鹞子用爪抓住夜莺, /抓住她象缀着金箔似的颈, /叼着她上升, /穿过云层。 /夜莺在钩爪下尖叫哭泣, /鹞子的回答异常专横。
“你要干啥?尖叫又何妨?/尽管你会歌唱, /但我作了你的主人, /想带到何方,你便到何方。
“把你当作美餐,或者释放, /这全凭我的愿望。 /谁敢同强者对抗, /都只会留下耻辱和创伤!”
鹞子一边说, /一边展翅飞翔。
这是现存的最早的古希腊寓言,也是现存的最早的欧洲寓言。
赫西奥德是公元前8世纪至7世纪之交的古希腊诗人,生活年代略晚于荷马,传说曾与荷马进行诗歌比赛。他的长诗《工作与时日》共828行,是一首劝诫人们应努力劳动、恪守道德的训诫诗,诗中记述了人类的五个传说时代和一年的农事与季节,还讲了这则寓言。
这首诗以鸟类中弱肉强食的现象反映出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当时, 古希腊处于原始公有制解体和奴隶制逐步形成的阶段,贫富两极分化,奴隶主贵族拥有大田庄和众多奴隶,小农则随时可能被豪强掠夺,沦为雇工和乞丐。奴隶来自战俘和被拐卖的人,其命运完全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中,就象夜莺的脖子被鹞子的利爪牢牢抓住一样,只能任其宰割。小农虽有人身自由,但土地随时可能被豪强侵占,他们没有力量同豪强抗争,即使抗争也往往受尽痛苦和屈辱,正如诗中所说:“谁敢同强者对抗,都只会留下耻辱和创伤。”
诗人在讲故事前明确指出:“这是贵族们所明白的一则寓言。”可见鹞子的话代表了希腊奴隶主贵族的观点,他们对奴隶、对贫民残酷无情,哭泣、哀叫都不能打动他们的铁石心肠。诗人写出了夜莺的美丽和才能,脖子“象缀着金箔似的”,又能唱出美妙的歌声。这就在客观上暴露出了奴隶制的罪恶,控诉了奴隶制对人性的摧残,对美的扼杀。
这则寓言反映出来的精神,又代表了古希腊这个商业民族的海盗精神。如果把它跟古印度和古代中国同类寓言比较一下是颇有意义的。印度佛经中有一则著名故事叫“尸毗王舍身救鸽”(见《大庄严论经》、《杂譬喻经》),写鹞鹰追逐鸽子,尸毗王为了救鸽,竟割自己身上的肉代替鸽子肉给鹞鹰吃。中国著名诗人曹植有一篇《鹞雀赋》,写鹞子抓住雀儿要吃掉,雀儿一哀求,鹞子便放了它,让它回窝与母雀团聚。希腊从赫西奥德时代起工商奴隶主贵族不断发动海外移民活动,他们所到之处,侵占土地,拐卖奴隶,掠夺资源,进行赤裸裸的海盗活动。《鹞子的回答》便是产生在这种海洋文明的基础之上。印度是一个地形封闭交通阻隔的大半岛,林莽丛生的高山与不毛的沙漠将其分割为生活条件差异很大的小区域,孕育了一种富有神秘色彩和宗教精神的“森林文明”(泰戈尔语)。古印度盛行残酷的种姓制度(即“瓦尔那”制),奴隶所处地位与牲畜没有区别;佛教起而反对这种等级制度,提倡众生平等,并走向极端, 主张舍身,以肉体的苦换来灵魂的乐。这便是“尸毗王精神”产生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始终保持着宗法血缘关系,政治上则以儒家的仁政思想和中庸之道为主导思想。鹞子在雀儿哀求下产生恻隐之心,雀儿回家享受天伦之乐,都是这种田园文明精神的产物。三则寓言反映出三大文明的差异。
这则寓言对后世影响很大,《伊索寓言》中的“夜莺和鹞子”明显继承了这则寓言的题材与精神,细节上略有变化。当夜莺被抓之后,曾请求鹞子放了它去寻找更大的鸟充饥,鹞子回答说:“我如果放弃到手的现成食物而去追求那渺茫的东西, 岂不成了傻瓜了。”作者点明寓意说:“这故事是说,那些因贪图更大的利益而把手中的东西抛弃的人,是愚蠢的。”无论是所反映的现实和强者对弱者的毫不同情的态度,都与赫西奥德的寓言诗相似。而且,欧洲寓言的许多特点,如以动物为主角,拟人化手法,寄托道德训诫等等,都可从《鹞子的回答》中找到。
分享到:
“你要干啥?尖叫又何妨?/尽管你会歌唱, /但我作了你的主人, /想带到何方,你便到何方。
“把你当作美餐,或者释放, /这全凭我的愿望。 /谁敢同强者对抗, /都只会留下耻辱和创伤!”
