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交久不見,鳥雀投吾廬。”詩句出處:《苦雪四首》;是唐朝詩人高適的作品。
二月猶北風,天陰雪冥冥。寥落一室中,悵然慚百齡。 苦愁正如此,門柳復青青。 惠連發清興,袁安念高臥。餘故非斯人,為性兼懶惰。 賴茲尊中酒,終日聊自過。 濛濛灑平陸,淅瀝至幽居。且喜潤群物,焉能悲鬥儲。 故交久不見,鳥雀投吾廬。 孰雲久閑曠,本自保知寡。窮巷獨無成,春條隻盈把。 安能羨鵬舉,且欲歌牛下。乃知古時人,亦有如我者。
|
【註釋】:
故:
①緣故;原因。王安石《讀孟嘗君傳》:“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高叔嗣《簡袁永之獄中》:“罪至欲何言,直以愚慵故。”②事。《韓非子·顯學》:“不道仁義者故,不聽學者之言。”(者:之。)特指祭祀、期會等大事。《禮記·玉藻》:“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③事故。《孟子·盡心上》:“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④原來的;舊有的。袁凱《客中夜坐》:“落葉蕭蕭江水長,故園歸路更茫茫。”蘇洵《六國論》:“從六國破亡之故事。”⑤老朋友;舊交。曹丕《與吳質書》“昔年疾疫,尋故鄉離其災。”⑥去世。張居正《答總督王鑒川計處黃酋》:“近報吉能亦於三月三日病故。”(吉能:人名。)⑦副詞。1.本來。李白《白頭吟》:“兔絲故無情,隨風任傾倒。”2.仍然。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大人:對長輩的敬稱。)3. 故意。《史記·陳涉世傢》:“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之,忿恚尉。”⑧連詞。表示因果;“所以”。蘇洵《六國論》:“故曰弊在賂秦也。”2. 猶則,便。《周易·豫》:“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tè);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忒:差錯。)交:
①交叉;交錯。《孔子傢語·致思》:“挺刃交兵。”《楚辭· 九歌·國殤》:“旌(jīng)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旌:旗。矢:箭。)《史記·項羽本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nà),樊噲側其盾以撞。”(內:同“納”。)②結交;交往。《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誠實。)《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守其交禮。”《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卒:終於。)《法言·修身》:“上交不諂,下交不驕,則可以有為矣。”(有為:有作為。)③交情;友誼。《莊子·山木》:“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後漢書·崔駰傳》:“交淺而言深者,愚也。”④時間或地區相連接。《左傳·僖公五年》:“其九月、十月之交乎?”⑤交配。《聊齋志異·董生》:“夢與女交。”⑥副詞。1.俱;同時。《左傳·文公十二年》:“(秦軍與晉軍)乃皆出戰,交綏。”(綏:退軍。)2. 互相。《左傳·隱公三年》:“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質於周。”(質:人質。)《史記·張儀列傳》:“兩國交爭,其勢不兩立。”《戰國策·趙策三》:“俱據萬乘之國,交有稱王之名。”⑦通“蛟”。《漢書·高帝紀上》:“則見交龍於上。”⑧通“教”。使。岑參《嘆白發》:“白發生偏速,交人不奈何。”久:
①時間長。《莊子·德充符》:“久與賢人處則無過。”《史記·陳涉世傢》:“悵恨久之。”《論語·述而》:“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②久留。《左傳·文公十二年》:“秦不能久,請深壘固軍以待之。”③久戰。《商君書·戰法》:“攻不若者勿與戰,食不若者勿與久。”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見:
(一)①看;看到。《詩經·小雅·何人斯》:“我聞其聲,不見其身。”《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有無,可乎?”②拜見;謁見。《墨子·公輸》:“子墨子見王。”③會見。《史記·項羽本紀》:“項伯即入見沛公。”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見。”④見解;見識。《晉書·王渾傳》:“敢陳愚見。”⑤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楚辭·漁父》:“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放:放逐。)⑥放在動詞前,有稱代自我作用。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冀君實或見恕也。”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二)xiàn ①顯露;出現。《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②介紹;引見。《墨子·公輸》:“胡不見我於王?”(胡:為何。)③現成的。《史記·項羽本紀》:“軍無見糧。”投:
①擲;拋;扔。《詩經·小雅·巷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犖(luò)有力焉,能投蓋於稷門。”(犖:人名。蓋:車蓋。稷門:魯都南門。)②揮;甩。《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聞之,投袂而起。”③扔掉;拋棄。陶潛《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中作》:“投冠旋舊墟,不為好爵縈。”(冠:指官帽。旋:還;返。縈:拘牽。)④投入。《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遂自投汩羅以死。”《呂氏春秋·察今》:“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⑤相合;迎合。李白《秋日贈元六兄林宗》:“投分三十載,榮枯所共歡。”⑥投靠;投奔。《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舊:老交情。)《南史·王懿傳》:“有遠來相投者,莫不竭力營贍。”⑦投宿。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⑧到;臨近。牟融《題朱慶餘居》:“寂寥荒館下,投老欲何為?”王安石《送程公辟之豫章》:“九江右投貢與章,楊瀾吹漂浩無旁。”⑨贈送。《詩經·衛風·木桃》:“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⑩趁。高啟《書博雞者事》:“又投間蔑污使君。”吾:
①代詞。《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②通“禦(禦)”。抵禦。《墨子·公孟》:“厚攻則厚吾,薄攻則薄吾。”③[吾子]對人的尊稱。《左傳·成公二年》:“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廬:
①簡陋的房舍。《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猶有先人之敝廬在。”諸葛亮《前出師表》:“三顧臣於草廬之中。”②郊野接待賓客的房舍。《周禮·地官·遺人》:“十裡有廬,廬有飲食。”③古代官員值宿所住的房舍。《漢書·金日磾傳》:“日磾小疾臥廬。”④居住。張衡《西京賦》:“恨阿房之不可廬。”⑤舊廬州府(治所在今安徽省合肥市)的省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