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文郎》

《司文郎》

文言短篇小说。选自《聊斋志异》。清蒲松龄作。清吕湛恩《详注聊斋志异图咏》:“水角订交谈艺日,半生沦落误儒冠。聋僮摄篆悲文运,盲目何须怨试官。”清何守奇说:“文贵心受,今闱中辄言有目共赏,岂知瞽者固谓膀胱所不能容乎?但读书人当克己而不尤人,此自确论;否则文未登岸而公然自诩,是又余杭生之不若矣。”(《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今人马振方《聊斋艺术论》说:“《司文郎》是地道的寓意小说,用种种幻想的形象、情节、艺术手段抨击‘盲心瞽目’的试官。”今人刘烈茂等《新评聊斋志异二百篇》说:“本篇写了三个书生的故事。王生、宋生都是富有才学的人,却屡考不中,一辈子不得意。余杭生狂悖无知,文章令人‘作噁’,结果却得以高中。作者假托盲和尚能以鼻闻出烧成灰的文稿的优劣这样一个奇特的情节,进而点出盲和尚‘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语虽尖刻,却是科举时代的实况。王生在科场的遭遇与蒲松龄的一生颇为相似,作者却把王生的不遇归之为曾‘误杀一婢,削去禄籍’,则又反映了作者对科举制度认识上模糊的一面。”此篇通过对封建社会几个不同类型的考生形象的刻画和瞽僧嗅文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细节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由于考官昏愦,毫无学识,致使饱学之士如王平子等命运偃蹇,而狂悖无知者如余杭生辈却仕途畅通。对宋生生前“困于场屋”和死后依然不能忘情于科名的描写,客观上反映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对当时广大士子精神上的毒害与摧残。此篇揭露尖锐,讽刺辛辣,借谐谑幽默之语,抒愤怨不平之情,嘻笑怒骂,抨击有力。描写人物,以对比的手法,鲜明地显示其优劣,不下一句断语,而人物情态、性格便凸现于面前。作者凭半生科考的切身感受和耳闻目睹的生活材料,以发挥奇想,构筑全新的神异情节,将现实题材神话化,这既是浪漫主义艺术的创作需要,也表现了构思的独特性。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9-06-18
文章来源: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地址:https://www.kekeshici.com/guji/zuopinjiedu/184108.html,转载请保留。

Copyright © 2002-2017 可可诗词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鄂ICP备2023021681号-1
友情链接:食功效