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校】
        手稿本,“忌用”作“最忌用”。
        《二牖轩随录》选入此则。“忌用”作“最忌用”。
        
        替代字,属于常说的“语典”。词起初是民间音乐,后又流行于歌台舞榭,出于伶人之口,在宴酣酬酢间即兴助乐,因此宜雅俗共赏,明白如话。早期的词如唐五代北宋初的词,确是少用替代字的。但随着词体的文人化、案头化,词人为了摆脱陈腐熟套,因奇见巧,于是替代字增多了。其中的一个关捩,就是北宋后期的周邦彦词,用替代字明显增多。
        这就像诗歌一样,汉魏诗歌是少用典故的,两晋以后典故日益繁富,甚至“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所以钟嵘《诗品序》诘难说:“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所谓的“补假”,就是用典,用“替代字”;“直寻”,是寓目辄书,不用“替代字”。但是后代的诗歌,特别是宋人诗和清代学宋诗,都喜欢用“替代字”,乃至袁枚《随园诗话》卷九讥为“廋词谜语,了无余味”。王国维的《人间词》,语言清新明丽,较少用替代字。在理论上,他也反对用替代字。
        但是问题不可绝对化,典故并非一概要不得,绝对禁止。诗词贵隐贵曲,运用恰当的典故,除了具有新奇巧妙的效果外,还能够丰富诗词的意蕴,增强诗词的形象性。古人并非一概否定典故的,只是认为不宜硬嵌,应该是“水中着盐”,而不是水面浮油,更不是金屑迷眼。特别是若不当替代字看,意思可通;领会了其用替代字,意蕴更为悠远,这就是达到用“替代字”的上乘功夫了。
        就王国维所批评的周邦彦《解语花》之“桂华流瓦”来看,似乎也不宜轻易否定。《解语花》上片是周邦彦回忆都城元宵节“花市光相射”的情景。其中写月云:“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用“桂华”代指月光。传说月中有桂树,古人诗词常将“月”与“桂”联系起来,如白居易《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因此“月光照瓦”,也可以说“桂华流瓦”。但王国维说不该用替代字,不该用“桂华”代“月”。这是过于苛刻的。“桂华流瓦”四字,“桂华”比“月”更具有形象性,意蕴更丰富,易勾起人的联想。吴小如先生《诗词札丛》还进一步分析说:
        
        更主要的却是为下面“耿耿素娥欲下”一句作铺垫。既然嫦娥翩翩欲下,她当然带着女子特有的香气,而嫦娥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香气正应如桂花一般,因此这“桂华”二字就不是陈词滥调了。
        
        这个解释是有道理的。诗词贵隐曲朦胧,忌直露径质。若直言说破,往往索然无味。若用替代字用得适当,就具有蕴藉含蓄之妙,特别是以具象可感、便于直观的字面代替抽象的字面,效果更佳。当然若用之不当,则便成哑谜,流于晦涩。完全否定这种借代的修辞手法,则非确论。
        词本来是比诗更为俗俚、接近口语的一种体制,但是清代词人多学南宋,在词的文人化道路上越驰越远,追求词作的典雅深邃,多用替代字,王国维这里所论或许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他欣赏的是言情沁人心脾,写景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的自然美,因此对“替代字”是排斥的。
        王国维提及苏轼讥嘲秦观“小楼连苑,绣毂雕鞍”,见于《高斋词话》、黄升《花庵词选》等。《高斋词话》载:
        
        坡又问:“别作何词?”少游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东坡曰:“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
        
        揣度苏轼本意,不是讥嘲秦观用借代字,而是批评秦观这两句景象过于堆垛,雕饰过于繁缛。“小楼”和“连苑”,“绣毂”和“雕鞍”,都是重复堆垛景物;毂曰“绣”,鞍曰“雕”,都秾艳得化不开,这是温庭筠词的笔法。苏轼自为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与陈季常》),当然不喜欢这种秾艳堆垛的词句。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2-11-0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guji/cihua/155493.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