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鄱陽掾,抱責棲微躬。”詩句出處:《從江西至彭蠡入浙西淮南界道中寄齊相公》;是唐朝詩人顧況的作品。
大賢舊丞相,作鎮江山雄。自鎮江山來,何人得如公。 處士待徐孺,仙人期葛洪。一身控上遊,八郡趨下風。 比屋除畏溺,林塘曳煙虹。生人罷虔劉,井稅均且充。 大府肅無事,歡然接悲翁。心清百丈泉,目送孤飛鴻。 數年鄱陽掾,抱責棲微躬。首陽及汨羅,無乃褊其衷。 楊朱並阮籍,未免哀途窮。四賢雖得仁,此怨何匆匆。 老氏齊寵辱,於陵一窮通。本師留度門,平等冤親同。 能依二諦法,瞭達三輪空。真境靡方所,出離內外中。 無邊盡未來,定惠雙修功。蹇步慚寸進,飾裝隨轉蓬。 朝行楚水陰,夕宿吳洲東。吳洲復白雲,楚水飄丹楓。 晚霞燒回潮,千裡光曈曈。蓂開海上影,桂吐淮南叢。 何當翼明庭,草木生春融。
|
【註釋】:
數:
(一)①計算。《莊子·庚桑楚》:“簡發而櫛,數米而炊。”(櫛:梳。)②比較起來最突出。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國初以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③責備;列舉(罪行)。《左傳·昭公二年》:“使吏數之。”④稱說;訴說。《後漢書·禰衡傳》:“馀子碌碌,莫足數也。”(馀子:其餘的人。)施鑒《天仙子·秋閨》:“無人處,深深語,天涯往事難重數。” (二)shù ①數目。《莊子·秋水》:“號物之數謂之萬。”②數詞。幾;幾個。陳恭尹《秋日西郊宴集》:“欲灑新亭數行淚,南朝風景已全非。”(新亭:亭名。)③算術。《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禦、書、數。”④天命;氣數。《史記·李將軍列傳》:“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於。”⑤規律;法則。《禮記·月令》:“凡舉大事,毋逆大數,必順其時。”⑥技藝;方術。《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 (三)shuò ①多次;頻繁。柳宗元《捕蛇者說》:“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②副詞。屢次。《孫子·行軍》:“屢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 (四)cù 細;密。《孟子·梁惠王上》:“數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罟:網。洿池:池塘。)年:
①收成;年景。《谷梁傳·桓公三年》:“五谷皆熟為有年也。”蘇軾《喜雨亭記》:“雨麥於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②十二個月為一年。《莊子·秋水》:“湯之時,八年七旱。”③年紀;年歲。《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④帝王的年號。改年叫改元。《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改年為延康。”陽:
①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尚書·禹貢》:“岷山之陽,至於衡山。”《詩經·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曰至渭陽。”(曰:句首助詞。無義。)地名第二個字為“陽”的,一般都來自這個意義。②太陽;陽光。《詩經·小雅 ·湛露》:“匪陽不晞。”(匪:非。晞:曬幹。)《孟子 · 滕文公上》:“秋陽以暴(pù)之。”(暴:曬。)③溫暖。《管子 ·地數》:“陽春農事方作。”④鮮明;明亮。《詩經·豳風·七月》:“我朱孔陽。”(朱:紅色。孔:甚。)⑤表面上;假裝。《韓非子·說難》:“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⑥古代哲學概念。與“陰”相對。用以概括諸事物兩大對立面的一個方面。《楚辭·九章·涉江》:“陰陽易位,時不當兮。”(時不當:生不逢時。)⑦通“佯”。假裝。《漢書·田儋傳》:“儋陽為縛其奴。”⑧古邑名。春秋燕地。在今河北省唐縣東。掾:
(一)古代屬官的通稱。《史記·曹相國世傢》:“秦時為沛獄掾。”(沛:縣名。) (二)chuán [陳掾]馳逐。《史記·貨殖列傳》:“故楊、平陽陳掾其間,得所欲。”抱:
①胸懷。《宋書·范曄傳》:“雖區區丹抱,不負夙心。”韋應物《寒食日寄諸弟》詩:“念離獨傷抱。”②用手臂圍住,抱持。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史:史可法。公:指左光鬥。)《史記· 西門豹傳》:“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嫗投之河中。”(即:就。使:命令。)③環繞;圍繞。杜甫《江村》詩:“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④懷藏;心存。袁枚《祭妹文》:“然則抱此無涯之憾……”⑤負;背負。司馬遷《報任安書》:“今少卿抱不測之罪。”⑥兩臂合抱的距離。《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欃檀木蘭,豫章女貞,長千仞,大連抱。”責:
(一)①索取。《左傳·桓公十三年》:“宋多責賂於鄭。”(賂:財物)。《論語·衛靈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躬:自己)。②責任;要求。《後漢書·楊震傳》:“崇高之位,憂重責深也。”③詢問。《史記·周勃世傢》:“吏簿責條侯。”④責備;批評。《史記·殷本紀》:“悔過自責。”⑤處分;處罰。蘇軾《與王定國書》:“罪大責輕,得此已幸。” (二)zhài 同“債”。債務;債款。《戰國策·齊策四》:“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文收責於薛乎?”棲:
(一)①鳥類停留、歇宿。張衡《西京賦》:“南翔衡陽,北棲雁門。”②停留;居處。《國語·吳語》:“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 (二)xī [棲棲]忙碌不安的樣子。《論語·憲問》:“丘何為是棲棲者與?”微:
①隱蔽;藏匿。《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yì),其徒微之。”(縊:吊死。徒:部下。)②暗中;秘密地。《史記·張儀列傳》:“使人微隨張儀。”③微小。《呂氏春秋·蕩兵》:“有巨有微而已矣。”④輕微。《莊子·養生主》:“動刀甚微。”⑤精妙;深奧。《晉書·葛洪傳》:“析理入微。”⑥衰敗;衰微。《戰國策·趙策三》:“周貧且微。”《後漢書·逸民傳論》:“漢室中微。”(中:中途。)⑦出身或地位低下;卑賤。《史記· 高祖本紀》:“大王起微細。”⑧不是;沒有。《史記·張丞相列傳》:“(呂後)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⑨副詞。1. 稍微;略微。歐陽修《賣油翁》:“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2.表示否定。相當於“不”。《顏氏傢訓·序致》:“雖讀禮傳,微愛屬(zhǔ)文。”(屬文:作文。)⑩古國名。1.殷代諸侯微子的封地。在今山西省潞城縣東北。2. 殷、周時西南夷諸國之一。在今四川省巴縣。微躬:
自謙之辭,指卑微的自身。沈約《遊沈道士館》:“遇可淹留處,便欲息~~。”躬:
①身體。《漢書·元帝紀》:“百姓愁苦,靡所錯躬。”②自身;自己。《禮記· 樂記》:“好惡(wù)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知:欲望。)③親自;親身。《論語·憲問》:“禹、稷躬稼而有天下。”④箭靶的上下幅。《儀禮·鄉射禮》:“倍中以為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