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西行归来上车前,我给家里发电报,末尾特地注上:请来两人接。
儿子和女儿都手舞足蹈: 妈妈是从敦煌回来的,一定带回来好多好多哈密瓜。接站的同志刚提下纸箱子就满头大汗: 亏你这劲头,你想回来当水果店老板还是怎么的? 我只能陪笑。到家后一解绳子,“秘密”全揭了:纸箱中装着的,是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在大家失望而又惊异的啧啧声中,我却忍不住得意: 我带回的这些石头,可比哈密瓜贵重得多了,要知道,它是整整一座昆仑山啊!
这次西行青藏线,我有许许多多收获,这座“山”,便是高原给我的馈赠之一。
我是个“石头谜”。我对石头的喜好,是自小就有的,是故乡的山水牵动起来的爱癖。这些年,天南地北地走了许多地方,我总要带回几颗该地的石子儿。于是,我案头,书架前的小盘子里,有了各种各样的小石头。工作之余赏看时,总觉得它们在以多姿多彩的姿态,在低咏浅唱,吟诵着一首首令我情思飞动的诗篇。
此去青藏线,我原以为只会见到荒凉的沙漠,单调而冷峻的雪山。谁知道,就是这雪山沙漠却埋藏着许许多多的“奇迹”。
一到格尔木,我便被兵站中的一座“假山”惊呆了,这山好奇崛! 说它是假的,它分明是一座真山,它峭拔、巍峨,完全是昆仑山的“雏型”;说它“真”,这实在又是一块块怪石堆砌而成的。哦,怪就怪在这些石头一块块都是天生“丽”质,奇妙无比,且能独立成“形”,很像各种各样的动物: ……总而言之,你看着是什么就像
什么,真是千姿百态,极呈天趣。战士们看我痴痴的样子,都笑了: 好石头有的是,回头带你去转转,我们送你一座昆仑山。
好大的口气! 但不久,我就服了: 绵延几千里的青藏线上,在各个兵站的大院,都耸立着一座座这样的昆仑山。
西行千里青藏线,我听到了许许多多令我敬叹不已的故事。我听说青藏线最早的开拓者——慕生忠将军带领的一支骆驼队,怎样走了七个月又四天,才勘踏出这条世界上最高的穿越高原的路线。我还听说了,在1956年,我们总后部队的汽车兵,怎样被特大暴风雪围困在唐古拉整整二十五个昼夜,要知道那是零下47度断粮断炊的二十五个昼夜,大家靠喝雪水充饥,人人口鼻下挂着几寸长的冰凌柱……我还听说了: 高原风雪暴虐,车流被堵是家常便饭,那儿的风速,通常都是四十秒米,围墙、树,一夜就被摧毁不见。就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我们的高原汽车兵,年年复年年,以绕地球十多圈的路程,把几十万吨物资,源源运送到西藏……
行行复行行,来从千山万山里,归向千山万山去。一路上,我听到的、看到的,还有许多许多……
战士们是说话算话的,临别前,他们果然给我装上了这一箱由各处捡拾的大石头,真沉啊! 我汗涔涔,也喜盈盈,我知道: 这是非同寻常的礼物,这里头不单单有山的分量!
我的书架上,果真又立起了一座“昆仑山”,它是这样壮美,不能不教我原先捡拾的那些小石子儿黯然失色。这“山”的姿颜是这样冷峻,风骨是这样峻嶒,威势是这样峭拔,啊,它给了我这样多难以言喻的力的启示和美的享受……(有删改)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写到“秘密”揭开后,在大家“失望而惊异”时,“我却忍不住得意”。
(1)大家为什么“失望”?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
(2)大家为什么“惊异”?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看,我为什么“忍不住得意”?