鹞子一边说, /一边展翅飞翔。
——赫西奥德《工作与时日》(陈蒲清据美国密西根大学出版社英译本转译)
这是现存的最早的古希腊寓言,也是现存的最早的欧洲寓言。
赫西奥德是公元前8世纪至7世纪之交的古希腊诗人,生活年代略晚于荷马,传说曾与荷马进行诗歌比赛。他的长诗《工作与时日》共828行,是一首劝诫人们应努力劳动、恪守道德的训诫诗,诗中记述了人类的五个传说时代和一年的农事与季节,还讲了这则寓言。
这首诗以鸟类中弱肉强食的现象反映出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当时, 古希腊处于原始公有制解体和奴隶制逐步形成的阶段,贫富两极分化,奴隶主贵族拥有大田庄和众多奴隶,小农则随时可能被豪强掠夺,沦为雇工和乞丐。奴隶来自战俘和被拐卖的人,其命运完全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中,就象夜莺的脖子被鹞子的利爪牢牢抓住一样,只能任其宰割。小农虽有人身自由,但土地随时可能被豪强侵占,他们没有力量同豪强抗争,即使抗争也往往受尽痛苦和屈辱,正如诗中所说:“谁敢同强者对抗,都只会留下耻辱和创伤。”
诗人在讲故事前明确指出:“这是贵族们所明白的一则寓言。”可见鹞子的话代表了希腊奴隶主贵族的观点,他们对奴隶、对贫民残酷无情,哭泣、哀叫都不能打动他们的铁石心肠。诗人写出了夜莺的美丽和才能,脖子“象缀着金箔似的”,又能唱出美妙的歌声。这就在客观上暴露出了奴隶制的罪恶,控诉了奴隶制对人性的摧残,对美的扼杀。
这则寓言反映出来的精神,又代表了古希腊这个商业民族的海盗精神。如果把它跟古印度和古代中国同类寓言比较一下是颇有意义的。印度佛经中有一则著名故事叫“尸毗王舍身救鸽”(见《大庄严论经》、《杂譬喻经》),写鹞鹰追逐鸽子,尸毗王为了救鸽,竟割自己身上的肉代替鸽子肉给鹞鹰吃。中国著名诗人曹植有一篇《鹞雀赋》,写鹞子抓住雀儿要吃掉,雀儿一哀求,鹞子便放了它,让它回窝与母雀团聚。希腊从赫西奥德时代起工商奴隶主贵族不断发动海外移民活动,他们所到之处,侵占土地,拐卖奴隶,掠夺资源,进行赤裸裸的海盗活动。《鹞子的回答》便是产生在这种海洋文明的基础之上。印度是一个地形封闭交通阻隔的大半岛,林莽丛生的高山与不毛的沙漠将其分割为生活条件差异很大的小区域,孕育了一种富有神秘色彩和宗教精神的“森林文明”(泰戈尔语)。古印度盛行残酷的种姓制度(即“瓦尔那”制),奴隶所处地位与牲畜没有区别;佛教起而反对这种等级制度,提倡众生平等,并走向极端, 主张舍身,以肉体的苦换来灵魂的乐。这便是“尸毗王精神”产生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始终保持着宗法血缘关系,政治上则以儒家的仁政思想和中庸之道为主导思想。鹞子在雀儿哀求下产生恻隐之心,雀儿回家享受天伦之乐,都是这种田园文明精神的产物。三则寓言反映出三大文明的差异。
这则寓言对后世影响很大,《伊索寓言》中的“夜莺和鹞子”明显继承了这则寓言的题材与精神,细节上略有变化。当夜莺被抓之后,曾请求鹞子放了它去寻找更大的鸟充饥,鹞子回答说:“我如果放弃到手的现成食物而去追求那渺茫的东西, 岂不成了傻瓜了。”作者点明寓意说:“这故事是说,那些因贪图更大的利益而把手中的东西抛弃的人,是愚蠢的。”无论是所反映的现实和强者对弱者的毫不同情的态度,都与赫西奥德的寓言诗相似。而且,欧洲寓言的许多特点,如以动物为主角,拟人化手法,寄托道德训诫等等,都可从《鹞子的回答》中找到。
发布时间:2019-06-04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yuyan/zhongwai/154963.htm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