人惟古歡,枉駕惠前綏。”③久遠;古老。趙與時《賓退錄》卷三:“客土二字,其來甚古。”④古體詩的簡稱。或稱古風、古詩。與近體詩相對,不受平仄、對仗等格律的限制,形式比較自由。《詩藪·古體上》:“歌至五、七言古,全不入樂矣。”身:
①人或動物的軀幹。屈原《九歌· 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不懲:不戒悔。)②身體。《荀子·非相》:“衛靈公有臣曰公孫呂,身長七尺。”③樹的主幹。《爾雅·釋木》:“樅,松葉柏身。”④自身;自己。《韓非子·五蠹》:“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自己的品德、才力、行為等。《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⑥親自。《韓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⑦我。《三國志·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翼德也。”中:
(一)①中間。《墨子·經上》:“中,同長也。”(同長:同樣長的半徑。)柳宗元《天說》:“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②內;在一定的范圍內。《孟子·滕文公上》:“國中無偽。”《考工記·巨人》:“國中九經九緯。”③位置、等級在高下或兩端之間。《列子·力命》:“中塗遇東郭先生。”(塗:同“途”。)《漢書·食貨志下》:“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④正;適中。《禮記·玉藻》:“頭頸必中。”《孟子·離婁下》:“湯執中。”(湯:殷商國君。)⑤宜於;合於。《史記·外戚世傢》:“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斥出歸之。” (二)zhòng ①符合;適合。《呂氏春秋·懷寵》:“必中理,然後說。”《荀子·賦篇》:“圓者中規,方者中矩。”②誣蔑;誣蔑別人使受損害。《漢書·何武傳》:“顯怒,欲以吏事中商。”(顯、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後漢書·馬援傳》:“援亦中病。”旱:
①幹旱;旱災;久不下雨。《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秋,書再雩(yú),旱甚也。”(雩:古代求雨之祭。)②通“悍”。猛;疾。《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水激則旱兮,矢激則遠。”③山名。《詩經·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濟濟。”龍:
(一)①我國傳說中的神異動物,頭有角,身有鱗。有腳可走,無翼能飛。《周易·乾》:“見龍在田,利見大人。”(田:指地上。)②帝王的象征。杜甫《哀王孫》:“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高帝:漢高祖。隆準:高鼻梁。)白居易《長恨歌》:“天旋日轉回龍馭。”③八尺以上的馬;駿馬。張衡《東京賦》:“龍輅充庭,雲旗拂霓。”(輅:天子的車。雲旗:很高的旗。霓:副虹,借指空中。)④指傑出的人才。《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孔明者,臥龍也。”⑤二十八宿中東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合稱。⑥十二生肖之一。[龍鐘]1. 衰老、疲憊的樣子。王維《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龍鐘一老翁,徐步謁禪宮。”2. 潦倒、不得意的樣子。白居易《別微之於澧上》:“莫問龍鐘惡官職,且聽清脆好文篇。”3. 淚流縱橫的樣子。蔡邕《琴操》下:“空山歔欷,涕龍鐘兮。”(歔欷xū xī:哀嘆抽泣聲。)4.躑躅難行的樣子。 蘇頲《曉發方騫驛》:“傳置遠山蹊,龍鐘蹴澗泥。”(蹴cù:踐踏。)(二)lǒng 同“壟(lǒng)”。①岡壟。《孟子·公孫醜下》:“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賤丈夫:指貪利可鄙的男子。龍斷:斷而高的岡壟。)②獨占利益。《藝林伐山》:“私富貴之龍斷。” (三)chǒng 通“寵”。榮耀。《詩經》:“何天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