答: 因为______
2.这篇散文中,不少词语都具有双重意义。如第五自然段中,“这雪山沙漠却埋藏着许许多多的奇迹”中“奇迹”一词就是如此,请综观文意,概括出“奇迹”的双重含义。
“奇迹”一是指______
二是指______
3.在第四自然段,作者写对家乡和天南地北石头的喜爱,综观全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
4.第六自然段的横线上,原文对“怪石”有一段描写文字。请你展开想象,以“有的像”开头,写四句与上文衔接得当的比喻,构成一组排比句,描写出你心目中“怪石”的形象。
5.全文的脉络非常清晰,在文章的开头设置悬念后,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脉络来组织全文的?
答:“爱石”→______→______。
6.这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咏志的散文。综观全文,作者所“咏”之“志”是什么?
答:______
[题解]
第1题。考查对文句的理解。
答案:
(1)因为没有期待中的哈密瓜。
(2)因为不理解“我”为什么会带回这么多石头。
(3)因为这些石头是我西行青藏线最大的收获。或:
这些石头是高原给“我”的馈赠。或:
这些石头是非同寻常的礼物(或战士们送给“我”的礼物),代表着“我”与战士们的友谊。或:
这些石头在“我”的心目中,代表着昆仑山精神。
第2题。考查对词语双重意义的理解。
答案:“奇迹”
一是指昆仑山石之怪是大自然的奇迹;
二是指昆仑山战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奇迹。
第3题。考查对所写内容相互关系的理解。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取材,二是组材。
答案:
衬托出对昆仑山石的喜爱之情。
第4题。考查填写由一组比喻句组成的排比句。填写的句子应是(怪石)有的像×××(动物),有的像……
答案: 原文是这样的:
有的像山林虎、入江龙,有的像仰天长啸的猛狮,有的像雍容闲步的企鹅。
第5题。考查对全文脉胳的把握。作者的思路是由物(石)及人。
答案:“爱石”→“爱昆仑山石”→“爱昆仑山人”(或:“昆仑山上的战士”)
第6题。考查对借物咏志的“志”的理解,实际上是对散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答案:
作者所咏的“志”是对昆仑山战士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或乐观主义精神)的颂扬。
“送你一座昆仑山”
叶文玲
西行归来上车前,我给家里发电报,末尾特地注上:请来两人接。
儿子和女儿都手舞足蹈: 妈妈是从敦煌回来的,一定带回来好多好多哈密瓜。接站的同志刚提下纸箱子就满头大汗: 亏你这劲头,你想回来当水果店老板还是怎么的? 我只能陪笑。到家后一解绳子,“秘密”全揭了:纸箱中装着的,是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在大家失望而又惊异的啧啧声中,我却忍不住得意: 我带回的这些石头,可比哈密瓜贵重得多了,要知道,它是整整一座昆仑山啊!
这次西行青藏线,我有许许多多收获,这座“山”,便是高原给我的馈赠之一。
我是个“石头谜”。我对石头的喜好,是自小就有的,是故乡的山水牵动起来的爱癖。这些年,天南地北地走了许多地方,我总要带回几颗该地的石子儿。于是,我案头,书架前的小盘子里,有了各种各样的小石头。工作之余赏看时,总觉得它们在以多姿多彩的姿态,在低咏浅唱,吟诵着一首首令我情思飞动的诗篇。
此去青藏线,我原以为只会见到荒凉的沙漠,单调而冷峻的雪山。谁知道,就是这雪山沙漠却埋藏着许许多多的“奇迹”。
一到格尔木,我便被兵站中的一座“假山”惊呆了,这山好奇崛! 说它是假的,它分明是一座真山,它峭拔、巍峨,完全是昆仑山的“雏型”;说它“真”,这实在又是一块块怪石堆砌而成的。哦,怪就怪在这些石头一块块都是天生“丽”质,奇妙无比,且能独立成“形”,很像各种各样的动物: ……总而言之,你看着是什么就像
什么,真是千姿百态,极呈天趣。战士们看我痴痴的样子,都笑了: 好石头有的是,回头带你去转转,我们送你一座昆仑山。
好大的口气! 但不久,我就服了: 绵延几千里的青藏线上,在各个兵站的大院,都耸立着一座座这样的昆仑山。
西行千里青藏线,我听到了许许多多令我敬叹不已的故事。我听说青藏线最早的开拓者——慕生忠将军带领的一支骆驼队,怎样走了七个月又四天,才勘踏出这条世界上最高的穿越高原的路线。我还听说了,在1956年,我们总后部队的汽车兵,怎样被特大暴风雪围困在唐古拉整整二十五个昼夜,要知道那是零下47度断粮断炊的二十五个昼夜,大家靠喝雪水充饥,人人口鼻下挂着几寸长的冰凌柱……我还听说了: 高原风雪暴虐,车流被堵是家常便饭,那儿的风速,通常都是四十秒米,围墙、树,一夜就被摧毁不见。就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我们的高原汽车兵,年年复年年,以绕地球十多圈的路程,把几十万吨物资,源源运送到西藏……
行行复行行,来从千山万山里,归向千山万山去。一路上,我听到的、看到的,还有许多许多……
战士们是说话算话的,临别前,他们果然给我装上了这一箱由各处捡拾的大石头,真沉啊! 我汗涔涔,也喜盈盈,我知道: 这是非同寻常的礼物,这里头不单单有山的分量!
