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知休明代,諒無經濟術。”詩句出處:《寄杜使君》;是唐朝詩人貫休的作品。
清辰卷珠簾,盥漱香滿室。杉松經雪後,別有精彩出。 瑯函芙蓉書,開之向階日。好鳥常解來,孤雲偶相失。 有時作章句,氣概還鮮逸。茫茫世情世,誰人愛真實。 清高慕玄度,宴默攀道一。殘磬隔風林,微陽解冰筆。 亦知休明代,諒無經濟術。門前九個峰,終擬為文乞。
|
【註釋】:
亦:
①副詞。1. 相當於“也”、“也是”。《詩經·鄭風·將仲子》:“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仲:老二。懷:懷念。)《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2. 表示語氣的減弱。相當於“不過”、“隻是”。《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好:喜歡。患:擔憂。)②語氣詞。《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止:語氣詞。覯gòu:相遇。)[不亦]用於反問句。表示委婉語氣。《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知:
①知道。《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王充《論衡·知實》:“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沒有這樣的事。)②知覺;感覺。范縝《神滅論》:“手等有痛癢之知。”③見解;知識。《商君書·更法》:“有獨知之慮者。”(慮:思慮。)④知識。《列子· 湯問》:“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孰:誰。為:通“謂”,說。)⑤瞭解。《史記·管晏列傳》:“知我者鮑子也。”(鮑子:鮑叔牙。)⑥交好;相親。司馬遷《報任安書》:“絕賓客之知。”⑦知己;知心的人。鮑照《詠雙燕》:“悲歌辭舊愛,銜淚覓新知。”(銜淚:噙著淚。覓:找尋。)⑧主持。《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產其將知政矣。”休:
①休息。歐陽修《醉翁亭記》:“行者休於樹。”②停止;罷休。蒲松齡《促織》:“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③美善;吉祥。《詩經·大雅·江漢》:“對揚王休。”(報答和宣揚周王的美德。)④喜。《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既見君子,我心則休。”⑤封建時代指丈夫離棄妻子。⑥副詞。不要。杜甫《戲贈友》:“勸君休嘆息。”⑦句末語氣詞。相當於“瞭”、“罷”。呂勝己《南鄉子》:“笑道漁翁太拙休!”休明:
美善,賢明。潘嶽《西征賦》:“當~~之威業。”明:
①明亮;光明。《詩經·鄭風·女曰雞鳴》:“子興視夜,明星有爛。”②照亮。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火尚足以明也。”③明顯;明白。《戰國策·齊策一》:“則秦不能害齊,亦已明矣。”④公開。《戰國策·趙策四》:“太後明謂左右。”又顯露。柳宗元《小石潭記》:“明滅可見。”⑤說明;表明。張溥《五人墓碑記》:“亦以明死生之大。”⑥賢明;英明。諸葛亮《前出師表》:“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⑦聰明;智慧。《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韓愈《師說》:“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遺:放棄。)⑧視力;眼力。又視力好。《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⑨白天。張煌言《擬古》之二:“晦明本如轂(gǔ),日日相推移。”(晦:黑夜。轂:車輪的中心。)⑩舊指陽世間。顏延之《和謝監靈運一首》:“人神幽明絕。”(幽:指陰間。絕:指時亂不得祭祀。)(11)次(日或年)。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南海:指浙江佛教勝地普陀山。)(12)朝代名。朱元璋建於公元1368年,1661年為清王朝所代替。[明堂]古代天子舉行朝會、祭祀、慶賞等大典的地方。古樂府《木蘭詩》:“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明器]即“冥器”。古代殉葬用的器物。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今日有個大人傢出殯,擺設明器,好生齊整。”(大人傢:大戶人傢。)代:
①代替。《莊子·秋水》:“莊子來,欲代子相。”②交替。屈原《離騷》:“春與秋其代序。”③繼承;接替。《論衡·偶會》:“父歿(mò)而子嗣,姑死而婦代。”(歿:死。姑:丈夫的母親。婦:兒媳。)《晉書·羊祜傳》:“(祜)疾漸篤,乃舉杜預自代。”(篤:指病重。自代:接替自己。)④朝代。《史記·秦始皇本紀》:“三代之事,何足法也。”⑤歷史的分期。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二:“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蕭條:寂寞。)⑥傢族世系以父子相繼為一代。王維《李陵詠》:“三代將門子。”⑦世代;一代又一代。崔顥《江畔老人愁》:“自言傢代仕梁陳,垂朱拖紫三十人。”(梁、陳:朝代名。朱、紫:指官服。)⑧世;世上。白居易《讀張籍古樂府》:“尤工樂府詩,舉代少其倫。”(工:擅長。倫:匹敵。)⑨古國名。1. 戰國時國名。在今河北蔚縣東北。2. 漢代諸侯國名。在今山西省中部及北部一帶。3.十六國國名。在今內蒙古中部一帶。諒:
①誠信。《論語·季氏》:“友直,友諒,友多聞。”屈原《離騷》:“惟此黨人之不良兮。”②相信。馬中錫《中山狼傳》:“我亦自諒,可得帷席之蔽如馬狗也。”③固執;不變通。《論語·憲問》:“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論語·衛靈公》:“君子貞而不諒。”④體諒;諒解。歐陽修《與刁景純學士書》:“未必諒某此心也。”⑤料想。《戰城南》:“野死諒不葬。”⑥誠然,的確。班昭《東征賦》:“諒不登巢而椓蠡(luó)兮。”(椓:傷害。蠡:通“螺”。蚌屬。)無:
①沒有。跟“有”相對。陸遊《遊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②副詞。表示否定,相當於“不”。《商君書·農戰》:“民以此為教,則粟焉得無少,而兵焉得弱也?”③連詞。表示條件,相當於“無論”、“不論”。《詩經·魯頌·灃水》:“不小不大,從公於邁。”④通“毋”。不要。《古詩源·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勢》:“則國非其國,而民無其民也。”⑥語氣詞。用於疑問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否”。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經:
①織物的縱線叫“經”。《文心雕龍·情采》:“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論衡· 量知》:“恒女之手,紡績織經。”(恒:常。)②南北向的道路為“經”(東西向的為“緯”)。《周禮·考工記·匠人》:“國中九經九緯。”③道路。張衡《東京賦》:“經塗九軌,城隅九雉。”④中醫稱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幹為“經”。《莊子·養生主》:“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技:即“枝”,枝脈。肯綮qìng:筋骨結合之處。軱gù:大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教以上下經脈五診。”⑤具有典范性的著作。如:《十三經》;佛經;《道德經》。《史記·儒林列傳》:“(兒寬)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又指記述某一事物、技藝的專書。如:《水經》;《茶經》;《禽經》。⑥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中的第一部,即經部,又稱甲部,專門收集《周易》、《尚書》、《詩經》等儒傢經典著作。⑦經過;經歷。《呂氏春秋·察今》:“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徐霞客遊記·浙遊日記》:“婺(wù)水東南從永康經郡之南門,而西北抵蘭溪,與衢江合。”⑧常久。《史記·貨殖列傳》:“富無經業,則貨無常主。”⑨常道;常法。《左傳·隱公十一年》:“恕而行之,德之則也,禮之經也。”《呂氏春秋·有始》:“天地合和,生之大經也。”⑩治理。《荀子·非十二子》:“不可以經國定分。”《呂氏春秋·求人》:“終身無經天下之色。”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11)上吊;自縊。《論語· 憲問》:“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史記·田單列傳》:“遂經其頸於樹枝,自奮絕脰而死。”《漢書·戾太子劉據傳》:“太子自度不得脫,即入室距戶自經。”(距戶:閉門。)[經紀]經營管理。《宋書·謝弘微傳》:“弘微經紀生業,事若在公,一錢尺帛出入,皆有文簿。”(生業:賴以生活的職業。)[經營]1. 治理。《詩經· 大雅· 江漢》:“經營四方,告成於王。”2. 指藝術構思。杜甫《丹青引》:“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意匠:構思。慘淡:用盡心力。)經濟:
經國濟民。杜甫《上水遣懷》:“古來~~才,何事獨罕有。”濟:
(一)古四瀆之一。發源於河南省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至山東省東北部入渤海。《尚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濟濟]1.眾多的樣子。盧綸《元日早朝呈故省諸公》:“濟濟延多士,躚躚(xiānxiān)舞百蠻。”2. 整齊美好的樣子。《詩經·齊風·載驅》;“四驪(lí)濟濟,垂轡(pèi)沵沵(nǐ nǐ)。” (二)jì ①過河;渡。《尚書·說命上》:“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②過河的地方;渡口。王粲《登樓賦》:“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③成功;成就。《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左傳·隱公四年》:“眾叛親離,難以濟矣。”④停止。《淮南子·時則》:“九月失政,三月春風不濟。”《詩經·鄘風·載馳》:“既不我嘉,不能旋濟。”⑤幫助;救濟。《後漢書·盧植傳》:“性剛毅有大節,常懷濟世志。”⑥增加。《左傳·昭公二十年》:“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術:
①路;街道。《漢書·武五子傳》:“橫術何廣廣兮,固知國中之無人。”《墨子·號令》:“因城中裡為八部,部一吏,吏各從四人,以行沖術及裡中。”②技術;技藝。陶潛《詠荊軻》:“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疏:不熟練。)《孟子·公孫醜上》:“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③指方術。《聊齋志異·妖人》:“鄙人有小術,報我十金,當代禳(ráng)之。”(禳:消除災禍。)④方法;策略;手段。《齊民要術·序》:“桑弘羊之均輸法,益國利民,不朽之術也。”(均輸法:一種利用物價的差異進行異地運輸以平抑物價的措施。)⑤權術。《史記·張儀列傳》:“嗟呼,此吾在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⑥思想;學說。《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術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傢》:“《周易》之為術,幽明遠矣。”⑦通“述”。記述;闡述。《墨子·非命》:“命者,暴王所作,窮人所術,非仁者之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