我的书架上,果真又立起了一座“昆仑山”,它是这样壮美,不能不教我原先捡拾的那些小石子儿黯然失色。这“山”的姿颜是这样冷峻,风骨是这样峻嶒,威势是这样峭拔,啊,它给了我这样多难以言喻的力的启示和美的享受……(有删改)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写到“秘密”揭开后,在大家“失望而惊异”时,“我却忍不住得意”。
(1)大家为什么“失望”?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
(2)大家为什么“惊异”?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看,我为什么“忍不住得意”?
答: 因为______
2.这篇散文中,不少词语都具有双重意义。如第五自然段中,“这雪山沙漠却埋藏着许许多多的奇迹”中“奇迹”一词就是如此,请综观文意,概括出“奇迹”的双重含义。
“奇迹”一是指______
二是指______
3.在第四自然段,作者写对家乡和天南地北石头的喜爱,综观全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
4.第六自然段的横线上,原文对“怪石”有一段描写文字。请你展开想象,以“有的像”开头,写四句与上文衔接得当的比喻,构成一组排比句,描写出你心目中“怪石”的形象。
5.全文的脉络非常清晰,在文章的开头设置悬念后,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脉络来组织全文的?
答:“爱石”→______→______。
6.这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咏志的散文。综观全文,作者所“咏”之“志”是什么?
答:______
[题解]
第1题。考查对文句的理解。
答案:
(1)因为没有期待中的哈密瓜。
(2)因为不理解“我”为什么会带回这么多石头。
(3)因为这些石头是我西行青藏线最大的收获。或:
这些石头是高原给“我”的馈赠。或:
这些石头是非同寻常的礼物(或战士们送给“我”的礼物),代表着“我”与战士们的友谊。或:
这些石头在“我”的心目中,代表着昆仑山精神。
第2题。考查对词语双重意义的理解。
答案:“奇迹”
一是指昆仑山石之怪是大自然的奇迹;
二是指昆仑山战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奇迹。
第3题。考查对所写内容相互关系的理解。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取材,二是组材。
答案:
衬托出对昆仑山石的喜爱之情。
第4题。考查填写由一组比喻句组成的排比句。填写的句子应是(怪石)有的像×××(动物),有的像……
答案: 原文是这样的:
有的像山林虎、入江龙,有的像仰天长啸的猛狮,有的像雍容闲步的企鹅。
第5题。考查对全文脉胳的把握。作者的思路是由物(石)及人。
答案:“爱石”→“爱昆仑山石”→“爱昆仑山人”(或:“昆仑山上的战士”)
第6题。考查对借物咏志的“志”的理解,实际上是对散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答案:
作者所咏的“志”是对昆仑山战士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或乐观主义精神)的颂扬。
- 上一篇:五七、2000年中考泸州题《清明的弦》
- 下一篇:五九、2000年中考昆明题《弟弟》
发布时间:2024-05-0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yuedu/chuzhongyuedu/153146.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